【德平】张之洞的硬外交(二)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4-13 19:18:24

因为拒绝接见三任法国领事,且不听总理衙门指挥,张之洞成为朝廷眼中最不会与洋人打交道“刺头”总督。

紧接着,总理衙门又一次收到洋人对张之洞的投诉。而且,这一次还不仅仅是一个法国领事,而是在广州设有领事馆的各国联名投诉。

原因在于各国要求开通“沙路”。

当时,从海上进入广州,自黄埔分为南北两条通路,南支“沙路”和北支“渔珠”。因为爆发中法战争,为了保卫广州,当时张之洞将南支“沙路”用沉船、下桩、巨石等堵塞,只留北路“渔珠”十五丈作为海上进入广州的通道。为了防止法国舰队从北路“渔珠”进攻广州,围绕北路“渔珠”建设了牛山、长洲、渔珠各处炮台。如果从北路“渔珠”对广州发起海上进攻,则将面临清军各处炮台的猛烈炮火。

因而,中法战争期间,广州作为中国南方重要城市,一直没有受到法国军舰攻击,与张之洞堵塞“沙路”只留“渔珠”也有重要关系。

然而,战争结束之后,张之洞仍然没有打算开通南支“沙路”,还是仅仅保留北支“渔珠”一条进出海通道。对于外国洋商而言,仅仅开通一条通道,当然不如南北两支通道全部开通更加方便。而且,北路“渔珠”沙滩广、吃水浅,大船巨舰因为排水量大、吃水深而不能进入,只能在黄浦改用小船装卸货物内渡。因而,洋商唆使领事要求两广总督衙门提出开通“沙路”的要求。

一时之间,美国领事喜默、德国领事穆麟德、英国领事嘉托玛等纷至沓来,前来照会,要求开通“沙路”。

张之洞收到各国领事的要求之后,并未如《制台见洋人》中的文制台一样,着急忙慌按照洋人要求办事。而是先进行市场情况调研,调研一圈之后,仍然是外甥打灯笼——照旧,不能开通。原因是,开通“沙路”要耗费巨资。“沙路”仍然不予开通。

这下各国领事纷纷吵嚷,通过各国公使,向总理衙门发起照会,转而向张之洞施压。这一次,张之洞直接向慈禧上奏折,汇报了自己不开通沙路的缘由。

张之洞提出了自己调研的实际情况,以反驳诸位领事的托词。各位领事提出封闭沙路耽误时间一说,张之洞经调查并不成立。在黄埔接驳换装同时,还要办理海关手续,换船增多的时间不到一天,不影响正常商务。

而且实际上,来自西洋的大型轮船,因吃水太深,向来只到香港,来广州也只能到虎门,不能再入内地。大型轮船在香港卸货后,换装夹板帆船到黄埔,也不能到广州城。到达省城沙面地区的,都是来往香港、澳门的独轮、各国护商的浅水军舰和招商局的小型商船。

根据上述情况,即使按照领事所说,开通“沙路”,洋人的商务活动并不能得到便利,但是在中法战争期间,填塞“沙路”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投入。一旦此时再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进行开通,则之前的努力全部荒废。

如果“沙路”继续封锁,则流沙渐渐沉积。如超过三年,则淤积的流沙将堵死航路,大船将不能再驶入“沙路”。张之洞从当时列强环伺的局势出发,认为必须让流沙淤积,堵死航路,以利于广州省城的防御。

因而,张之洞直接给慈禧上《已塞沙路永远不宜复开折》,直言“此事所关甚巨,不得不再行详切沥陈,仰恳敕下总理衙门立案,永远不予曲从,粤防天下大局幸甚”。

慈禧纵然昏庸,也明白列强坚船利炮的厉害,因而准许张之洞的上奏。在开通“沙路”问题上,张之洞此次胜出了总理衙门。

 虽然胜出总理衙门一局,然而张之洞身为两广总督,处于华洋交错的前冲,日常处理大量与洋人的交涉事宜,都要受总理衙门领导。张之洞也不能事事都和总理衙门对着干。

因而,张之洞想到了通过私人关系争取支持。他找到了阎敬铭。

阎敬铭在当时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年轻时辅佐胡林翼,出任湖北粮台,为胡林翼、曾国藩等湘军统筹后勤工作,世间罕见的理财能手。

救时宰相阎敬铭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四人,各有战功,但倘若没有阎敬铭在湖北粮台上的后勤支持,恐怕都不能支持下去。

当时,阎敬铭担任军机大臣、大学士、户部尚书,还曾分管过总理衙门。阎敬铭的老资格,慈禧都敬重有加。

张之洞和阎敬铭的关系,实在不一般。张之洞小时候就是贵州全省著名的神童,当时胡林翼在贵州作官。张之洞拜胡林翼为师,是胡林翼的得意弟子。而胡林翼是阎敬铭的老上司、至交。

此前,阎敬铭告老还乡,在山西养病。就是张之洞担任山西巡抚时,重新邀请阎敬铭出山的。

邀请阎敬铭出山,张之洞奉有慈禧懿旨。开始时慈禧想让阎敬铭出山担任户部尚书,张之洞转达之后,阎敬铭以老迈为由拒绝了。张之洞发现阎敬铭身体没有问题,主要是户部尚书这个职务,对阎敬铭没有吸引力了。

张之洞将阎敬铭的想法上奏慈禧,提出阎敬铭人才难得,既然用人,就要敢于给予相应的官职。慈禧同意,才有了阎敬铭进京陛见之后,先授户部尚书,再入军机处,授大学士等入阁拜相的事。要知道,能够入阁拜相,在当时社会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最高荣耀。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之洞虽然在辈分上比阎敬铭低一辈,但是从煞费苦心地邀请阎敬铭出山这一点上看,对晚年的阎敬铭还是有知遇之恩的。

在开通沙路问题上,给慈禧上奏折之后,张之洞给阎敬铭写信,讲述了办洋务的情况。从给慈禧的奏折和阎敬铭的信中,张之洞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外交观点:

一、正常商务交往、外交活动,予以保护。对于领事提出的合理要求,只要是有道理的,立即办好,不会推诿扯皮,也不会延误耽搁。所谓的“(领事)所求事件有理者力任办妥,不必推诿,不待催促。

二、洋人的无理要求,一概予以驳回。对于洋人提出的无理、过分、、利益的要求,则一概驳回,绝不姑息迁就,绝不敷衍塞责。“无理者直言拒驳,亦不周旋,若再渎扰,则竟置之不理,百折不回。

三、办理外交,绝对不能对洋人无原则的迁就、讨价还价。如历来洋务已经形成过于迁就洋人的情况,纵容了一些洋人的坏毛病,总是提出一些过分要求,甚至无理取闹。“向来于交涉之件过形迁就,是以愈久愈肆,渎扰不休,每隔数日,必来一见,骄蹇不逊,要求无厌”。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是担心洋人闹事,而加以迁就,就越容易使洋人借机滋事。

四、不能因担心洋人出兵报复而畏首畏尾。从上看,一些国家有坚船利炮,实力强大,屡屡打败清军。外交争端引发的战争,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都有体现。因而,总理衙门迁就洋人,也是从实力出发。然而,,指出不用过于担心。只要能够保证洋人的合法利益,满足合理要求,就不用过于担心洋人因不合理要求而发动战争。

原因在于,,即便实力强大,也不能轻易言战,出兵。彼虽岛夷,亦有政体公论;彼虽强悍,亦有形势牵掣,兵饷不便之处,断不能因无理细故辄启衅端。领事无理生事亦断非其国外部之意,彼看无可如何,自然消沮歇手”。

张之洞此时已经指出,应当将领事个人的无理要求,。领事个人提出的无理要求,。,也不能不分原因,一味满足。。

这些层次区分开之后,就划分出了对洋人外交问题发挥作用的空间,。

五、总理衙门应和各省保持充分的沟通,相互搞好配合。地方的很多情况,总理衙门并不了解。一接到各国公使的投诉,就以为地方督抚侵犯了洋人的利益,害怕引发事端。实际上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彼(洋人)之惯技,凡无理之事不能得之于粤者,则捏词耸听,嗾其公使向总署渎扰。总署不悉其情,以为彼直我曲,祗疑其势已汹汹,断不能解,恐生枝节,遂已俯允所请,责令外间照办。”

实际上,这些事件在地方很是常见,如果总署能够稍微坚持一下,推到外省,由各省自行解决,则问题将简化很多。“不知其事在外间甚属寻常,彼已辞穷势绌,若总署稍一坚持峻拒,推之外省,不难硬驳善了。以后凡遇洋使搅扰事体,务望总署电询粤省,考其实在情形有无办法,再与定议,必可挽回不少”

六、外交的根本在于强大的实力。各种策略都可以使用,但是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在于发展国家自身的实力,增强国防。强大的军队、国防实力,是外交最好的保障。“日夜孜孜经营战守,讲求船炮,使彼知我时时有不忘战事、不甘隐忍之志,则可省无数口舌波澜。此尤无形之折冲,探源之因应”。随即张之洞在广东即投入洋务自强实践,经后来一生之努力,成为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的洋务实践。

此后,张之洞正是坚持了这些原则。处理和的洋务中,特意告诉广东臬台(相当于政法委书记),涉及到与洋人交涉的案件,凡是自己没有批准的,政法系统必须坚持,以形成合力,粤省洋务不宜迁就,凡仆所坚持者,皆万不可许”

在张之洞的坚持下,英国商人德喇吉走私烟花爆竹,被查获之后,依法进行严肃处理,最终英国领事嘉托玛不得不发起外交照会,亲自认错并转达英国驻华大使的感谢,如数认缴罚款。

        德国领事穆麟德提出,要借用两广总督的兵轮,游览广东肇庆顶符山。张之洞直接表示,哪个条约中也没有这样的规定。穆麟德说前任总督在的时候,经常借船给我们使用。张之洞直接回答,“前任错误,本任不能照办”,穆麟德不得不打消念头。

相比之下,名震天下的曾国藩,晚年因为办理天津教案而触怒天下,导致声名狼藉,郁郁而终,留下晚年之败笔。曾国藩的弟子、被称为更加擅长外交的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办理外交更多,引发争议更大,。

张之洞此后一生,坚持了自己的外交原则,对洋人作风强硬,同时讲求方式方法,机动灵活,核心目的在于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两广总督之后,张之洞历任湖广、两江总督和军机大臣。连战连败,国势衰落之下,外交更不堪言。然张之洞在殚精竭虑之中,仍坚持“有理者力任办妥,无理者直言拒驳”的原则,在外交压力下推动清廷完善中国财政、货币、税收、法制等方面建设,又极力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并成为令洋人又敬又怕的清朝高官。

(待续)



往期回顾


张之洞的硬外交(一)

张之洞治理山西

复兴:由芯片而定局

决“芯”:仍需排除干扰

史鉴:从钢铁到芯片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