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21 [悼念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公历1947年10月25日 傅全香 夜戏《红灯绿酒夜》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公历1947年(民国36年)10月25日星期六

农历丁亥年九月十二

傅全香 于 上海明星大戏院 夜戏 主演《红灯绿酒夜》


刚刚在今年8月下旬做了一个“十姐妹”义演《山河恋》70周年的专辑,其中正好在8月30日的那天介绍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当天也是她的阳历生日,所以点击率是《山河恋》专辑中最高的,大家都祝傅老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没想到,时隔两月不到,昨天噩耗传来,“十姐妹”中硕果仅存的一位老艺术家也与世长辞了,令人扼腕叹息。“方舟有戏”公众号以我们特有的方式来悼念傅全香先生。上面这则就是傅先生整整70年前的演出广告,1947年10月25日,傅全香余范瑞娟、张桂凤一起演出了《红灯绿酒夜》。

傅全香

傅全香,1923年8月30日(农历七月十九),出生在浙江嵊县西乡后庄村一间东倒西歪的破草屋里,取名为孙泉香。父亲孙琴文,是业余打鼓佬,后任四季春科班鼓师。其父曾为“三花”之一的施银花打过鼓,但因为调子出错而被施银花痛斥了一顿,此后郁郁而终。每提起此事,傅全香都会潸然泪下。

 傅全香的从艺经历在之前已经做过详细介绍,这里仅罗列几个特别有影响的。

1939年7月1日,马樟花和傅全香到好友电台播唱特别节目,开越剧演员上电台之先河。一个多月后,改为马樟花与袁雪芬搭档播唱。

青年时代的傅全香

1941年3月28日,在上海大来剧场首演根据《聊斋志异》中同名小说改编的《恒娘》,该剧是女子改良文戏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起初先写成唱词,连续在电台播唱,后根据观众要求,写成剧本。此剧唱腔流畅,在演出形式上,取消了旧式的绣幔,用了三夹板做的布景;不用传统的大包头,改用仕女画中的古装头;服装不用原来的行头,而是根据人物另行制作。全剧分为5幕,分幕里和幕外,改变了老戏分场不分幕的旧规。在《新闻报》广告中刊出了“布景电影化、剧情话剧化”的语句。该剧连演64场,创下当时越剧最高上座记录。

傅全香《祝福》饰祥林嫂

解放后,傅全香积极追求进步,从一个旧社会出来的艺人,迅速成长为新中国一名光荣的文艺工作者,多次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组织安排。

1951年8月1日,东山越艺社以傅全香、范瑞娟为首的大部分成员,加入国营的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并服从组织安排,将排名列在袁雪芬和范瑞娟之后(东山越艺社的排名是傅全香、范瑞娟,今天的广告里也可以看出)。

1953年10月,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根据指示,排演《西厢记》,由袁雪芬饰崔莺莺,范瑞娟饰张珙,傅全香饰红娘,甘当绿叶。

傅全香《西施》

1960年4月20日,以范瑞娟、傅全香、陆锦花、吴小楼为主要演员的上海越剧院一团调赴北京,于5月7日改建成北京越剧团。越剧北上,离开上海,需要克服诸多困难,需要有一定毅力的。1961年1月18日,北京越剧团遵照总理指示调回上海,仍属上海越剧院原编制。这一批艺术家都能做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在艺术上,傅全香孜孜以求,不断进取。广泛借鉴京昆和评弹的唱法,受到程砚秋大师的启发,在程派“真声假一点,假声真一点”的理论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特色,其嗓音明亮宽广,细腻传神,唱腔俏丽多变,表演富于激情,创立了越剧“傅派”艺术。

1954年,傅全香在《十八相送》和《织锦记》中首开“定腔定谱”的先例,之前越剧都是演员与琴师大致交待一下唱腔,在台上有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傅全香(左)《梁山伯与祝英台》饰祝英台

1957年,演出《情探》在“行路”一场创造了【弦下腔】“六字调”,深情并茂的唱腔,载歌载舞的表演,成为越剧宝库里的精品。

1952年在全国戏曲观摩大会上演出《梁祝》,获得演员一等奖;在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中演出《西厢记》,获得演员一等奖。傅全香也因此成为当时戏曲界最有成就的演员之一。

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傅全香主演的戏曲电视剧《杜十娘》和《人比黄花瘦》,两次获得了全国电视剧“飞天奖”。1995年,获得美国纽约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人奖”。2017年4月7日,荣获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

今天请大家欣赏一张傅全香1948年在大中华公司灌制的《小妹妹临终》唱片,以缅怀这位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这段唱腔的前六句,在传统【四工腔】“十字句”的基础上,融入了改良的【尺调腔】元素。后面大段清板、排比句,则已经明显过渡到【尺调腔】。这些唱腔在当时是很新颖的,也是大受欢迎的。在解放前,越剧里袁雪芬所灌制的唱片最多,而傅全香的唱片数量是仅次于袁的。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