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歌古镇,在现代文明里的背影(下)—— 民俗文化风情中演绎经典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08 19:19:30


  

滩歌古镇,在现代文明里的背影

(下)

在民俗文化风情中演绎经典


    滩歌民俗文化从典籍和传说中走出,滋润了秦州大地。滩歌的高脚子,社火的俗表演形式}也起源于古镇滩歌,夹板属于男性队列民俗舞蹈,夹板队表演时,大腰鼓双人敲击做导引,纯铜大钹和其他轻小打击乐器伴奏。舞者腿绑夹板,首先将夹板合紧,八卦步交错,为行香步。演者主事按照名戏曲测字分身份扮装。每年春节,各村表演者正月十五日齐聚滩歌古镇汇演。此时,观众激情高涨,演者神态严肃虔诚,器乐清脆宏亮,一股虔诚而敬畏的肃穆神情随着舞队传向观众,深情地表达着滩歌古镇人民祈盼生态平衡、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太平盛世、生活祥和的美好愿望。
    夹板舞也称打夹板,是一支在全国都很独特的古典乐舞,是祭神古乐的延续。夹板用红椿或槐木制成,目前因生态环境破坏,政府实行封山育林,再造秀美山川,一般多采用尚好的桦树和松树造制。一般的夹板行佳质好,且绘有龙行等图案,约有一尺五寸长。打夹板的人身穿青色大襟长布古装秦腔戏服,多为苏州刺绣,腰系蓝布带,扎绑裤腿,脚登青布鞋。打夹板过程中,伴有旋转的舞蹈,但却刚直肃穆。噼啪作响的夹板以鼓、钹、锣、箫、等民族器乐吹打伴奏,显得豪放、简约、庄严而又嘹亮。龙莽下面一袭黑衣黑裤、雪白绸带束腰的舞队,神情肃穆,动作缓慢,节奏分明,舞队简捷的起、承、转、合的舞姿显得十分独特,把滩歌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生存的美好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历年的各种庆典和祭奠活动中作为一支重要的乐舞系列,令国内外观光者惊叹不已。


    据民俗传说,武山羊皮鼓远古时代,原始部落征服自然、驱逐狼虫虎豹,需要激烈的声音和强悍的力量,武山的羊皮鼓便应运而生。武山羊皮鼓起源于滩歌旋鼓。武山滩歌镇在古代是一个天然林牧区,“传说一个放羊娃无意间敲打了羊皮,第二天在林子里发现一堆死着的狼胎。放羊娃又一次使劲敲打羊皮,第三天又发现了死狼胎。于是放羊娃做了羊皮鼓作为驱除狼虫的音响,从此狼虫渐渐退远,羊倌们为了喜庆安宁的生活敲打着羊皮鼓跳起了狂欢的舞蹈。”这便是羊皮鼓的雏形生成。
    后来羊皮鼓逐渐发展到有了舞蹈套路,又进一步演变成为祭祀、酬神、赛社火以及祈求五谷丰收的重要活动。后来又多了相亲和求偶的内容。姑娘向旋鼓的小伙子投掷荷包,以此方式表达爱慕,旋鼓又揭开了自由恋爱的序幕。在前些年,特别是端午节,远在在滩歌古镇十里外的黑池殿村黑池龙王大殿,各村旋鼓表演队纷踏而来,这样的活动特别是年轻的小伙和壮年的汉子更是钟情于此。如今羊皮鼓舞已发展成为具有大西北文化特色的西部扇鼓。


    扇鼓为椭圆的扇面,羊皮鼓面上绘有八卦图案,鼓炳上配着梅花形金属的鼓环。表演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鞭,敲击鼓心,边敲边舞。舞姿粗犷、豪迈,舞步旋转变幻复杂。震耳欲聋的鼓声中点缀着鼓环清脆的嚓嚓声,令人感到阴阳分明而又和谐统一。酣畅淋漓的舞姿形象地透射出伏羲故土文化的渊远流长。
    鼓手服饰随着人民生活的变迁,由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白汗褂,青裤子,扁麻鞋,到上世纪80年代的白衬衫,蓝裤子。上世纪90年代鼓手的服饰又变成仿古黄缎服,比以往更富有艺术的美感。从滩歌镇走出的武山旋鼓作为大西北舞蹈代表之作曾多次在各种大型开幕式一展雄风和英姿,为甘肃人民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笔者走访滩歌镇政府孙新定同志时,他告诉笔者,镇里已将滩歌旋鼓做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将来采取措施进行发扬和光大。


    滩歌古镇的民间舞蹈俗称秧歌,也叫社火。滩歌的社火内容丰富,有龙台、狮子、高抬、腰鼓、跑驴、竹马灯、大脑壳等。边歌边舞的还有高跷、旱船、打虎、火龙等。富有民间特色的杂耍、歌舞及武术都是驰名秦州的民间舞蹈。  


【贺】滩歌镇首届旋鼓舞民俗展演活动盛大落幕(高清)

武山滩歌端午节,人山人海,场面几乎失控!

武山滩歌:图解千年古镇的独特魅力

传承民俗文化,留住滩歌记忆!


欢迎打赏小编 以资鼓励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