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卓资县境内有条河,名叫大黑河,它系黄河上游支流,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源出大青山南麓卓资县、中旗和凉城境内,西南流经呼和浩特市,到托克托县河口镇入黄河。它长235.9公里,流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在乌兰察布市内有0.604万平方公里,径流量2.485亿立方米,平均比降百分之1.42。河流水量季节性变化大,洪水时,河水含沙量很高、流量较大,平常清水流量较小。

厂汉梁村泉卜子自然村位于卓资县十八台镇正南7.5公里处的一条小沟内,西北三十公里是卓资山镇,东北15公里是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这条沟南北长不过二里,宽不过百米,沟也不深,山也不高,沟的东面叫东梁,沟的西面是西梁,沟南有大井一口,井内有自流泉水,这水从南向北流去,四季长流不息;泉水甘甜清澈,润人心脾,据说含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空气和水成为奢侈品、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能够喝上这种水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据水利专家考证,这股泉水正是大黑河的源头之一。这条河在卓资境内是从南流到北、从东流到西,对卓资县境内的山川风貌,有人曾经形容:山无头、水倒流、七沟八岔尽灰猴。当然这是笑话。


我于1963年3月出生在泉卜子自然村,那时也叫第五生产队,这条小沟内,从南往北共分布着一到九个生产队,这里风大雨少,土地贫瘠,是周围七里八乡有名的穷地方。六七十年代社员干活挣工分,有一年一个工分在年底分红时仅值五分钱,大部分社员辛辛苦苦干一年,连口粮也挣不回来。


有民谣唱到,双齰蛯瘦,大湾子穷,冷蛋子打了个厂汉梁村。


但这里山好、水好、人更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生命的起点。


泉卜子原本是个自流泉,后来人们为了吃水方便,便在自流泉周围挖了个水坑,取水时用瓢舀上几桶,再后来人口增加了,就将水坑挖成水井,四周用石头砌成筒状,这井不深,大约两米多点,村里人不论男女老幼都可以挑上水桶来担水,十分方便。后来农业学大寨,又在这口井的边上打了一口大井,水面大约有一百多平方米的样子,原来准备设计配套一个水利工程,把水送到西山上,将那里的旱地变成水浇地,后来因为耗资巨大、所产粮食成本昂贵、规划太过宏伟而作罢。工程下马了但高高的杨水站至今矗立在那里,几十年历经风雨而不倒,默默地注视着过往的行人,见证着这里的发展和变迁,成为父辈战天斗地的标志性建筑。

泉卜子是村里的生命之泉,且不说村里人一年四季的吃水和全部牲口的饮水,就是沟内几百亩的河湾地也要它去浇灌,人们穿下的脏衣服、用过的脏被褥要在这里洗涤,碰上年景不好,全村人就眼巴巴地盼着这点河湾地的收成,萝卜、白菜、园菜、蕃瓜子、还有土豆,有时还要种些糖菜、麻子之类的经济作物,在困难时可以卖点钱。


这里还是孩子们的乐园,在夏季成群的孩子在河里打水仗,青蛙在歌唱,蝌蚪在嬉水,五颜六色的花朵开遍沟里沟外,一群群蝴蝶在山上山下飞舞。到了冬天,沟里的泉水就结成了冰,远远望去白花花的一片,绵延二三里长,银装素裹,到了数九季节,村里的孩子在白天是很少回家的,滑冰车的、打擦滑的、抽毛孩儿的,玩法奇特,花样百出,从早到晚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到了腊八那天,每家的孩子们都要早早起床来到河边,用洋镐和铁锹凿开冰面,将冰块运回家里,立到院子里的粪坑边上,并在冰块上放些腊八粥,美其名曰“腊八冰”。这立“腊八冰”的习俗起至何年何月有什么说道不得而知,但那天的冰块特别好吃,啃在嘴里咯嘣作响,凉爽可口,今天的冰淇淋也没有它香甜。“腊八冰、腊八冰、吃了不肚疼”,现在回想起来确实如此。

农历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节。周代把夏历十二月作为猎禽兽以祭祖先的时节,故叫“腊”。秦代开始把夏历十二月叫“腊月”。腊八成为民间节日,还出自传说,。,曾走遍名山大川,历尽艰险,一日来到尼连禅河,昏倒在地,一位牧女见到,给他乳糜充饥,体力恢复后,在树下静坐沉思,得道成佛,这天正是十二月八日。为纪念此事,佛僧每逢此日便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名曰“腊八粥”。


说来也奇怪,在我的记忆中,泉卜子永远有水,就是几十年不遇的大旱之年,这泉水也不曾断过,长年叮咚,涓涓不断。小时候,泉卜子周围是大片湿地,长着一片片柳树林,这柳树林割下来可以编萝筐、笊篱等日常用品。红柳树头年割过第二年就又长了出来,而且比没有割过还要长得茂盛,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柳树南面还有一大片杨树林,长得排列有序,高大挺拨,村里人盖房子,搭猪圈离不了它;村里人去逝了砍上几棵,粗的用作引魂幡子,细的作为哭丧棒,然后载在坟头上,如果长成大树,枝繁叶茂,则预示着家族人丁兴旺后继有人。


七十年代以后村里人口急剧膨胀,加上实行实行以粮为纲,毁林还田的政策,不知什么时候,柳树林消失了,再后来杨树林也看不见了,坡地猫抓了,滩地水刮了,河里水少了,青蛙绝迹,蝌蚪不见,以至于村里人办丧事也得去外村偷棵杨树回来。站在山上向下望去,村里村外灰漫漫地一片,只剩下一股清泉在哪里静静地流淌。


让我最激动的事情是过大年,一到大年泉卜子百十多户人家家家张灯结彩,户户福星高照,人人喜气洋洋。在我的记忆中,泉卜子村的大年从腊月就开始了,过了腊八吃完腊八粥,全村的男人们就忙着开始杀猪宰羊,榨油做豆腐,加工米面,置办年货。女人们则忙着浆洗缝补新旧衣服,有条件的人家要为每人做一身“三面新”衣服,即新里、新面、新棉花,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行头”。没有条件的就将旧棉衣拆洗缝补后就可以了,那时候的人们没有替换的衣服,所以缝好的衣服往往要翻穿在身上,到了大年初一的时候,再将好的一面翻过来穿在身上,这样看上去就是新衣服了。


过了腊月二十就开始蒸年糕压粉条,蒸包子,炸油饼,摊花,蒸白面馍馍,馍的顶部点个红点,象征喜庆。


二十三过小年,这天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祭灶神。灶神,民间俗称“灶王爷”,祭灶神要供以糖饼、糖瓜、黍糕、胡桃等,我们这里要用麻糖,据说是为了糊住灶神的嘴,免得他上天时说长道短。因为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管灶的神,察看人们是否爱惜粮食,有无抛撒浪费,腊月二十三要上天述职,根据善恶奏明大帝以定其罪。灶神一年上天一次,腊月二十三上去,七天后即除夕回来。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的墙上,有两行对联:


“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或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民歌唱到:


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你上天。


嘴里吃了糖衣饭,


玉皇面前免开言。


回到咱家过大年,


有米有面有衣穿。


祭灶时一般讲究吃饺子,俗谓“送行饺子迎风面。”


还有一种传说,讲灶神原来是个小偷,腊月二十三他到别人家偷东西,发现这家人没有什么东西可偷,唯一的就是锅里的几块玉米窝头,也没有什么人,只有一位老婆婆睡在屋子里,他就端上锅悄悄留了回去,到家后,他忽然良心发现,想如果婆婆起来,数九寒天没有锅做饭,一定会饿死,这时他就想将锅送回去,但从窗外一看,天已亮起来,让人看见怎么办?正不知如何是好,天空忽然又暗了下来,他心中一喜,一个箭步跨出家门,将锅给婆婆送了回去,当他快步返回自己家中时,天空恰好大亮了,为表彰和弘扬他改过自新的精神,玉皇大帝封他为灶神,这黎明前的黑暗也是玉皇大帝专门为灶神安排的。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每户人家都要全家总动员,打扫屋子,要将旧仰层(也就是现在的天花板)揭下来,收集些废旧报纸,去供销社买些麻纸,用白面熬成浆糊,涂在报纸上面粘上去打底,然后再将麻纸贴在报纸上面;墙面也是要粉刷的,有条件的买些大白粉,没有条件的去山里挖些“白涂”(石灰膏),回来按一定比例与水混合,反复勾兑,再用自制的笼须刷子粉刷,一般要反复两到三次,辛苦一天,到了晚上家家户户换然一新,逐渐有了过年的样子。


接下来是糊窗子的日子,那时农村普遍盖土坯房,房子正面采光的一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糊白麻纸,下面安装玻璃,到了这天要将麻纸揭下来,买些印有鸟兽、花卉、人物图案的“窗花”贴上去,同时将每块玻璃擦的干干净净,太阳上来一照,整个屋子阳光明媚,顿时亮瞠起来;此外还要给孩子们糊上几个灯笼,大灯笼挂在大门上,小灯笼则留给孩子们手里提着玩。


到了腊月二十八九,是贴“对子”的日子,也就是春联,那时的对子要自己买上红纸和毛笔,备上墨砚,将村里的识字先生请到家里,坐在炕上摆好炕桌,纸烟、糖块、茶水自然不在话下,先生要从早上开始一直写到晚上,左邻右舍拿上红纸都要来写对子,如果头一天写不完第二天还要接着写,到了年三十各家的对子就全部贴好了,站在高处一望,整个村子一片红色,成为彩色的世界,仿佛春天真的来了。这段日子男人们还要抽时间剃头,有钱没钱剃头过年。


大年三十是喜庆的日子,也是庄户人一年当中最隆重的日子,那天大人们都要早早起床,男人们到泉卜子挑水,将水缸填满,然后将院子打扫干净,喂好牲口;女人们开始做早饭,一般是擀面条,溜馍馍,孩子们起床最晚,也有盼大年的孩子会早早起床,催着妈妈穿新衣服,饭后就迫不急待的要出门,去和邻家的孩子们比衣服,看谁的衣服好看,走起路来左顾右盼,仿佛两条腿不是自己的,他们已经高兴的不会走路了。


到了中午一般是油炸糕和大烩菜,烩菜里有猪肉、骨头,全家人坐在大炕上,以笼为中心,围成一个圈,从炕头开始,依次是妈妈、最小的弟弟和妹妹,大一点的哥哥姐姐,父亲坐在大后炕,负责关门,赶跑冷不丁闯进来的猪和羊,每人一大碗烩菜,全家人吃的津津有味,那个热闹、幸福和香甜,令现在的我们回味无穷。


高潮出现在晚上,凡是杀猪的人家都要煮猪头,不一会儿,猪肉的香味就飘到屋子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上灯后,开始吃猪头,全家人守着一个大盆子吃了起来,人人吃的两手油光,嘴角流油,满脸笑容。孩子们打扮的花枝招展,提上红灯笼,开始在房前屋后疯跑,兜子里装上小鞭炮,时不时放几个,一路跑一路欢声笑语。

然后开始接神,将几捆莜麦桔杆放在院子中间,将其点燃,不一会儿全村燃起熊熊大火,家家户户开始放爆竹,一时炮声阵阵,旺火冲天,若巧遇家里人有过“逢九年”的,要将提前缝制好的红仸仸拿到旺火边上烤边转圈,然后穿在身上,说是为了来年辟邪驱妖、平安顺利。大约两个时辰后炮声渐渐小了,旺火也燃烧的差不多了,人们要将旺炎灰烬铲回家里,引到灶里,开始煮饺子, 这是新年第一顿饭,每个人都要吃上几个,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全家人团团圆圆,身体健康,福星高照。


吃完饺子全家人穿上新衣服,坐在炕上开始熬年,孩子们则忙着在旺火堆里拣鞭炮,有捻子的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明天再响,没有捻子的一折两节,玩老婆打汉子,他们不知疲倦耍到天亮方才散伙回家。


初一早晨的太阳格外耀眼明媚和灿烂,新的一年正式开始了,这天的人们十分和气,他们笑容满面互致问候,恭喜发财,祝福新年好。这一天要从吃饺子开始,这天的饺子格外香甜,包饺子时要在饺馅里面填一个蹦子,谁要吃到这个蹦子谁就是最有福气的人,于是乎一伙孩子不管不顾,埋头猛吃,有的孩子看到别人吃出蹦子眼红的不行,大声哭闹,大人们只好将别人吃出的蹦子再偷偷地塞到饺子里,给他捞到碗里,他吃到蹦子马上就会破涕为笑,特别是半大小子吃完后互相问;你吃了几个饺子?四十几个,他吃了几个?五十几个。有人讲笑话,说某人某年过年吃饺子,不知道吃了多少,弯腰穿鞋时一张嘴掉出来五个。这些事今天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但在三十多年前人们生活十分困难,辛辛苦苦一年下来吃不了几顿饺子,肚子里没有油水,加上饺子里面菜多肉少,难怪他们的饺子吃的那么多那么香,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仍然让我们记忆深刻,我们常常感觉:现在的饺子无论怎么做都没有那个时候的饺子好吃。


初一至初五家家户户照例是穿新衣吃好饭,初二凌晨迎财神,初五那天早晨全村各家各户都有送穷土的习俗,就是将炕上的尘土扫一点,放到簸籏里,出门走到河那面将土倒掉,然后响几个连二炮,予示着送走穷根子,期盼来年风调雨顺,,好运常有,财源茂盛。初八闹秧歌,锣鼓队开始踩街;初十吃莜面,原因有二,一是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日子,二是长时间吃好的吃顿素饭对身体有好处;十四、十五、十六闹元宵,秧歌队走村串户义务演出,大街小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二十三小填仓,二十五老填仓,填仓日讲究喜进厌出,囤里 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镇宅。二月初二龙抬头,男人们在这天都要剃头,美其名曰“剃龙头”。此外整个正月还要忌针线忌剪子,俗话说懒老婆盼正月,馋老婆盼时节,有心不活吧还有个二月二,由此可见,二月二是过大年的最后一个节日。 


一年又一年,年年过大年。到今年过年,我也从懵懂少年到了天命之年,可谓“五十有四“逢九年”,一事无成白了头”。厂汉梁还是那个厂汉梁,大泉子还是那个大泉子,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从前男女老少几百口人的村子到今天只剩下区区十二个人,年龄最小的也已经六十多岁了,现在过年再也没有以前过年的热闹和喧囂,曾经的年味已经渐行渐远,河水长流,青春不在,只有故乡那股清泉永远刻在脑海、留在心底,魂牵梦绕、永生难忘!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