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彩民生】年越来越近了,这个微信,满满是春节的味道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如今的春节,你体验到的是什么味道呢?
                 ——新年的味道
于很多人来说,生活中的每天都像是过年,于是过年,也便像过普通的日子。
吃吃吃,喝喝喝,睡睡睡,生活好了,年味却越来越淡。

我们为什么要过年?你还期待着过年吗?看蒋雯丽是怎么看待如今的年味的。

新年快乐

是否有那么一刻,有些怀念或是想象过那些有着浓郁年味的岁月呢?

赶大集 

以前的时候,过了腊八,就要开始置办年货了,赶大集可是重头戏之一。一般人家都是赶在小年之前把年货采购完,很少有人会拖到年前,所以也就有了“腊月二十八,穷汉子集”的说法。


在赶大集的清晨,仿佛透过窗户的冬日暖阳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年味儿。东西总是应有尽有,一趟逛下来,年货也就准备的差不多了。除了有新鲜的蔬菜、肉类,温馨的民俗年货,也有特色小吃和当地的老玩意儿,新衣服、烟花爆竹、年画也是必不可少的,卖家往摊前一站,顺口念出一串串押韵合辙的顺口溜儿,让你听了上句想下句,不买东西也舍不得离开。当地的大书法家们现场泼墨,一张张火红的福字与春联总能吸引人们驻足挑选。


如今,大集的东西都换了一身行头飞进了商场超市,明码标价和自选的便利让人们慢慢的走出了年货大集,也远离了那段人声鼎沸的记忆。
炸年货

 炸麻花、糖油果子、麻叶子、油炸糕、油炸花生米、炸豆腐、酥炸茄盒、干炸丸子、炸带鱼、炸藕合、炸茄合、炸松肉、炸香菇……你家准备了几种?


这些如今看来都不怎么健康的油炸食品,可都是旧时过年必不可少的美食,他们充当着家里的脸面,吃得起炸货就意味着这家人“过得还不错”。如今,虽然这象征意义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香酥可口的炸货仍然是很多人在年节时需要准备的菜品。有些老人依旧坚持着过年亲手做炸货,半辈子炸货做下来,这简简单单的食物的味道倒也似入了化境。


在一些地方,春节期间的各种美食都必须在年前准备停当,除夕到十五,就是坐享饱餐了。少了容易保存的炸货可不行。

爆米花

春节临近,爆米花的传统手工艺人开始走街串巷,一根扁担,一头挑风箱,一头挑铁炉锅,随着一声声呼喊叫卖,人们便手提玉米和大米围拢上来。火烧啊烧,炉子摇啊摇,人们借机聊聊天,说说一年来的趣事儿,“砰”的一声巨响过后,一阵雪白的烟雾腾起,空气中弥漫开爆米花诱人的甜香。这样的味道,曾是多少人从童年时就深藏在感官深处戒不掉的传统年味。


现在的爆米花机再也没有了这“暴脾气”,爆一大袋爆米花也不能只给两毛钱了,玉米花成了电影院的常客,大米花甚至不怎么多见了。


老人们常说,在儿时的记忆里,只要爆米花的机器一响,就知道要过年了……

写春联、贴倒福、挂灯笼、贴窗花、贴年画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到春节,家家户户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就深藏其中了。大红的灯笼、精巧的窗花将房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喜气洋洋。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年画,展现着人们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每到这时,总有特别认真的人纠结于每一寸偏差,也总有人执拗着要将福字倒过来贴。


如今这已是在楼房里几近消失的年俗,春联无处贴,灯笼无地挂,年画也不怎么兴了,想找到一幅中意的也越来越难,一些中国色彩与形状,终究成为淹没在时光中的旧繁华。
拜年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拜年的礼仪也是十分讲究的。拜年、贺年时最好穿新衣,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拜亲朋也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卑幼者须叩头致礼,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热情款待。另外还有躬身作揖、抱拳拱手、万福和鞠躬的拜法。


如今拜年早已没有了这么多规矩,形式也多样起来,发短信、寄贺卡成了更加便利的选择,好像也没有了那么多的亲戚需要走访,相比之下,春节旅游好像更得人们的青睐。
点心盒子

 点心盒子过去与香烟、白酒并称为春节串亲戚必备的三大件。小京枣、麻饼、哈拉豆儿、三刀、芋头酥、龙虾糖……简直就是孩子们心中的潘多拉魔盒。各种各样的点心,每样装几小块,心里小心翼翼地盘算着要送之人喜欢的口味。“点心”之名,就来于“点点心意”,那圆鼓鼓的点心盒子,实实在在包裹的全是心意。


一盒点心可能要走七八家最后才会被吃掉,几经易手,油都浸透了,长辈又不让吃,拜年回到家,往往一些软软的蛋糕点心已经坏掉,只剩下些不太好吃的仍旧坚挺着,但却仍然吃的很开心。幸福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祭祖 

健在的长者召集一家大小共赴墓地,在思念与追忆中,回忆起祖先在世的所作所为,与祖先进行了一场心灵之间的对话。那些家规家训,经过岁月的沉淀,让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凝成一家世代传承的精神血脉。


春节所赋予人们的,不止有热闹,还应有这样一份独特的宁静。

承载着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和生存方式的传统年俗随着时间流逝,流传下来的仅仅只剩那么几项而已了。对于不断追求新鲜感的我们,这的确有些单调与乏味。

太寂寞了,我们的文化。

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追寻传统,追寻那些已经丢失的年味,融入新意,从过去追求物质享受蜕变为精神的放松与心灵上的亲近。


我们为什么要过年?大概,是因为不想忘记自己是谁吧。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年俗,自己庆祝方式,乡村有乡村的年味,城市有城市的繁华。

其实,我们都很理解过年的味道,只要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就是最浓的年味呀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
二十七,添新衣,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
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团团转,
初四烙饼卷鸡蛋
……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