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三十多年前,馆陶人是这样过年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8-29 01:53:58

热文 . 美食 .交友 .策划 .推广 .活动 .游玩 .优惠




春节越来越近了

虽然年味还没浓

心却早止不住地向往了……

不管什么年代过年都是第一位的

春运人潮再凶猛

风雪再大,家再远,票再难买

站着也要回家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

而现在过年却成了走形式

一年一年的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

大家也渐渐失去了当年过年的

那种新鲜感和喜悦感

小时候每逢过年大家都会背诵的歌谣

你还记得吗?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吃几天,马上就是二十三;

二十三,扫房子;二十四,撒年糕;

二十五,把肉煮;二十六,做豆腐;

二十七,炸丸子;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现在人们生活好了,

对于过年也不觉得稀罕了

以前过年面对面拜年

用红包袋子装着一沓沓的钱给小孩子做压岁钱

而现在过年变成手机群发祝福

连红包都用手机发、大伙抢,

坐在家里足不出户就可以给全世界拜年

多年不见的老同学

想见上一面却变得越来越难……

过年的美味

“百节年为首”

以前生活困苦平时很难吃到肉

春节做为一年里中最隆重的节日

是大家可以大吃一顿的日子

到了腊月,找个村里杀猪人炖猪肉过年

杀完猪就要用大锅煮一次肉,

加入大料、花椒、辣椒、葱姜蒜等调料后,

这锅香喷盆的肉就做好了

猪肉的吃法有很多

剔除骨头后,压猪头肉、压花肘,

可以吃到很多拆骨肉

杀完了猪,

就要“杀鸡”备年货了,

养了一年的鸡就等年底肥了宰了吃

一到过年

村子里的豆腐坊也忙得团团转,

许多磨豆腐的人家,

都要提前把黄豆拿过去等着排号。

做好的豆腐既可以弄成冻豆腐

也可以炸丸子、炸豆泡

把豆腐切成四方块

放外面一宿就能冻好

而炸豆腐丸子用手把豆腐攥碎,攥成豆腐泥

再剁二斤半肥不瘦的猪肉馅,

打上两个鸡蛋,加入淀粉、适量盐就做成了

喜欢蒜味的,再剁点蒜蓉放入

炸完丸子的油锅,

烧大块熟肉,

肉上涂抹一层蜂蜜,

烧出诱人的红棕色,

留着做扣肉、火锅吃。

最后再留点油炸鱼

可以当作凉菜

除夕、初一、初五、十五吃

当然过年也不单单是大鱼大肉

摊煎饼也少不了

小米面、玉米面掺点黄豆面,

用煎饼卷炒豆腐,

尤其是卷酸菜肉丝,

比现在的煎饼果子好吃多了。

说起煎饼自然也少不了摊烙糕,

配料也是玉米面、高粱米面、小米面

还可以掺点细粮

心灵手巧的姥姥或者姑姑、姨姨,

还会做花馒头,

红枣、芝麻,还有梳子、剪刀,

做花馍馍的时候都会用到。

寿桃、牡丹,

还有各种生肖动物惟妙惟肖,

不仅好看还好吃

用糯米或黏米做成的年糕

代表年年高

吃到嘴里都粘牙

还有玉米饼子和发糕,

香甜美味的同时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可真的很好吃

还有炸果子、炸丸子、炸油炸糕、

炸麻花……香气四溢

那时村里一到过年的时候还有来崩爆米花的

玉米的、大米的,加几粒糖精,

爆米花那“嘭”的一声巨响,

是许多人童年的有趣记忆,

那时没有雪糕、冰激凌

只有走街串巷卖冰糖葫芦的

“冰糖葫芦”一声声的叫卖

是我们难忘的回忆

还有我们最喜欢的花生粘、芝麻粘

姥姥会亲手熬制糖汁

晾凉后再切成块

吃到嘴里到处都是满足感

还有芝麻糖、糖瓜

吃到嘴里甜丝丝

去一趟集上那简直就是幸福爆棚啊

从腊月初八全家人

就开始为过年准备食物,

一家人为一顿饭忙碌,

就是这一桌年夜饭,

和和气气,欢乐幸福。

饺子是大年初一必不可少的

三十晚上包饺子

大年初一早上煮

饺子里有时会包两枚硬币

吃到的人象征这一年有福气

能赚到很多钱

不管桌子大小,哪怕是火盆前,

正月里一家人,

吃热乎乎的饺子,

就是团圆幸福。

过年的准备

提起过年

喜庆而隆重,最具仪式感的

莫过于贴福字、贴春联。

除了贴春联,

小时候过年还有不少好玩儿的。

比如购置年货

那时购置年货几乎都是去集上

农村最后两个集人山人海,

下午三四点都不散集。

那时候,

等了一整年都舍不得买的东西

终于可以买回家了

有时走着去,有时坐拖拉机去,

被老妈裹得像个粽子一样,

到了集市上,

屁颠屁颠的跟在父母屁股后,

最喜欢的就是糖果,

然后就去买鞭炮。

孩子的新衣、老人的新鞋,

妈妈们都要早早地准备。

他们从集市上或商店里买来布匹,

比着大小来裁剪,

然后伴着缝纫机哒哒的响声,

一件件新衣就完成了。

最后还不忘了贴上可爱的动物图案

虽然现在看上去可能有点过时

但当时那绝对是妈妈用心缝制的时髦款

女孩子的泡泡袖、蝴蝶边

男孩子的军裤缝

那都是笔直笔直的呢

尽管那时候的背景许多都是画上去的,

可是没有美颜的我们依旧青春美丽。

最难忘的是女孩子头上的两朵大红花,

绝对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70年代都是用布票买布,

只有去供销社才能买,

平时舍不买,过年买几尺布,

给孩子做新衣服,

家里老大穿完给老二,老二再给老三

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买衣服,

三十晚上换上新衣服,

给爷爷奶奶、父母拜年,

会收到压岁钱,那时不用红纸包裹,

第二天出门,挨家挨户拜年

过年不仅人要美,

家里也要窗明几净,辞旧迎新。

扫房、洗被褥,

还有窗花贴起来。

红红火火才叫过新年。

说道贴窗花也不能忘了贴年画

每年墙上都要新换两三张

那时最常见的年画就是年年有鱼了

还有贴春联

家里人会写毛笔字的

在红色的宣纸上

挥挥洒洒写上对新一年的祝福

贴对联不止贴一副

大门口外贴一张出门见喜,

屋内贴抬头见喜,

猪圈贴肥猪满圈。

鸡窝贴金鸡满架

粮仓贴五谷丰登

这些活都得孩子们都抢着干

除了这些

家家户户都挂红灯笼

放眼望去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这才感觉到年味更重了

拜年的记忆

拜年是辞旧迎新、

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

小孩拜年后从长辈手中接过的压岁钱,

体味那份沉甸甸的祝福和情意。

还记得,

那时候的压岁钱只有5毛、1块钱,

过一次年能收入几十块,

都是巨款啊!

放在兜里怕掉了,

放在其他地方怕被偷,

压岁钱每次都只是装两三天,

当两天过路财神,

最后全被母亲给要去了保管。

初一串门拜年,

先去左邻右舍,

然后是本家最近的亲戚,

在路上遇见长辈,

不管认不认识也都先问好,

进院子,见到谁先给谁拜年,

如果是一屋子人,就从辈份最大的开始

拜年的人走了,

家里人要把客人送到门口。

无论是腊月走亲戚,还是正月里拜年,

地方远的不能空手,

买盒果子或者带点家里特产,

鸡蛋、粘豆包、苹果、冻梨……

雪再大,路再滑,

骑车子摔跟头也要去。

按照农村的习惯,

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姑娘,

都要回娘家拜年。

那一天,

姑爷是家里最重要的客人,

一家人聚在一张炕桌上吃饭,

路近当天返回,

路远就住两天,只能到初四,

因为按农村习俗,

初五不能照娘家灯。

70年代,

远门拜年要坐马车或牛车,

还有推推车的。

80年代骑自行车,

或者坐拖拉机。

90年代后,骑摩托车,

如今都是开自家小轿车,

或者打车。

过年的娱乐

点炮仗玩,那时有二踢脚、闪光雷、

钻天猴、擦炮、摔炮、各种烟花。

女孩子有的害怕,就把炮仗撕开,

把炮仗里面的药面倒出来,放呲花

现在就是放几百、两三千的烟花,

也找不到小时候放5毛钱烟花的快乐,

童年的快乐不是金钱所能带来的,

是一种简单而纯粹。

炕上放桌子做寒假作业,

做完了马上跑出去,

和小伙伴们打雪仗、堆雪人

女孩子跳皮筋

一玩就是半天,

直到妈妈喊回家吃饭。

男孩子都喜欢去滑冰,

或者去抽冰嘎。

那时电视就两三个频道,

没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

最有趣的是小人书,

在哪借到两本小人书看,

简直幸福死了!

过年那几天,难得清闲,

大人用纸牌哄小孩子玩金钩钓鱼,

稍大的孩子喜欢打升级或五十K,

大人们耍点小钱,

一群人聚在一起掷骰子、推牌九、看纸牌

现在的春晚越来越没劲,

过去看春晚是必不可少的“年夜饭”,

最开始还是黑白电视,

有时一个村里也没两三台电视,

挤一屋子人看。

1983年春晚是第一届,

当年的主持人有:

王景愚、刘晓庆、姜昆、马季,

那个时候的刘晓庆还貌似少女,

姜昆老师还正值壮年意气风发

1987年,台湾歌手费翔,

《故乡的云》、《冬天里的一把火》,

在那年的除夕狠狠的火了一把,

不幸的是,

87年5月大兴安岭烧了一把大火,

烧了近1个月,

损失的森林相当于苏格兰的面积

1990年,李谷一一首《难忘今宵》,

一唱就是二十多年,

几乎成了每年春晚的压轴歌曲。

还有赵本山、宋丹丹、朱时茂、

陈佩斯、潘长江、赵丽蓉、黄宏、

巩汉林、牛群、冯巩等小品相声。

孩子更喜欢的是小玩具,

风车、灯笼,

村里少不了扭秧歌、办喜事,

处处洋溢着春节来临的喜气,

小孩子欢天喜地。

正月还要请唱戏的剧团,

唱上三五天大戏,

看戏的以老人孩子居多,

唱戏的人都安排在个人家里住,

一片热闹、祥和的景象。

三十多年前的人们过春节,

虽不富裕但很快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人情味是年味里不可或缺的“真味”,

人情味在,年味就在,

因此要邻里和睦,亲戚多往来。

现在越来越觉得年味淡了

你们还保留着以前过年的习俗吗

你们家已经开始置办年货了吗?

留言区说所你们打算怎样过狗年春节吧!

……

-END-

爆料/合作微信:A13521121213

你不关注,有些事你永远不会知道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

关注我们你就关注了整个馆陶

请别忘记分享到朋友圈

馆陶宝利传媒

电话:13521121213

地址:馆陶县文卫街宝利传媒工作室
业务:网络宣传,网站建设,活动策划

点击左下角发布查看馆陶县求职招聘、房屋租售、生意转让、顺风车等各类便民信息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