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桥楼之乡——广西三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7-30 20:41:04


大深山啊真美啊  
高高的
木 
郁郁葱葱都开
了花 
画眉
叫 
满山回响着歌声 
人在花中心
喜 呼朋引伴 
一起来到山上 
和花相
拥满山遍野都是歌声

吴虹飞 幸福大街《大山真美》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全国侗族人口最多的聚集地,素有“中国侗族在三江”。


三江远离都市,民风淳朴、山清水秀,民俗神秘,被世人喻为中国侗族的“香格里拉”,是中国著名的“百节之乡”。



桂林山水甲天下 · 侗族风情看三江

历史长河下的侗族文化,风雨桥一层层折叠历史,记载文化

用无处不在的斗拱 · 绘画三省交界的靓丽彩虹



世界桥楼之乡

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共有侗族风雨桥一百零八座,鼓楼一百五十九座,还有大量的侗族民居建筑群。



传承文明、热爱生活的侗族人在三江辛勤耕耘,这是谁的精神缩影?这是人文的缩影?从三江,我看见了广西。从广西,我们看见了中国。




侗族人对这里的一景一物有着深深的爱恋。侗寨都建在河畔溪边,村外池塘环绕,古树巨木蓊蓊郁郁,一条条石径弯弯曲曲通向家家产户,,鸟瞰着村寨。



造型独特的风雨桥横卧在溪水上,河边上水车咿咿呀呀地转动着,远山近处田林间杂,山水人家相依相偎,呈现出天地人合的和谐景象。



以风雨桥和鼓楼组成汉字变形“三江”,匠心独运,无需多言,世界桥楼之乡——三江深深烙印每个侗人和八方来客心中。



草木共山生,万物从地起

三江的自然生态,最显著是层峦叠嶂、草木丰茂、溪流纵横、鸟兽成群。


打油茶亦称“吃豆茶”。侗族传统待客食品。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用油炸糯米花、炒花生或浸泡的黄豆、玉米、炒米和新茶配制成。有的还加葱花、菠菜、猎肝、粉肠。侗族在不同的场合吃不同的豆茶。


侗族刺绣是一种用引针穿刺,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附着在织物表面之上,构成各种图案纹样的工艺技法,是中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重要分支。这种工艺技法不受底布经纬组织的限制,可以较为自由地发挥作者的构思和艺术才能。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地低山和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岭南湿润气候区,雨热同季,寒署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3度,年平均降雨量1730.2毫米,年平均日照1151.9小时,无霜期320天,海拔一般在600—900米之间,有着“高山出好茶的”有利自然生态环境。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目前已有画家在三江独峒乡尝试对农民画进行漆画改造,在保留三江侗族农民画传统艺术风格的基础上,把原来的锅墨、蓝靛、水彩等颜料,改为桐油、漆、碳粉、银粉、铜丝和蛋壳等材料,后期再进行抛光、装裱等,使农民画更好保存。




侗族系古越人后裔。古代越人借助于富饶的自然环境,发展较快。春秋时期,越国曾称霸中原,在与楚的战争中失败后,其臣民被迫南迁,一部分人到岭南定居。由于秦、汉、隋、唐封建王朝不断对岭南用兵,部分越人在战乱中先后向西南各地迁徒。其中仡 亻览、仡伶部族迁到“武陵蛮”、“五溪蛮”地带,与当地土著溶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今的侗族。


三江古建保护


三江文化旅游


三江扶贫攻坚


三江服饰调研



无桥不成人  无楼不成寨

无酸不成宴  无茶不成礼

无“萨”不成神  无“耶”不成节

无“款”不成族  无竹不成音

无木不成屋  无银不成妆





巧妙直观的创意

为三江的公共服务、产业塑造、全域旅游、农特销售作出最强的视觉传达!

美感古韵的造型

为千年文明的骆越画出新的时代图腾!

经典惊艳的色彩

为侗族织染绣物和侗族古建概括出驚人一瞥的那紫印象!


全案从风景、服饰、建筑、饮食、生活、产品等多维角度拓展“三江桥楼标志”。苦尽甘来的油茶、五彩斑斓的侗绣、宛如春风的高山茶、震撼心弦的侗族大歌、朴实无华的三江农民画与桥楼相互呼应,展示三江魅力。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