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秦岭我的老家(系列)(八)过年节俗别它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24 04:12:29


秦岭不但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还有纯朴的风俗民情。秦岭人自古尚武,彪悍质朴,尤其对古文化追求不息,从而积累出不同于别处的民俗风情,这从生活习性、语言、娱乐活动中可以看出。秦岭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最主要的当数过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统称过年,当以三十晚上、初一、初二、初三、十五日最为隆重。过年前,一般在腊月二十后即停止生产劳动,开始采办年货。杀猪宰羊,做豆腐,压粉条,煎油饼,炸馃馃,赶制新衣服。即使贫苦人家,也要做上些好吃的。秦岭俗谚:“宁(neng)穷一年,不穷一日”。


    大年三十又称除夕,俗指年终的最后一天,大月为腊月三十日,小月为腊月二十九日。秦岭民间称当日为大年三十,其夜俗称三十晚上。其主要习俗有如下几项:


(1)抢集。大年三十这一天,不管是不是乡镇的逢集日,但这天必须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集日。凡年事年货未备齐者,便早早地动身,赶往集镇,置办年货。因是置办年货的最后一次机会,人们急急忙忙抢购,于是叫抢集。这天的货物价格波动极大,贵则可贵成天价,贱则可贱成垃圾。抢集最迟要在当天晌午后(下午两三点)结束。


迎喜神


(2)供天爷神位。三十下午,用黄表纸叠个神牌,中间贴一红纸条,签上“天地君亲师”叫签神牌,也叫签天爷神牌,然后焚香点蜡,供茶点水果,三叩九拜行祭拜礼。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非常浓厚,所以每当逢年过节必须敬天,尤以过年时最为隆重,人们要把天爷请到家里与全家人一起欢度春节。


(3)贴对子。秦岭人把春联俗称对联、对子。最初,人们在桃符板上写门神、画门神,后来桃符板逐步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人们便开始在上面写一些吉利词句。据黄修复《茅亭客话》载:五代后蜀太子长于文辞,“善书礼”,在本宫策勋府桃符上题了“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字,一般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但是,关于中国最早的春联记载不一致,像《蜀梼杌》说孟昶自题桃符板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人纪晓岚等认为这是最早的春联。不管怎样,春联起源于五代时的后蜀国是没有争议的。宋代以后,除夕题写春联逐步发展成为流行一时的风尚。大年三十晚饭前,秦岭家家户户要贴春联,专用红纸书写,家有丧事未满三周年者要用黄纸、白纸或蓝纸。但贴红纸对联成为过年习俗则是在明代朱元璋时期。


耍烟歌(guo)


(4)贴门神。远在汉代,每到除夕,人们便削桃木神荼、郁垒两人形象立于门上以驱凶,同时在门上悬挂苇索,时称“悬苇”。此俗传承到唐末五代时就变为以钟馗做门神。秦岭人一般前门贴的是秦琼和敬德,后门是钟馗,意为驱邪。并且内门上还有贴福禄寿星,金童玉女或将“福”字倒贴等吉祥图画的。


(5)接先人。祭祀祖先是秦岭地区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天黑后,家家户户主人和儿孙一道,挑一盏灯笼,端香马盘,香蜡纸表,前去祖坟接先人。祖坟太远则在朝祖坟的方向(一般为村头)某处,烧香点蜡,行跪拜礼,并鸣放鞭炮,寓接请先人。之后将点燃的香带两炉返回。到家后,家里自有接应人鸣炮迎接。所带之香一炉插在上坡里供桌上,一炉插厨房灶头,灯笼悬挂大门之上。接供“先人”又叫“坐纸”,以冥资包就,上签本府先远之神,三代宗亲,列祖列宗姓氏,由后世子孙谨备冥资一封,在此春节之时奉申至考妣之神位,并以此时起供奉到正月初三,送到坟园焚烧。包制冥资叫包纸,签写牌位叫服纸,接送叫接纸、送纸。“先人”回到家里,排祖先的班辈,将服好的纸端坐于供桌上。然后上香、点蜡、献饭、献贡果,大人领全家人按辈次下跪磕头祭祖。



(6)接灶爷。腊月二十三日晚被送上天的灶神爷,三十晚上要回到人间。有的家庭把年集上买好的灶神图像贴在灶台后的墙壁上,有的则制作一个灶爷神牌,上写“东厨太阳司命灶君神位”贴起来。点炷香,意为灶爷安位。


(7)守先人。守先人,意即续香守岁。大年除夕夜习俗在全国极为普遍。晋代周处《风土记》载“(除夕)名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今秦岭人守岁习俗主要有吃年夜饭,多为扁食,也有吃臊子长面的。扁食又名角子(jiao zi),与饺子均取更岁交子之义,且得有剩余,取意“岁交子时,长年有余”。俗话说“三十饭,吃长面,老人能长寿,青年人钱串串”。之后,大人恭恭敬敬地在“天爷堂”献贡果、烧香、点蜡、化表敬神。然后来到厨房“灶爷”前同样拜献。敬完神后拜年,父辈给先人磕头,接下来子孙给上辈磕头,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俗称受晬钱zhou zui qian),吃着地道凉拌的“天水酒碟”,喝着自家煮的黄酒或烧酒,续香话旧。秦岭俗语云:穷人三天年,初一至初三。这是过去的说法。初一至初三期间,每顿饭熟后,第一碗敬天,第二碗敬灶爷,第三碗敬先人。献饭时,用筷子把饭挑起,担在碗上,供在桌上,烧纸、焚香、放炮、奠茶。敬罢后才按先老后小的顺序全家人用餐。



(8)观天色(色念sei)。秦岭俗谚:“三十晚上没月亮,一时连一时不一样。”大约在除夕夜戊时(晚九点)左右,农人要观天色,预卜来年庄农(稼)的长势。根据天色的晦明分四面八方,天黑则来年五谷丰收;较明清则欠收。


(9)扽(dèn)个子(头)。腊月三十晚上,有些娃娃个子不高,就在门上往高扽。娃娃骑门槛站立,门内由一人牵,门外一人推,门外者问:“长高了没有?”门内者不急回答,而是打笑取乐,直到门内者答:“长高了!”才结束。此预示娃娃在新的一年里能长高个头,也是俗中一趣。



(10)看蜡花。三十晚上家家要在天爷、灶爷、先人牌位处点香烧蜡,一则让这些神位亮亮堂堂过除夕,二则为除夕长夜装点气氛。老年人则饶有情趣地到堂桌前观看点燃的蜡烛,看蜡烛上结出的蜡花是啥样的,如果尽是细小的颗粒,则预示来年祥和如意,若蜡花是大块状,则预示来年有不吉,大小参半祸福都有。看蜡花是对来年吉利与否的预测。


(11)点火动土。秦岭俗谚:有吃没喝,三十晚上一盆大火。除夕夜岁交子时,家家当院点燃大火,鸣放鞭炮。家长并从东西南北四方各挖一镢头,之后将镢头插在火炉之中。其寓意一是驱除年鬼,二是预示来年必红红火火,三是酬祭太岁,从此四处可以动土。人们认为年是个凶猛的动物,每年的这时要出来作祟。如《荆楚岁时记》载:“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爆竹就是将竹子放在火中烧烤,竹节内蓄的空气受热膨胀而爆炸,发出震耳的响声,从而惊退“年”这个怪物。或在火内放一把粗盐,以受热爆响。现在则全是点放鞭炮。正月初一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所谓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这一时刻,秦岭至今有非常浓郁的习俗。


(1)烧头香。俗称三十晚上烧头香。除夕夜岁交子时(夜里12点过),男人们争相去本村神庙(俗称爷庙)或宗庙(家庙)烧头炉香,人们认为夺冠者来年必交好运,全家会康泰平安,万事顺当。



(2)抢快。初一早晨天麻麻亮,家家户户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东家进,西家出,奔向铺面门店,口里高喊:“快!”“快!”,主人则端出核桃、枣、糖果、硬币等相赠,谓之抢快。抢快是一种祝愿活动,快则为快点发财的意思。


(3)摸牛角。初一早上天麻麻亮,家中老人摸牛角、牛头上过去的一年中剩存下的作物籽。因过去的一年中在碾场等农事活动中会有一些作物粘在上面,如小麦,豌豆等。摸出哪种作物预示残留作物来年必大丰收,安排农事时便多播种该作物。



(4)摔担。初一早上一开大门,家长即开始摔大门担。把大门担抛在地上,边摔边念,如“第一摔担,余粮万石;第二摔担,黄金万贯;第三摔担,牛羊满圈;第四摔担,全家平安”等。其实是一种祈祷祈福活动。


(5)祈祷祝福。初一早上一开大门,在大门口贴“出门见喜”;牲口圈槽头贴“六畜兴旺”;箱柜贴“黄金万两”;粮囤贴“金粮满仓”、“五谷丰登”;书柜贴“学好孔孟”;茅子门贴“出恭入敬”;骡马驴鞍子上贴“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等祝辞。


耍社火(hu)


(6)吃蒜。正月初一早饭时,每人要吃一些蒜,并要朝屋前院后各处泼洒蒜泥,意谓可发真气避疫气。此俗起源于魏晋时。《风土记》载:“元旦造五辛盘。”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当为渊薮。


(7)迎喜神。正月初一早饭一过,妇女抱上孩子,孙子扶着爷爷,男人牵着骡马,娃娃提着鞭炮,全家出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开始迎喜神。此为大年中最热闹喜庆的活动之一。二要驮土,迎喜神返回时由骡马驮一些土,寓意金土银土,来年必然大富。三是家有丧事未满三周年者给逝去的亲人承服戴孝。四要进行赛马等娱乐活动。



(8)送纸、拜年。喜神迎来后,人们便给本庄(村)有“新灵纸”(家有丧事未满三周年)的人家送纸。“纸”即冥资,同先人纸。可签神牌,也可不签。边送纸边拜年。给没有新灵纸的人家拜年古已有之,如《清嘉录》中所言“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


(9)忌梳洗。如今在秦源的某些村庄初一早上忌梳洗和洒扫屋子,梳洗和打扫屋子都要在迎来喜神后进行。相传初一早上梳洗和打扫屋子就会打掉豌豆花,来年豌豆就不结籽。



正月初三的活动主要有:(1)送先人。正月初三下午早早的吃完饭后送先人(送纸),将纸烧在坟园(祖坟),有的也烧在村头或半路上。(2)耍烟歌(秧歌)、耍狮子。送完纸回来就开始耍烟歌、耍狮子,也叫烧纸烟歌。(3)唱牛皮灯影子戏。以虎皮沟赵班长赵勇的牛皮灯影子戏为代表。



正月初五是新年的第一个五,五金魁首,秦岭至今有等路神、送五穷和粘五福的习俗。(1)等路神。清汝秋士诗云:“云何年初五,相传路头至?神或临其室,获得亿万计。拜始肃衣冠,馈献罗酒食。”此诗所述是正月初五这天祭路神和财神的习俗。秦岭习俗则是此日早早起来,背一只粪斗,在村头路口等路神,相传路神往粪斗中投一块石头,返回后石头就变成了金子。此俗今已衍化成了是日早上的捡粪。(2)扫五穷。是日揭起席垫,将土炕上四角各扫一笤帚,中间扫一笤帚,共五笤帚,之后将炕土倒掉,叫送五穷。穷即穷鬼,穷神。据《金谷园记》载:“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天水民间相传的穷神则是姜太公的妻子。(3)吃糁饭、粘(ran)五福。是日早饭家家有吃馓饭的习俗。吃饭前从门、窗、柜、囤等处粘点饭粒,俗称“粘(ran)五福”。五福一曰福,二曰寿,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所好者德),五曰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4)吃搅团。下午吃搅团,以凝却穷气,使它不得扩散。



秦岭民间认为,正月初八是土地爷的生日,初九是天爷的生日。因而初八、初九这两天要给天爷、土地爷过生日。供饭、烧纸、焚香点蜡,给土初八晚上请神、放炮、烧香磕头,俗称“暖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把夜称宵,故“上元节”又叫“元宵节”。当天焚香敬神后拆除“天爷堂”、“天爷树”。这天,家家团聚煮元宵(汤圆)吃。这一夜,天边一轮明月高悬,家家门上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因此元宵节又叫点灯节。家家灯火通明,人们乘着新年的余兴,披着早春稍带寒意的轻柔晚风,踏月观灯。爆竹、锣鼓喧天,看烟歌和耍狮子。因此,元宵节是传统岁时节俗中独具风采的一个节日。十五一过,春节活动基本结束,俗称“十五一过没年了,娃娃大汉安然了”。



另外秦岭人的节日民俗还有二月二炒豆豆、爆(bie)番麦花,清明节上坟、吃焪焪(qiong),五月五戴手款、戴荷包、摆露水、拔艾蒿、插柳梢、吃故角(jue)、吃凉粉、追节、杀羊祭家神,六月六晒皮袄、解(gai)手款、烙麦蝉馍,七月七,八月十五,十月一送寒衣,冬至吃扁食,腊月八吃迷心饭,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青天、烙灶饼、吃搅团等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



秦岭还有名目繁多的婚丧嫁娶、生辰生育、婚丧嫁娶、农事屋居、阴阳风水、信仰庙会、交际禁忌、小吃美食民俗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若想要具体了解上述民俗细节,可参看拙著《魅力秦源》(2011年中国文史出版社)。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