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横石水镇江古山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3-28 02:36:09


古村落~江古山村



江古山村九龙楼

村落简介


江古山村位于英德市横石水镇西北部,距墟镇约6公里,下辖2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40人,现有林、黄、王、罗、叶、谢、蓝等姓氏。全村共有耕地面积4290亩,土地肥沃、水源充沛,盛产黑皮果蔗以及大心芥菜、苦瓜、辣椒、节瓜等各种无公害蔬菜。当地农民以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为主。江古山村明辉种养专业合作社闻名全市,与家乐福超市实行“农超对接”种植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销往珠三角大型超市,合作社也先后获得了广东省菜篮子基地、省级示范社、国家级示范性合作社等荣誉称号


横石水镇地理位置




江古山村农作物
围楼之村

林姓为江古山村第一大姓氏,开基祖为受清公。江古山村古围楼以林姓的民居为主,其余还有黄、王、罗、叶、谢、蓝等姓氏。公元1493年,林受清从乳源迁英德,先居望埠,后定居横石水江古山村,至今已500多年。


素有“围楼之村”美誉的江古山村,有着将近10座的古围楼,其建筑雄浑朴实、精致高雅,体现出了浓厚的客家民俗风情。

这些围楼历经了近两百年的风雨洗刷,强烈地震、台风袭击等自然灾害的侵蚀,至今安然无恙,巍然屹立在江古山之中。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围墙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墙壁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鹅卵石、河沙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黄豆浆或糯米饭、红糖搅拌以增强墙体的粘性、硬度和咬合力,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围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是客家围楼建筑的典范。


1九龙楼

九龙楼始建于公元1835年(清朝道光年间),楼长74米,宽68米,高15米,占地面积约为5032平方,内建房104间。以大石、沙、石灰加黄豆浆砌四周楼墙,高十几米,四角起碉楼达三层,碉楼顶又起栏洞及锅耳飞挑,十分美观。墙檐以花草、云纹灰塑、青砖立体鱼纹装饰。楼有东、南二门,石门铁杠横顶,十分坚固。四角碉楼与门口都有枪眼,互相照应,易守难攻,令贼胆寒。围墙内周边为住房,中间作厅下,为三进深两天井格局,设有上中下议事厅各一个,天井二个,上小下大。楼内住房建筑以泥砖砌墙,顶部以硬山顶(人字形)瓦面。楼内还有饮用水井、猪栏、厕所等,一应俱全。围楼内排水系统多以明渠为主。


九龙楼大门口,取义“灵钟双桂茂,秀毓九龙昌”


古围楼斑驳的外墙


四角碉楼锅耳式墙体



碉楼顶部灰塑云纹装饰


形似鹏鸟冲天的飞檐角,檐下灰塑浮雕花草图案


碉楼四周炮眼


围楼内的议事厅


墙檐以雕花点缀,雕工精细,栩栩如生


门廊上面用整木镂空、雕龙画凤


荒废了的饮用水井


斑驳的墙体见证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2双桂楼

双桂楼建于清朝道光年间,长74米,宽68米,高15米,占地面积约为5032平方,内有建房104间。同样是四点金格局,四角起碉楼,但建造时间比九龙楼稍早,没有起锅耳。墙檐以龙、凤花纹装饰,雕工精细,栩栩如生,十分美观。四角碉楼与门口都有枪眼,易守难攻。门廊上面用整木镂空、雕龙画凤。整体上十分讲究视觉美感,同时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礼仪性。春夏天出入可遮阳避雨,防水漫进屋里;秋冬天可挡风避寒。方便来客人等候有遮风挡雨的地方。楼内还有饮用水井、猪栏、厕所等,一应俱全。


墙檐以龙、凤花纹装饰


典型人字顶民居建筑,便于排水,通风、散热、增加房屋内空间感和舒适感


围楼内客家典型的泥砖瓦房


坚固实用的外墙


制作工艺复杂、坚固耐用的墙体


3九牧楼

九牧楼稍小,长宽均为60米、高15米,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内建房屋99间,楼内还有饮用水井、猪栏、厕所。九牧楼风格与双桂楼类似,四点金格局,四角起三层碉楼,顶部呈飞檐角,檐墙多以花草、云纹灰塑装饰,显得精致无比。围墙内周边为住房,中间作厅下,为三进深两天井格局。围墙内两旁是客家典型的泥砖瓦房,木门、木窗、木桁的做工精巧,还设一些牛栏、猪栏、厕所。

九牧楼大门


坚固的围墙令贼胆寒


鹅卵石铺砌的巷道,且设计成各式图案,多以梅花、铜钱等造型,寓意“花开富贵”


4丛桂楼、新生楼

丛桂楼为林启昌的后裔林沾煌和林培煌兄弟俩所建;新生楼为林恩煌、林树煌、林炽煌、林必煌四兄弟所建,两座围楼均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三年多建成。丛桂楼长68米,宽60米,高13米,面积4080平方,为四点金格局,前建两个碉楼。新生楼长53米,宽48米,高13米,面积2544平方,未建有碉楼。两座围楼均设有后楼,俯视前后方,楼墙为沙、石灰加黄豆浆嵌入大石,用夹板夯实,外面平、滑、色白、四周设枪眼,石门铁栓,足以防御外来盗贼。丛桂楼内建房屋80间,设有上中下议事厅,天井两个。新生楼内建房60间,设上下议事厅,天井一个,四角建有锅耳,虽枪眼不多,但凭坚固楼墙,后楼四面俯视,外来盗匪也不敢轻易妄动。



新生楼锅耳式外观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古迹简介

1林名勋(江古山村人)故居

林名勋曾任英德县委书记、县长,韶关地委书记、华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故居位于九龙楼南楼,属四点金格局,四角起碉楼形式的围楼。



曾任英德县委书记、县长,韶关地委书记、华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随着北江游击支队的发展壮大和林名勋的领导威望逐渐增高,,于解放战争时期,,放火焚烧分给林名勋家的碉楼,因碉楼内存放有游击支队的枪支弹药,大火持续烧了三天三夜。当时,游击支队得到情报后赶到头栋(当地一座山名),目睹大火已吞噬林名勋家楼角,,但林名勋经过反复思考,考虑到整个江古山村人民性命安全,毅然放弃此次行动。他与战士们解释,尚若将张国悦一干人消灭,,到时整个江古山村人民的生命将受到更大的威胁。自家事小,整个江古山村人民的生命大,不能因小失大,忍痛保住了整个江古山村。



林名勋故居楼角


九龙楼分给林名勋家的楼角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正申请上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中国英东县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江古山村林氏祠堂。林氏宗祠(老祠堂),由林家二世祖兄弟二人共建。始建于明朝(约1493年),重修于1989年,占地面积296平方米。该祠堂是明代三进式(即三开间、三进深、两天井)方正形建筑,坐西向东,用青砖筑砌的墙,房顶用木、瓦做材料。前厅为门洞,中厅较宽,后厅安放祖先牌位,牌位前有祭台,供祭祀之用。祠堂门外种有长、短各2块长方形的麻石条,据说是与江古山村出了较有身份的人物个数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1944年8月,,林名勋同志任书记。工委机关设在江古山村林家祠堂上厅右厢房,1995年12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氏宗祠


3虎君庙


虎君庙是整个横石水镇众多庙宇中年代最久远、保存得较为完整的的一座古庙,处于古驿道旁边。虎君庙建于明代末期,于乾隆年间重修,占地面积128平方米。石门、石柱,青砖砌墙,前墙塑有八仙等人物及花鸟模型,绿色琉璃瓦,瓷制龙、鱼装潢庙顶。庙内墙壁绘有壁画和诗词。庙门上端正书“虎君庙”三个大字,门两旁刻有楹联:虎有文星云烂漫,君之德日月光华。门廊石柱上刻有楹联:虎變英山龙翔古庙,君濡夏雨民被春风。门前立一对高大而栩栩如生的石狮子,更使庙显得庄严肃穆、古色古香、灵气活现。


4思源亭


思源亭位于江古山村杨屋栋,是横石水镇党委、政府和江古山村委会为纪念江古山村革命烈士而兴建的。思源亭坐北向南,为方形四角亭,亭高约4米。思源亭内矗立着一座“革命历史纪念碑”,碑座的正面刻有江古山村革命斗争简史,碑座的后面刻有13烈士的介绍。在亭正方檐前刻有原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司令员何俊才亲笔书写的“思源亭”三个字。亭前的两条柱子上刻有原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林名勋的诗名:“红色江山千古秀,阳春花木满林开”。



思源亭


村落民间民俗

江古山村民俗风情丰富,民间民俗活动主要有大年初一换水盅、正月十五闹花灯、清明做艾糍、五公庙活动等。各村中有狮队一支,逢年过节,喜庆之事,皆舞狮助兴。

来源:、市文联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