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 人人都说这是“俗气”的,只有她说是“美”的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18 02:18:13




来自黯淡年代的台湾花布

文 | 物道


中国乡间,是很多“俗气之物”的源起之地。比如莺莺燕燕的绣花鞋,脂粉气息的旗袍,还有喜气洋洋的年画。在摩登时代,人们自然对此不以为然。但在台湾,有一个60多岁的老太,她为了寻回童年的老花布,走遍了整个台湾,还为此写了一本书。在大家都着眼于“俗气”这个浅表的定义时,她让我们重新发现了这些老物件的“美丽”。


台湾女作家吴清桂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逼仄的屋子里铺着榻榻米,三夹板一隔,父母睡一边,孩子们挤在另一边。孩子们共盖一条棉被,互相拉扯,有时候是乐趣,在漫长的冬夜则是自我求存的保命之道。


这位台湾人笔下的那条被孩子争抢的棉被,通常织着俗艳的牡丹图案,颜色艳丽地让人眩晕。不过在很多台湾人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的床单、远足时包裹便当的布、村姑采茶遮阳的头巾,或是妈妈背着弟弟妹妹的花布上头,都印着一朵朵色彩鲜明艳丽的大红花。现在我们眼里土气的老花布,那时可是许多孩子“最绮丽的梦”。


阿嬷的红花仔布


台湾客家花布,就是台湾人口中常提及的“阿嬷的红花仔布”。


关于客家花布说法有二:一是客家人以前很穷,只能捡一些別人家剩下的布来拼凑成衣物、背包……等等,而从各家聚集而來的布料自然就成了客家花布;另一种说法是花仙娘娘为了感谢客家人的辛劳,便利用许多花的色汁来染成花花绿绿的头巾、笠巾等饰品,从此客家人便有了花布文化。


人本身是个矛盾的物种。当满大街的商店琳琅满目时,简单的款式往往价格昂贵受到人们追捧。而在过去那个贫穷的年代,人们反而会选一些大红大紫的繁复样式,台湾客家花布尤为是代表。


花布上主打的中国牡丹,饱满拙朴,大红伴大绿,早在唐代就被诗人念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而花布上也有一些竹林野鹤、鸳鸯、凤凰等蕴含了美好寄寓的中国传统图案,与牡丹相映成趣。想来鲜艳的红色牡丹花,代表着喜气和富贵,真真最为符合当时台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走遍台湾的60岁老太太


上世纪50年代,吴清桂出生在台湾。那时的台湾,物资奇缺,刚从战火中逃离出来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挣扎求存。一家人辛苦劳作,往往也只能求个三餐温饱。贫穷的生活往往伴随着黯淡无光。所幸在俭朴的客家人家中,还是能隐约从一块老花布中寻到一丝“富贵之气”。于是那时晒在院子里的大红花被单,便成了台湾人眼里唯一的颜色。


也许是台湾人天生有着某种浪漫基因,于是这个60多岁的台湾老太太,仍然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找“童年老花布”的旅程。几年来,吴清桂在全台各地搜集台湾花布,将这些仅存的花布图案整理、分门别类,甚至着书成册。同时也进行着花布的田野调查,拜访老布庄、批发商、花板彩绘师甚至印染厂。“拍摄这些花布的过程,每一块花布都经过我的手烫熨过,留着我的情感和痕迹。”在几乎跑遍了全台湾之后,吴清桂把这些饱含台湾人情感记忆的花布故事全部记录在一本叫《台湾花布》的书中。


中国人的天分


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与花布从小长大的人来说,阿嫲时代的花布,总是显得过于艳丽,还带了点那么些俗气。但走遍台湾寻访花布的吴清桂说,她经常会听到有人讲:“这是以前我们家的被单布”、“这是我外婆的被套”。而这些台湾人,往往都是一手指着老花布,一边用或骄傲或感动的语气说出这样的话。想来没有与老花布共同生活的人,难以有那种深刻的情感眷恋。


同样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出品”,诸如大红大紫的年画、花纹繁复的绣花鞋、乡土气重的东北大花布···即使它们身上都有着显而易见的“俗气”外表,但我们却也无法说它们是“不美的”。中国人的矛盾天性在于,在最俗气的事物里,我们仿佛永远可以发现最美的因子。这大概,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天分吧。

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原文,查看《一件日常小物,带你寻回温暖岁月》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