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新绛 绛州文化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25 03:06:22

点击开元资讯关注我哟定期推送新绛本土文化同城活动吃喝玩乐资讯八卦商家优惠等,免费发布房产信息招聘求职二手买卖打折促销等便民信息,关注我们妥妥没错!(添加微信:15035920066)


绛州鼓乐


  绛州鼓乐又称绛州大鼓,泛指新绛县流行的锣鼓乐和吹打乐。新绛县有三大区域:汾北片、汾南片、河槽片,汾北片以穿箱锣鼓、汾南片以车鼓、河槽片以花敲鼓著称。

  绛州鼓乐据史籍记载可追溯至初唐。武德二年(619)十一月,李世民率兵从龙门渡黄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讨伐刘武周。新绛县至今遗存着李世民屯兵柏壁时用的擂鼓台。据说当时的人们为庆祝秦王在各个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创作了一部表现李世民部队的车轮声、马蹄声、人喊马叫声,并具有气壮山河气势的乐曲 《秦王破阵乐》。《旧唐书·音乐志》载:“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秦王李世民也因军民为歌颂他而创作的这首擂鼓喧天的乐曲《秦王破阵乐》感到自豪。李世民继任皇帝后,将此曲调入宫中,凡遇大典盛宴,无不表演这首燕乐大曲,以炫耀自己在灭隋建唐时的功绩。清朝《直隶绛州志》曰:“岁时社祭、夏冬两季,又乡镇多香火,扮社鼓演剧,招集贩粥人甚便之。”民国时出版的《新绛县志》也曾说:“每逢赛社之期,必演剧数日,扮演各种故事,如锣鼓。”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绛州鼓乐一直是当地民间社火中的主要项目,也是祭祀、庆典、婚嫁和庙会活动中的主角。它还积累了《小秦王乱点兵》、《叽呱啦》、《厦坡滚核桃》、《老虎磕牙》、《牛斗虎》等300余首曲牌。新绛民间一直流传着“北岸的棍,西岸的鞭,石坡上的镲儿铙得欢,八庄的锣鼓震破天”、“北行庄的踩板扎得高,不如南行庄的鼓儿敲得好”等俗语。

  绛州鼓乐大致可分为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类。赛社锣鼓亦称闹年锣鼓或社火锣鼓,主要用于赛社和春节期间的社火活动,含有清音锣鼓(以演奏套曲为主)和表演锣鼓(演奏中有舞蹈性表演),是绛州鼓乐的主要代表。赛社锣鼓以花敲鼓和穿箱锣鼓著称,花敲鼓又名花腔鼓、花庆鼓,全套乐器只有鼓、板两类,无铙钹,也无其他铜质乐器,所以俗称干鼓,为新绛县独有。花敲鼓的乐器共有28件,其中24面扁鼓代表24个节令,另有两副夹板、两副梆子,分别象征四兽:牛、虎、狮子、麒麟,取黄牛之忠、老虎之猛、狮子之威、麒麟之祥,意求事事如意、年年丰收。夹板是拍板的俗称,现在惟花敲鼓还保留了拍板。锣鼓一般都是锣打节拍,只有花敲鼓用拍板、梆子打节拍。持者踏拍起舞,鼓作伴奏。花敲鼓最初流行于上游村的古堆和三泉一带,如今已经形成了三个流派:南路以上院村为代表、中路以三泉村为代表、北路以南行庄为代表。演奏者充分利用鼓的各个部位以及鼓槌、鼓架的最佳声音进行演奏,它所使用的乐器是多面形制不同的鼓。现有十几种敲奏技法,这些技法构成绛州鼓乐独特的地方色彩,这种地方色彩与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紧密相连。穿箱锣鼓因表演者穿古戏装而得名,主要流行于新绛县鼓水流域的东八庄和西七庄一带,其中三泉村的穿箱锣鼓影响较大。穿箱锣鼓以场地锣鼓为主,行进中鼓段较为简单,场地演奏一般以大套为主,演奏时以大鼓与大钹为一声部群,小鼓与唐锣为一声部群,以锣为节。在锣鼓的演奏中,有的演奏者还要表演 “跑锣”(舞蹈),其中甩动头上的野鸡翎“甩翎”,是颇需功夫的特技表演。鼓吹锣鼓主要是指婚丧寿喜所用的锣鼓乐,这种锣鼓乐还包括唢呐伴奏锣鼓和道士杂乐锣鼓两种形式,属于吹打乐。

  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于1987年成立,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业余表演团体,是一所非专门的鼓乐专业学校。绛州鼓乐第一次将广场锣鼓搬上舞台,第一次将民间鼓乐推上高雅艺术殿堂,第一次把地方鼓乐敲响全国,打出国门。从2000年开始,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得已远离故土在外游荡。演出市场的无序竞争、演出收入的不稳定导致队伍的不稳定,20年来,经他们培养的鼓手有700余人,而流失的人数就达400多人,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有着许多的辛酸和无奈。


新绛云雕漆器


  云雕始于元代。相传,它出自浙江喜兴府名漆匠张成、杨茂之手,后来失传。

  1913,有一外商带着一些破旧云雕漆器来到山西新绛县,找名漆艺匠修理。薛仙基,田恩恭,赵月普三人揽下了这活计,他们边修复边研究,并着手仿制。1915年,薛仙基等三人各自开办油漆铺,生产简单的云雕漆器制品。1922年,新绛从事云雕生产的店铺增加到12家。50年代,绛县云雕漆器这一民族工艺得到很大发展。

  制作时,首先在作好的木胎上涂上朱、黑颜色的漆层,相间堆起,一般要漆七十至八十道,最多可达百道以上,然后用利刀剔刻出图案云纹。剔刻斜刀深约五毫米,刀口上宽下窄,从刀口上显露出不同颜色和层次的花纹,看去,宛如各种形态的彩云。云雕漆器是采取漆、画、雕相结合的综合工艺技法,以制作精巧,造工卓异取胜。它是中国漆器工艺中的珍品。


绛帖


  绛帖为汇刻丛帖,共二十卷,潘师旦摹刻于绛州(今山西新绛),故名。此帖刻于宋皇祐、嘉祐年间(1049--1063年),以淳化阁帖为底本而有所增删。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再现了历代书法名家的风貌。

  潘师旦,据宋人记载为尚书郎。传说潘氏死后,其二子各分绛帖十卷。长子得前十卷,因负官债,帖被没入官库,绛州太守补刻后十卷足成一部,称"公库本"或"东库本";次子也补前十卷,人称"私家本"。原石刻后不久即毁。有重刻"新绛帖"及十二卷"伪绛帖"等,翻刻甚多。

  绛帖前十卷的第一卷为诸家古法帖,第二至五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六、七卷为王羲之书,八至十卷为王献之书;后十卷第一卷为大宋帝王书,第二卷历代帝王书,第三至六卷为王羲之书,第七、八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九卷为唐法帖,第十卷是唐、宋法帖。

  故宫庋藏宋方楷旧藏本,存前十卷中的九、十两卷及后十卷中的七、八两卷,共两册,钤"方一轩"等印。此帖宋刻、宋拓、宋装裱,绝无仅有,贵为珍宝。拓本尺寸每页纵640px,横517.5px。

  此帖宋姜夔《绛帖平》,清程文荣《南树帖考》,容庚《丛帖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书有著录。

  《绛帖》是继淳化阁帖之后最重要的法帖,“何日能见《绛帖》面,天下文士俱欢颜。”这是已故绛州名士靳欣文先生的感言。所谓《绛帖》,简单地说是因刻于山西省绛州(今新绛县)而得名。由于《绛帖》汇集了宋代以前的历朝书法精品,深得文人墨客喜爱,历史上对《绛帖》的评价都非常高。据史料记载,宋代单炳文在《绛帖辨证》中写道:“淳化官本法帖,不复多见,其次《绛贴》最佳。临江帖大率与旧本同……不逮《绛帖》之遒劲也”。

  《绛帖》刻帖时间在《淳化阁帖》之后,约在皇佑年间(1049———1054),或说在淳化年间(990———994)由尚书郎潘师旦于家乡摹刻勒石而成。其选帖范围是以《淳化阁帖》为基础,所收佳帖极多,有李斯、诸葛亮、王羲之、王献之、卫夫人、张旭、怀素、李白、颜真卿等人的名作。潘师旦之后《绛帖》曾经多次翻刻,但都是以潘刻为祖本。它辑存、传播了历代法书之精华,有着很高的艺术鉴赏与实用价值,在我国书法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宋刻《绛帖》存世稀少,直至明、清早已是凤毛麟角,到今天就是明、清刻本也是难得一见了。正如著名书法家林鹏先生在他给《绛帖》出版的贺辞中也说:“……其中最著名的帖就是《绛帖》,许多人不要说拥有,就连见都没有见过。”

  新绛县图书馆有多年珍藏的《绛帖》孤本。

  在收藏界还有一件趣事:

  1948年的一天,著名收藏家杨鲁安在天津一个书铺中见到一本绛帖,特点是帘纹纸,墨彩油黑看上去很不错,内容是绛帖的卷七卷八,所珍贵的是拓本后边有赵子昂的收藏印"水晶道人"。杨鲁安发现了宝贝,喜形于色,意欲购置,但老板说此物是张之万的后人拿来卖的,还未定价,不便拿走。此事杨在不经意间走漏了风声,被卖主得知,待他一个星期后再去时,卖主已拿回去了,后来不知高价卖到了何处。此宝物失之交臂,令杨老十分惋惜。不过,老板偷偷从原物上面撕下的两篇转给了他,总算得到一点安慰,他曾让王懿荣次子王汉章看过此物,言极为珍贵,属于国宝级。杨老一直当宝贝珍藏着,希望能有一天使其与原物合璧。


澄泥砚


  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新绛县,古称“绛州”,出产于这里的澄泥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砚”之一。“四大名砚”中的其它三种均为石砚,唯有绛州澄泥砚是泥砚。它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中国四大名砚. 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为佳。

  澄泥砚产于豫西黄河岸边诸地,以制作工艺独特称著于世,为中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并著文记之;乾隆皇帝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澄泥砚以“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为上乘颜色,尤以朱砂红、鳝鱼黄最为名贵。华夏澄泥砚不施彩釉,采用科学周密的原料配方,精心的药物熏蒸,特殊的炉火烧炼,使之自然窑变,同窑之中的澄泥砚幻变神奇、色彩各异、无不巧夺天工、不但保持了史书记载的名贵颜色,而且烧制出古砚从未有过的花石纹,其纹理天成,美妙多姿,令人叹为观止。经专家评鉴确认,完全具备古砚“泽若美玉、击若钟磬、易发墨、不伤笔、冬不冻、夏不枯、写字做画虫不蛀等特点。


新绛木版年画


  新绛木版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晋南地区民间艺术的奇葩,其兴盛与古绛州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和大量的民间画匠有密切关系。新绛木版年画题材丰富,其中以戏曲年画独树一帜,体现出浪漫主义情怀。新绛木版年画构图饱满,线条与色彩极具装饰性,并富于实用性,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影响深远。

  新绛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朝中叶,是在传统雕刻印刷工艺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它的绘画、刀刻,线条细腻、手法独特,所印制的年画颜色鲜亮、人物传神,它的内容题材与传统的春节习俗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寄托着人们祈求幸福、驱灾避邪的美好心愿。

  新绛木版年画在种类上有神像、财马、戏曲、美人、门画、四条屏等十多种,绘画手法既有工笔也有写意,印刷方法既有单线印刷后彩绘的,也有套版印刷,使用颜色既有简单的红、黄两色,也有黑、红、黄、绿、蓝五色,它的内容体现出很强的时代特色,历史发展脉络清楚。


新绛剪纸


  新绛剪纸历史修久,在早期是作为装饰物出现的。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晋献公并吞诸国。晋献公为颂扬他兼并诸国的丰功伟绩,即令宫中能工巧匠,用簿金片剪成十种果子(意为向晋国纳贡的十国)纹样缀于绣鞋上。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人日》诗中有“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之句。新绛剪纸分布广泛,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植根于民俗活动的传统装饰艺术。随着元杂剧的兴起,特别是在皮影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流行。清代剪纸艺术的实物和文献流传下来的甚多,像剪纸薰样、刺绣花样稿本、佛前挂钱、礼品花、嫁妆花、走马灯人等。剪纸艺术不仅用以婚嫁喜庆、传统节令美化居室,又可用作服饰、鞋、帽、枕头、帐檐等刺绣的底样,还可用作独立的欣赏品。因此,剪纸已成为极受民众喜受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极为普及的民俗现象,历经数代更加多姿多彩,妙趣横生。

  新绛剪纸的题材范围大致有三:传统民俗剪纸、戏曲故事、现实生活。新绛剪纸的作者分布于全县各乡镇,民间艺人苏兰花、赵喜梅、辛百巧、段吉庆等曾参加过山西省首届民间剪纸大汇剪,获一等奖。新绛民间剪纸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重庆、成都、西安、太原等地展出,参加了全国首届最佳工艺品奖评活动及作品展,获一等奖,被誉为“民间美术的一朵奇葩”。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民间艺术丛书》选编了新绛108位作者的308件作品,出版了《新绛剪纸》专辑。

  剪纸代表作品有:抓鸡娃娃、钟馗百图、天女散花、鹏程万里、麒麟送子、欢庆七一、八骏图、三打白骨精、在闹天宫、五行山下、无底洞、百虎图、龙凤双喜、单龙凤喜、十二生肖及戏剧人物、古装人物系列。


新绛宫灯


  据史书记载,“宫灯”最早盛行于明清两代,为古代皇宫专用,是帝王和皇权的象征。特别是有一种“龙凤灯”,设计精美,外表古朴典雅。古诗曰:“光耀九天能夺目,辉煌一室胜悬珠”,就是赞美“龙凤灯”的。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龙凤灯”这皇宫专用产物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尊贵和吉祥的象征,受到人们的青睐。

  泉掌镇王守村青年农民冯怀琳,对传统宫灯结构进行了大胆改进,使之更加合理。并且在宫灯的绘画、油漆、串制灯穗、雕刻和设计理念上,都有新的创意,制作的宫灯品种有龙凤灯、赤虎灯、四角灯、五角灯、六角灯、一节灯、二节灯、三节灯等十多个品种。1999年12月应邀参加了“山西省农民绝活大赛”获三等奖。。

  新绛宫灯,不仅设计精美,古朴典雅,豪华美丽,而且用料考究,雕刻细腻,永不变形,因此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适用于文物景点、仿古建筑物和各种喜庆场合,是绝佳的装饰物。

皮影


  影戏,即皮影戏,新绛叫“灯影子”,是用牛皮雕刻人形物状,借灯光在幕布上显影的一种民间戏剧。新绛影戏是清初从陕西韩城一带传入。影戏班子素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就是说影戏班子七至九人便能演出。不仅操作皮影表演,还要伴奏、伴唱,一人兼用数件乐器,兼演数十个人物。弹月琴的兼打皮(板鼓)、手锣,还要说戏;打后场的不仅一手打截子,一手打马锣,又要打小铜碗碗,又要拍钹,还要他唱杂角戏;耍杆子的,除操作人影之外,要摆布景道具,还要他唱。正如一付影戏通用对联所说:一口道破千古事,两手能握百万兵。

  影戏舞台很小,一般是用七根长椽,八根短椽搭成,然后挂上“亮子”(影戏银幕),最初用油灯来投影,所以人们习惯把它叫做“七长八短一盏灯”,后来改用汽灯,如今各用电灯、日光灯,效果好的多了。

新绛影戏的唱腔是碗碗腔,属于板腔音乐,以用小铜碗碗击拍而得名。影戏的主要乐器有小铜碗碗、板鼓、截子、手锣、钹、小马锣、马锣和唢呐。弦乐有:月琴、呼胡、二股弦、笛子等。影戏戏箱,一担可挑,但行当齐全,各种楼阁、花园、绣阁、书房、寺院、堂口,应有尽有。演出时可以腾云驾雾、上天入地,变化莫测。流传剧目有八十余个,如《火焰山》、《武松打虎》、《蝎子山》、《收火龙》、《五花马》、《通天河》等。、西安、重庆等地展出,近年来因电视剧的冲击,日渐衰落,新绛县正采取措施努力挽救。

毛笔


  据野史记载,毛笔乃秦国大将蒙恬所发明,其带兵戍边路经绛州,将造笔术传于当地艺人,其后两千余年,经绛州人代代相传,不断改革创新,工艺日臻成熟,继后研发品种若干,尤以胎毛,羊毫,兼毫为最。至宋帝赵匡胤时,毛笔生产已达鼎盛时期,风靡一时。绛州毛笔常为历代朝廷贡品,与南方湖州毛笔齐名,素称“南有湖州,北有绛州”。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曾在《昌黎集·毛颖传》中极力称颂绛州毛笔,由此可见新绛县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斑。绛州毛笔选料精良,均以优质羊毛,黄鼠狼尾为主,制作工艺精细共有82道,主要有水活和干活两大工序构成。

绛州毛笔具有尖、圆、齐、健不开叉特点,笔体美观大方,干净整齐,笔杆直,杆头齐,笔头直,笔尖均匀,笔锋整齐。

  全国著名书法家韩左军用了新绛产的毛笔后吟诗赞道:“只道绛州澄砚好,谁知毛笔更堪豪”。全国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刘丙森、董寿平用过绛州毛笔后也纷纷题词留念,以示赞贺。l 996年5月人民画报专门对绛州毛笔做了介绍。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曾为绛州毛笔题词“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新绛经济”。

  绛州毛笔源远流长,畅销省内外全国各地,并行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目前,由于体制改革,绛州毛笔传承受阻,新绛县正大力抢救,以延续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不致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若侵犯到您的权利,我们将及时删除。

开元资讯——新绛资讯第一平台

免费订阅 点文章标题下的 开元资讯 快速关注

开元资讯免费帮您推送消息

只要您把需要发送的内容发送到我们的平台即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