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昨晚在外觅食,竟然遇到了久违的油炸糕。惊喜之余联想许多。我的印象中,油炸糕与油条、麻糖是同一序列的三胞胎,提到一个,不能不提另两个。

故乡的夏天,每个烈日高照的中午,一个身板强壮、汗流浃背、额头通红的壮汉蹬着三轮车边走边停、搜索潜在顾客,吆喝声从干渴的嗓子眼儿冒出来,配上的敲锣声,悠扬又有节奏的“油条—麻糖—Duang”响彻整个村落,瞬间唤醒了夏乏的人,只需搭配简单的蛋花或绿豆汤,便消解了做午饭的恐慌。

这些年,对油炸糕不曾出现在吆喝声中,我从未感到好奇,在主食为王的北方,毕竟它只是一种佐料,而非主打产品。就像卖馒头的从来只吆喝“换卷子的来了”,而不管簸箩里还装着花卷、包子、糖包。

家乡的油条长如条,没有糖

油炸糕可以理解为拍扁后下油炸的糖包,糖被包在心儿里

口感上,油条表层酥脆,内里层次分明、细腻,像是现在的起酥面包。

麻糖里外都是细软的,精华在于表层炸酥了的红糖,嚼起来咯吱咯吱的。

油炸糕的糖心儿跟糖包一样,咬一口糖汁止不住溢出来,不小心会烫一嘴,精华在于烫面过油后既软糯又有嚼劲。

上大学前,我从未质疑过自己对这三种食物的认知,直到了解了“麻糖”在湖北是一种黏甜脆的传统小吃,其实这种食物全国各地都有,只是以前不晓名号。

同样的名字,不同的内涵和地方文化,让我一时难以表述,更遑论湖北根本不存在故乡麻糖这种食物。

在武汉其实很少吃到油条,印象最深的是在室友母校附近吃的饭团,就是用糯米把不同食材裹到一起,吃着吃出了油条的味道,让瓷实单调的糯米增加了爽脆的口感,最后没想到真是油条。

现在想到2014年在亦庄,习惯了煎饼果子夹薄脆的我,第一次见煎饼夹油条本不该排斥的,和糯米包油条一样的道理呀!

后来又认识了不同地方的朋友,他们说脸谱似的“麻糖”叫“油饼”,并且表面没有糖。北京的“油饼”相较故乡的“麻糖”薄,吃的主要是两层脆皮,里层基本是空气,所以我也跟着叫油饼。北京的油条个头敦厚,长十几厘米,直径也大,除了外形和故乡的油条总算高度接近了。

自幼不喜甜食,因为红糖甜而不腻,对新出锅的油炸糕颇有好感。然而自从十几岁寄宿学校,几乎无缘。昨天能遇到,于我是意外惊喜。仔细观察后,因外形偏大,就做好了大皮小馅的心里准备。

谁知真正入口才发现,非但皮厚馅薄,馅竟是白糖混合了芝麻,心中打鼓本不该抱有幻想。比如母亲做的鸡蛋打卤面,在多个城市都未曾找到完全一样的口味,每次都是希望而来、悻悻而去。

可有什么事物曾让你感觉深处异境、如临大敌吗?

在这个风开始变得温暖的季节,洗去一天的疲惫,因为一个油炸糕,思绪纷飞,感到久未抒怀的词穷和情感流淌带来的惬意。

想起美剧《THIS IS US》,大家为圣诞逐年流于形式而选择逃离,最终又各携伴侣重温专属皮尔森家族的圣诞仪式,因为只有那样才是圣诞节。

我想,想念一种味道,比如故乡的味道,哪儿都不要去找,因为无处可寻、不可替代,那不如原原本本复制下来、传承下去,这样故乡就会无处不在。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