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写作】 王春春:《过去的年》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5-05 21:05:28

《当代写作》优秀作品选


底部可以给作者 王春春  留言!支持作者就赞一个吧!


《过去的年》



作者:王春春


  寒假余额为零,年就这样过去了。年味似乎越来越淡,看着周围的人又开始为新的一年忙碌起来时,不得不感慨:以前过年才真叫过年,现在过年只能叫放假。


  在我们乡下,春节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节日,过年意味着辞旧迎新。大人们都乐意将婚嫁乔迁喜事安排在年前年后,找工作、做生意、出门、租种田地等大事都会安排在年后再说。在他们眼里,春节就意味着严冬即将结束,崭新的春天即将来临,代表着团圆和希望。但这些都是大人们的事,对我们小孩子来说过年就是一个可以吃好、穿好、玩好的日子,同时也带有几分热闹和神秘。


  大人们对过年的准备工作可以说从秋收后就开始了。留糯米蒸酒酿酒、精选豆子做豆腐、趁着好天气晒各种腊货等等,真正从腊月二十以后就算正式进入战斗的冲刺阶段了,因为从这一天起大人们就没有一天得闲的了。炸油炸果要一天,炒巴巴干花生要一天,扫房子要一天、洗桌凳橱具要一天,做豆腐和炸鱼脯要一天、做米豆腐要一天,每到逢三六九这几个圩日,大人都要去赶集采办瓜子、糖果、肉菜、爆竹等各种年货。忙碌的家长都会叫我们小孩子帮忙,但赶集我是一定会去的,帮忙搞卫生一类的事是硬着头皮被叫去,一溜烟就会往外面跑,因为那时对我们来说家以外的地方就是“花花世界”。


  与大人们过年前的忙碌不同,年简直就是我们孩子们的天堂。年可以确切地从领完成绩报告册这一天开始算起,寒假作业先放一边,玩乐才是要紧的事。每每这时,外出打工的邻居们会陆续回来,在物质缺乏的时代对糖果也是一种期待。有时竟会故意走到人家的门口假装路过,别人看到就会叫住,得到的往往是一把花花绿绿的许久都舍不得吃的糖果。压岁钱是过年的另一种期待,年前父母走亲戚是一定会跟去的,得了压岁钱一定是先在自己身上放着,任凭大人各种哄骗也不会拿出来。身上揣着“巨款”,父母是各种不放心,左叮嘱右告诫要放好来,当然最后钱还是会被没收去缴学费或者生活费。捡地上散落的鞭炮是男生们的乐趣,但我也时常会跟去。每到一处鞭炮打完,赶紧冲上前去捡那些还完好的,等收集到一堆后就开始自己放。胆大的男生左手一品香,右手就拿着鞭炮,用左手的香小心地对着右手鞭炮的导火线点,等发出“扑-哧”的声音赶紧将冒着火花的鞭炮扔出,紧接着就是一声巨响。当然有时候鞭炮还在手里就炸响了,有时候扔出去没响走近一看又炸响了,很是危险。我一般不敢拿在手上放,我会找到一个老房子的墙缝,将鞭炮塞到缝里,然后最大限度地拉长身体,用右手拿着香去点鞭炮,一发出“扑-哧”的声音就赶紧跑,鞭炮会在我跑远后才炸响,这时成就感油然而生。


  玩乐着不知觉就到了年三十那天,贴好春联洗好澡换上期待已久的新衣服又开始出门炫耀去了。那天的午饭一般会很早,饭后女人们准备好烟酒茶饭就开始熬制年汤了,男人们就开始上坟拜年了。午饭后陆续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出门上坟的已经行动起来了,但我们的父亲却还在外面打牌或看人家打牌,这时我和弟弟就会心急如焚,生怕祖宗会怪我们怠慢似的。父亲总是会在鞭炮声要收尾的时候不紧不慢地走回家,边走还边说“早拜年晚拜年都一样地发财”。上坟地拜年、去祠堂拜年、回家把家里的各种门神和灶神点上一遍香和蜡烛烧上纸钱倒上茶酒,每年的流程我和弟弟都熟记于心。年夜饭在父亲的鞭炮声中拉开帷幕,母亲的年汤一般是一只大猪脚加上白萝卜香菇和自己炸的鱼脯,用家里的柴火灶熬上一下午后汤十分鲜美,再配上一桌子的菜成了一年中最值得期待的一餐。饭后,母亲会把一个菜篮放到大灶上,篮子里面装满洗净的精心挑选的大菜(大财)、芹菜(福菜)、蒜苗等寓意美好的菜,用母亲的话讲就是“让灶神保佑来年平安发财”,简单中透着朴实的愿望。那时候,春节联欢晚会是必看的,当然也会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大年初一早上一定是被鞭炮声中吵醒的,按惯例那天不上坟,只在祠堂里祭拜一下。我们一般起得较晚,等我们去的时候别人都准备走了,但见面打招呼时别人都是对我们说“早啊!早啊!”我那时感到奇怪,后来才知道大年初一还有很多的规矩。比如:不扫地、不骂人、不洗头、不倒垃圾、不说冇、不做客、要多说发财吉利的话等等。还有新年的第一餐一定要吃素和男人下厨,我们家吃素是严格遵守的但男人下厨记忆中还真没有看过。早饭后,等待母亲的是更为繁重的炒腊货的工作。腊货要先用大火蒸熟,然后分类切好摆盘并装好,对于不能直接吃的还要加上姜蒜去炒,每家每户至少要准备十种不同的腊味待客。母亲很看重这项工作,因为这是检验一个主妇厨艺和一个家庭丰奢的时候。记得最令人嘴馋的是牛肉巴,又辣又够味,我经常趁母亲不注意用手捏起来就往嘴巴里吃。


  初二各种规矩解除,可以开始出门拜年了。那天一大早,提着年前准备好的献鸡和串好的纸钱来到祠堂,在鞭炮声中对着祖宗将鸡给杀了,血要一滴不掉地滴在串好的纸钱上。吃过早饭后,一大家族会按几十年来划好的线路围绕村子来个大拜年,族人们很重视这件事,居住在外地的也会一大早赶回来。男女老少全部出动,手上要么提着鞭炮要么提着篮子要么拿着放鞭炮的长棍子,每到一处人们争先恐后地点香点蜡烛烧纸钱倒茶酒作揖。有些老坟墓连村里的老人也说不上来埋的是谁,只知道是祖先。大拜年的重点还是自己知晓出处的自家坟墓,蜡烛要点上最大的,纸钱要烧上最多的,鞭炮要放上最长的,作揖要作上最久的。当然也会给边上不知名的坟墓来上一品香和蜡烛,这也是规矩。


  大拜年后正式开启走亲戚模式,从年初二大概要走到年初五左右。大人们聊天,小孩子们嬉戏打闹,中午便是丰盛的饭菜。记得走亲戚经历了步行、自行车、电动车、轿车等交通工具的升级,也见证了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记得每走一天亲戚回来都会感叹一下时间飞逝,恨不得用手将时间拉住不让它溜走。


  初六这天不得不提一下,因为开年第一次逢圩(俗称开赢),村里人朴实的想法是这一天要去赶一下圩一年就会赢。这一天的大阿圩是人山人海的,最后的结果是你什么都没买到,但是空手而归的感觉还是非常欢快的,人们见到面问到的是“你今天赢到了没有”?初七初八初九我记得是用来赶寒假作业的,如果这几天不做作业你会没时间完成,因为村里热闹的“子孙龙灯”从初十开始又要耍上一周了。


  “子孙龙”顾名思义是人们祈盼家族兴旺、子孙满堂。“子孙龙”长约30米,龙头和龙身全部用竹篾编织的,整条龙由30节左右灯笼再配上木棒组成。李家人会用上两天时间将龙身灯笼裱上红纸、龙头龙尾裱上彩纸,然后往灯笼里放置点燃的蜡烛。初十下午四、五点开始,由男人们举着“子孙龙”开始出门,到田野地头、学校、祠堂开始巡游,我们小孩子们往往就一路跟着。夜幕降临,龙灯才开始点起蜡烛,在一阵吹锣打鼓唢呐声中沿着长长的马路回到村里。龙灯所到之处就会放起烟花爆竹,声音能把耳朵震聋、火花能把衣服烧烂,但不改的是我们的热情。村里祠堂前是一口大池塘,“子孙龙”会在池塘边表演“龙伸腰”、“龙拱腰”、“盘龙踞傲”“接吻”等动作,远远望去,池塘里像是有两条活灵活现的龙在舞动。表演完后,龙灯回到祠堂,李家的妇女们用篮子提着酒肉茶饭,远远地向“子孙龙”作揖,祈求人丁兴旺、国泰民安。“子孙龙”还没回到祠堂,小孩子们已早早围在祠堂里的方桌边了,因为头年生了儿子的人家马上会用豆腐箱子装上满满的水果、花生、烫皮、炸果等来招待村里人。往往是豆腐箱子还没放定,里面的吃食就一抢而空了。过年时节家里不缺吃的,小孩子们抢的就是这种乐趣。初十以后到十六每天晚上都有舞龙灯表演,只是大家出门忙于工作和学习,不如初十那么热闹了。到此,一个春节才算是真正过完了。


  小时候过年的记忆还那么清晰,而如今年味却淡了。年货像腊味炸果能买的就不会做了,压岁钱成了人情负担了,走亲戚也成了催婚催生问收入了,过年期待的糖果变成了讨论谁买车开回来了,“子孙龙”也不知何故废置在一旁了。以前过年期盼又长大了一岁,如今感叹岁月难留又给人生敲响一次警钟。没有了那种热闹与神秘,许是自己老了,但孩子们依然期盼过年。


  时光实在是令人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滑了过去。



  作者:王春春,女,县城重点高中语文教师,从教五年来一直秉承“阅读即写作”这个观念指导学生写作,深受学生喜爱。出生农村,对农村的一切有独特的体验和思考,文章朴实但最是以情打动人。

投  稿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当代写作微信公众号

赞赏作者

可为作者提供稿费支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