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背镇花海经济富了农民美了农村强了农业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5-20 20:06:25

昔日人望城,如今城望乡。新时代,正铺陈着这样一幅乡村振兴的时代卷轴:“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今日起,本报推出“乡村style”系列报道,聚焦长沙“兴乡记”,展现新乡村的新生活、新风尚、新气象、新作为。


       一边是蔚蓝天空下涌动着的金色波浪——油菜花海,一边是落寞耸立的早已停工的水泥厂烟囱。当春风吹过长沙县江背镇五福村委会主任陈文科的脸庞时,他有点沉醉了。

  对陈文科来说,春风里有收获的味道,从今年元旦至今,已有逾50万人次来江背旅游,总收入约2600万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游客涌入了陈文科参与规划设计的五福土生情赏花点。上个周末,他作为创办人之一的长沙土生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天就接待了50多桌客人。


(长沙县江背镇五福村,游客在油菜花海里徜徉、拍照)


  “你看,这是始建于清代的金银坝景观,那是轮胎主题公园,到5月,还要种彩色水稻!”以油菜花带来的“花田喜事”为支点,五福村种下了一个“彩色的梦”。陈文科一边兴致勃勃地领着记者四处转悠,一边指着即将播种的五福农业艺术稻田区,“村民们说,要在彩色稻田里种下‘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八个字。”

  “你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记者问。

  “美丽乡村梦,农民增收梦!”陈文科回答。 

  陈文科此前曾是电工,在镇上一家水泥厂上班。如今,他是怀揣梦想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而江背,中西部第一县长沙县的工业重镇,也悄然改变着灰头土脸的外表和过于硬朗的内里,打造着浏水河畔“五彩江背”全新名片。

  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让我们一起来追踪一株油菜花的成长历程,或许能找到答案。


    “老板,来一盘清炒油菜薹!”乌川湖村伦四土菜馆的老板娘王小慧每天一早就下田去,摘回一大筐带着露珠的油菜薹。清炒油菜薹是食客必点的“头牌”。对于城里的游客来说,亲眼看着鲜嫩的菜薹从田间地头送到餐桌,还没开箸就已经有了几分好感。

  “油菜跟农民最近,跟土地最亲!”镇上5.3万亩良田,2万亩种植了油菜。春天,每户江背人的饭桌上,都少不了一碗清香脆甜的油菜薹。江背镇原农办主任粟凯明告诉记者,一株油菜从土里长成,再回归土地,跨冬春两季,约5个月时间。熟练的农民只要花四个半工——清沟、撒种、施肥、收割,就能料理好一亩油菜。 

  “春夏季用来炒着吃,秋冬季配肉蒸着吃”,这是江背人总结出的窍门,也是顺应时令的美食之道。目前,经创新改良的油菜薹干菜、腌菜等,由当地合作社统一收购贴牌后,销往星沙、长沙,为农户创造了更大的效益。 

  油菜薹只是一株油菜的初始奉献。事实上,2万亩油菜花海催生的产业链,使江背的“菜”迅速火起来。

  “2012年来江背工作的时候,镇上还只有几家餐馆,现在起码有50家了。今年全镇仅餐饮收入一项就已经超过了2000万元!”在江背镇政府工作六年了,常德妹子王丹说,原来只觉得常德菜好,现在觉得江背菜更合自己口味。

  搭上了油菜花的顺风车,腊味合蒸、发肉、辣椒炒大片肉等江背特色菜名气越来越大。聪明的江背人有的干脆走出去开店,把凉塘一味、凉塘腊味等餐饮店开到了星沙,生意火爆,每天都有人排队。

  “让城里人吃得好,农民富起来,花海经济才能赚足人气和财气!”王丹说。


        江背镇的油菜花海,成形于2015年。“当时只是村民自发在房前屋后种植几亩,镇上和村里引导他们把土地流转出去,大面积种植油菜还是费了一番功夫!”粟凯明回忆。


  彼时,江背是工业重镇,同心实业、印山水泥、河田白石水泥等企业远近闻名,年税收1亿多元。应该说,镇上“不差钱”。但有人说江背镇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工业污染带来的灰色。

  “种一片花海,火一个景点,打造油菜花海不光是为了赚钱。游客来了,环境总得搞好,文明素质也要提升吧。”粟凯明说,冷静下来一盘算,江背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颇为丰富。这里是特立故里,浏阳河勾起乡愁,乌川湖、印山湖水清如镜。交通也很发达,江背连接平汝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从长沙城区出发,40分钟就到了。江背人历来敢想敢干。于是,一边提质改造工业、治理工业污染,一边发展全域旅游、打造花海经济。

  “与其在厂里当闲角,不如到田里去唱主角!”很快,像陈文科一样的一批能人站了出来,成立了农村合作社。仅土生情农业公司,就一口气流转了五福村1200亩土地,现在,五福村已经成为长沙最美的油菜花海所在地之一。这是一户普通的五福人家的生活图景:丈夫在镇上企业上班,妻子在农业合作社打工,家里还有土地流转收入。据统计,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2.8万元。

  “樱花谢了油菜花、萝卜花开,夏秋季节有铁皮石斛花、紫薇花,冬季有茶花。”江背镇党委书记张登武说,村民们从油菜中尝到了甜头,现在,江背有“六朵花”,可谓季季有花。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和“梅花—五福”两个美丽乡村示范片蔚然成形,天天生活在花海里,村民们的幸福像花儿一样,不仅文明素质提升,而且才情惊人爆发,催生了全省首家乡镇演艺中心、全市首个长沙快板传习所、全县首家民俗展览馆、全县首家乡镇图书馆、全县首个乡镇文联,文化团队处处开花。


        在油坊里,51岁的陈新明正在清理榨油机,为即将到来的忙碌季做好准备。“五一”前后,待饱满的油菜籽压弯花枝,村里的油坊也将轰隆轰隆响起来。陈新明十来岁就跟着父亲榨油,从原来的手工操作到现在的全流程机器作业,他都称得上行家里手。

  “一亩油菜产200到250公斤籽,能榨65到75公斤油,每公斤能卖25到30元。”陈新明算起油菜花的经济账。他这一间油坊,高峰时一天要榨1吨油籽,按0.4元/公斤收取工本费,一季油菜的榨油收入就有3万元。在江背镇,这样的油坊有三四十家,就分布在花田附近,机器一响,热乎乎的菜油就汩汩地顺着导管淌了出来。



  这种在眼皮底下榨出来的菜籽油,亮晶晶、香喷喷。本土游客更注重“体验式消费”,相比在超市里购买进口菜籽油,他们更愿意在赏花的同时购买这种菜籽油。对于村民来说,这又是一笔收入。出油后,油菜的使命还没有结束。榨干的枯饼,可以作为天然有机肥撒在田里,它们能迅速发酵腐烂,提高土壤有机质,再滋润接档的水稻。

  从菜到花到油,一株油菜花在江背不断创造着溢出效应。但江背人仍然在奋斗着。眼下,随着花海景点越来越多,“花海经济”呈现两极分化:部分景点人气、财气两旺;部分景点尽管人气火了,但当地景区、农户只赚人气不赚财气。如何让花海经济常开不败,让农民富得流“油”?

  “要形成真正的花海经济产业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引导建设好民宿;比如建好停车场、厕所、指路牌,让‘路痴’都找得到来江背看花的路。”张登武说,不仅要让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还要让城乡居民共享美丽乡村,这才是江背打造“花海经济”的初心与梦想。




了解更多快乐长沙县内容

请关注下方二维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