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风俗】二月十五,上坟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07 22:17:29

正如丰子恺先生在其《清明例行扫墓》中所说的那样:“扫墓照例应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说:‘鸦啼雀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又说:‘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时,清明扫墓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人们是借佛游春,我们是借墓游春”。



上坟对于幼时的我和小伙伴们来说,确是一件无上的乐事。不但可以借墓游春,还可以借墓逃学,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墓充饥,暂饱口福,聊且填饱饥肠辘辘的皮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俟仲春二月,春节的荣华与祥和已经完全的消失殆尽,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落寞与留恋,还有随之而来的无奈与饥饿,更有无可回避且又绵绵无尽的青黄不接,人们唯一能够期盼过的不同于寻常的日子,便是清明或清明前夕的扫墓与上坟,借供飨列祖列宗的祭品与短暂的相聚,聊以慰藉春节那稍纵即逝却又恋恋不舍的欢乐,尤其是对于尚幼的孩子们来说。

位于豫西九皋山下的酒后乡南庄村,张、陈、高、何四大姓上坟的日子似乎早已约定俗成,大都是在古人祭祀天地的“天社”之日,一定是在清明节之前的。又因为张姓是大姓,上坟基本上是两天时间,第一天上的自然是不知有几百年历史的“大家坟”,俗称老坟。祭祀用的贡品,全是用张氏家人一家一户人均一毛或五分兑来的钱买的果子、点心之类,当然,还有纸张、爆竹和香,通常是由族里边最长辈且又德高望重的老者主持,安排稍年轻的人出头到各家各户收钱和组织。

上老坟的这天早上,几十乃至百里外,因各种原因迁徙他乡的族人大都要赶回来一名或多名男丁,本村的基本上各家都要或老或少的派上一名参加,以图在老祖宗那里打个照应;老老少少百十号人,煞是热闹,我和同族的小伙伴们也就在头一天的下午,理直气壮地向老师请假上坟,肯定是两天,老师通常也会理所当然地,不假思索地给予批准。

南庄村张家的老坟共有三处,其中两处就在村子的周边,分列在村东北的后地里和村西南老渠的边上,肯定分不清何年何代何宗何亲,大家一概的称作老坟;另一处确是公认的老祖宗坟地,名副其实的老坟,也是上两处先辈的先辈,路挺远,就在大山脚下的萝葡凹,是每年全族人上坟必到且最后集结祭祀的地方。所以,上老坟的人一开始也就权且分作两处,一东一西,最后齐聚九皋山下萝葡凹老祖宗那里。

村东边的离学校很近,说是老坟,其实仅是平平坦坦的黄土地与绿油油的麦苗,大人们依据老人们的老人们传说下来的位置,大致的在麦田里隆起几个箩筐似的小土堆,堆尖上分别压块白纸,我和小伙伴们嘻笑着争先恐后地插上白纸条,长辈们则摆上贡品,年轻人点燃鞭炮,依次跪拜磕头,转起身便等待着领队的人给大家分食那刚摆上没有多久却又拾起的点心之类的祭品,通常是一人一小块,跟着的都有份,大家一面说笑着,一面津津有味地爵着,蹦跳着,欢快地朝着下一个老坟的所在地出发。

村西南老渠边上同样是不知何年何代何宗何亲的老坟,可就没有像后地麦田里的老坟那样隆重的待遇了,因为土质坚硬,几乎全是板结了的砂石,且又踩踏的厉害,不便隆起土堆,大家便胡带的在附近的柿树与荆棘上挂些白纸,又随便的放些鞭炮,然后依次跪下,对着柿树磕头,几个带头的大人还不住地说笑些:“心到意到,先辈不和晚辈一般见识”之类的自我开脱的话。再后来,因为村子里方宅基地,村子周围全都住上了人家,这两处老坟的所在,也就不知何年何月没了踪迹,上坟也就自然而然的免去,想想也是,总不能在人家院子或屋子里挂白纸吧!

萝葡凹老祖宗的大坟依坡面山,坐北向南,一通斑驳的石碑已经分辨不清上面刻了些什么,三座硕大的土堆 呈上下三角状分布,显然是一父二子,也就不难理解,很久很久以前传说中南庄村的张氏上、下院,估计也就由此而延生。

几近晌午,一东一西的两路人马翻坡越岭地到了几里外的大山脚下老祖宗这里,通常是早到了的或者是直接上来的爷字辈,已经把坟纸挂好,培好新土,祭品摆放妥当,单等人马会齐,论辈站队,黑压压一大片矗在坟前,最有威望的长者先是讲解一番,说是明朝嘉靖年间连年大旱,颗粒无数,方圆百里闹饥荒,树皮早已吃光,几近人吃人,老祖宗名赞字君相,如何的打开自家粮仓,熬粥赈灾,解救灾民于倒悬,料想老祖宗当年肯定是个大户,且又好善乐施,重义轻财,要不何来开仓赈灾;又听主持者回忆其亲历的几十年前,张家有大片专供上坟祭祀用的茔地,上面打的粮食足够大伙儿上坟时立火吃“坟善”,大米大肉的足吃,引得大家啧啧地直流口水;继而才是烧香放炮,跪拜祖宗;至于分食祭品,自己弱小,往往是挤不到跟前,眼巴巴的,我和伙伴不免会就近山地里找些小蒜、叶叶苗、萝萝葱之类的暂时充饥,便会喜不自禁的急急往家跑,巴望着第二天的上小坟。



其实,说上坟是件无上的乐事,大家真切地盼望与热闹着的是上大坟这天的下午和与第二天的上小坟。因为拾掇祭品,各家各户通常是要在上大坟的这天下午搁油锅,过小年似的炸些油馍、油饼、焦叶,蒸些白面馒头,专供第二天的上坟使用,当然,父母也会在祖宗及各路神仙面前供飨之后,允许我们兄弟姐妹些微尝一点的。要想放开胃口大吃,必须是等到第二天上罢坟之后,一则列祖列宗还没有偿,二则本来不多,若是放开了吃,兄弟姐妹们饿狼似的,岂不吃得净光。但无论如何总也是春节之后,青黄不接之前,重又吃上香喷喷的油炸食品,况且还是平时难得一见的白面做的,说不定第二天父母一高兴,中午改善,还会有久违了的猪肉呢!再有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俗话说的“春难熬”,可以想见接下来的日子,想再吃上香喷可口的美味佳肴,可就不知道要等到何月何时的了,所以,自己和兄弟姐妹们也就格外的欣喜与珍惜上坟,至于因上坟而可以不上学或趁机游春,自然是件幸福与美好的事情,说是无上的乐事,一点也不为过。

但事情也有例外,譬如十岁那年的上坟,不但没有乐起来,反而是全家天塌了一般,陷入莫大的悲痛与困境。事情的起因,偏就在上罢大坟的这天晚上,病倒了三年的73岁的爷爷猝然停止了呼吸。尚且不知生死为何意,一心想着上坟乐事的自己,不得不随着父母、姑姑和姐姐那撕心裂肺地痛哭,以及众多族人的上香、烧纸、跪拜与干嚎,也像模像样的挤出几滴清泪来,内心里却是感觉家里来的人更多,岂不更热闹,照理悲哀的事偏巧遇上了真正大丧之事,亲人们无比的悲痛,而自己却是感觉更好玩,甚至还有懵懵懂懂的丝丝窃喜。

而真正让自己意识到事情不妙与悲伤,由些许的上坟的窃喜瞬间转为全家人的大悲与灾难,是在爷爷合眼后的第三天早上,本是爷爷下葬的日子,天色微明,即从族坟地里传回来消息,已经挖好,原计划爷爷与奶奶即日合葬的旧墓,夜半突然塌方,墓顶完全的陷了下去(幸好半夜,墓已挖好,而未伤人)!自己毕竟尚小,弄不清塌方意味着什么,但见孤单的父亲和瘦弱的母亲跪在爷爷的灵前哭得死去活来,直到最后父亲被堂伯、堂叔们给架着,去到厢房草屋里和自家叔叔、堂弟们说事。谁知说了半天,竟未说出个所以然来,原来是因为塌方,祖父到底该葬往何处,本来无可争议的事情竟会成了个大问题,自家人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因为单传的父亲绝对是个孝子,主张遵从祖父的遗愿,务必将祖父母安葬在大坡梁上曾祖父的跟前,亦即奶奶墓葬的原址上重新建墓安葬,而父亲的堂叔与堂弟们则主张既然旧墓塌方,已经不能按原计划下葬大哥大伯(曾祖父弟兄四个,祖父叔伯弟兄12个,祖父排行老大,亦是独子!),何不迁坟至村后边地里早几年去世的七爷的下葬处安葬,两厢意见相左,竟闹得不欢而散,自家那些主事的、管事与帮忙的孝子们甩袖而去,撒手不管,竟把孤零零的父亲晾在北屋,而另一厢,屋里屋外、院里院外全都是站满了前来奔丧与治丧的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足足有七八十号人,光是那吃喝用度,还有坟地里干活的人,绝对承担不起,尤其在那本就艰苦的岁月,一个极为普通的农家,需要承受多大的压力!父母几近崩溃,唯有跪在祖父的灵前嚎啕大哭,其哭声一半来自丧父的悲痛,一半来自物资的匮乏,更多的是来自族人的相煎。已经明白事理的姐姐,不住地擦拭着眼泪,叮嘱我这个糊里糊涂的弟弟道:“亮,你别再憨玩了,自今以后再也见不到爷爷,还有,咱家以后的日子不知该咋过了!”一句话惊醒梦中人,自己由衷的感觉到了霎时间降临的悲哀与苦难,把那内心尚存的一丝丝窃喜给驱赶的一干二净。

由于父亲的坚决,也多亏当时生产大队部的帮助,村子里请了几位石匠,就地取材,用周围山坡上的石头给爷爷和奶奶在原址上鼓了一堂石墓,爷爷推迟下葬了三天,人们又忙活了三天,消耗成倍地增长,父亲不得不到大队部借了300斤麦子与稻谷,总算把爷爷安葬。74年那年的上坟,也就由幼时的乐事变成了悲事,日子更为饥馑难熬,记忆尤为深刻。  

后来因为学习与在外工作的缘故,再也没有时间回去上大坟,所以,对于我来说,上老坟已经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

至于后来的上小坟,基本上也都算是乐事,直到自己成为了大人,虽然不再为饥寒发愁,却是世事苍茫,也就无所谓悲乐。然而,事情彻底地翻转与改变的,是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自己回去上坟,则成为了常态,也完完全全的成了一件悲伤的事。

事情缘起于98、99几近一年的时间内,父亲和发妻相继的去世,尤其是发妻的暴亡,32岁!风华正茂的年龄,撇下了九岁的女儿和襁褓中的儿子,兼有白发高堂的岳母,白发人先送黑发人,嘤嘤幼儿,何其悲哉!起初因为儿女尚幼,不忍心让其回去给其母上坟,后来又因儿女学习压力,从舍不得旷课让儿女回去给其母上坟,但毕竟是坟,总得有人上吧!所以,每年清明节前回老家上祖坟,祭拜祖父、老爹之外,还要特意到祖坟之外给发妻上坟,也就成为我的必须。荒草孤冢,凄风野大,纸灰飞扬,悲从中来,兀自哽咽!



再后来,女儿大学毕业,父女一起回去上祖坟,陪女儿给其母上坟也成为必然,女儿总要跪在其母亲坟前哭泣,凄凄切切,呜呜咽咽,泪流满面,为夫为父,那情那景,焉有不悲,焉能不悲?所以,近二十年来回去上坟,对于自己绝不是件乐事,反成了一件悲伤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于情于理。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我是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与理解的!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