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新峰丨徐敏杰——2017“新峰计划”工艺入选艺术家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1-06 00:04:50

徐敏杰
2017工艺新峰

徐敏杰,生于19777月,浙江象山人。1996年毕业于宁波美术专科学校,中专文凭。现为宁波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麦秸画非遗传承人。宁波市“首届农民艺术家”称号获得者。


创作感言

1998年我美术中专毕业待岗在家,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田间发现剥了皮的麦秆晶莹剔透,马上结合自己的绘画基础,制作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虾趣图》,得到了亲朋好友的一致好评,后有朋友建议把这画推销到宾馆、酒店当房间装饰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拿着画到了宁波,找了正在装修的七重天宾馆,向总经理推销了我的麦秸画,总经理仔细地看了看我的作品,马上下了订单需要80幅麦秸画。我满怀激情地回到家里,以为找到了创业的路子,决定大干一场,向信用社贷款了8000元,又在村里招了几名工人,还号召村里的人种小麦,我专收麦秆。经过两年的辛苦折腾,结果亏了1万多元钱,这激怒了老父亲,一怒之下,他把我的画都砸了稀巴烂,扬言要再做麦秸画就不要进家门。生性倔强的我怀揣300元只身来到了丹城,在破旧的农机大楼里租了间15平方米的小房间,用一张三夹板隔出了卧室和工作室,依然编织着自己的梦想。为了还债,我白天顶着烈日抱着画,去一家又一家的宾馆推销,甚至在丹城公园摆摊卖画,夜里又要作画,设计图稿,经常工作到深夜。但是,付出的汗水还是不能和收入成正比。好在我做麦秸画的时候,认识了几个同样怀揣梦想的艺术爱好者,也许是志同道合吧,大家经常聚在一起探讨艺术,索性成立了步行者艺术沙龙。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做麦秸画也要有艺术性,要创新,出精品。终于2008年应宁波市群艺馆之邀举办个人作品展,需要50多幅麦秸画,我把以前的追求产量转换成精工细致。在制作上大胆吸收了宋人艺术风格,在创作上寻求多元化,用麦秸画与青花瓷有机结合,为迎合当地文化特色,制作以渔文化为题材的作品。现在,麦秸画工艺逐渐被机器所替代,千篇一律的麦秸工艺画占据了整个义乌市场。那么,如何提升麦秸画档次,让之步入大雅之堂,正是我们这代年青人追求的目标!

作品欣赏

东谷清音 75cm×50cm 2016

枫叶寒禽 50cm×80cm 2012

耕海牧渔 50cm×90cm 2016

古风犹存 40cm×50cm 2008

寒夜孤栖 70cm×50cm 2008

雄风 70cm×50cm 2008

窠木竹石 75cm×45cm 2017

雪树寒禽 75cm×45cm 2017

正义 40cm×50cm 2008

竹雀图 50cm×50cm 2008


象与心融自天真

——评徐敏杰麦秸画

一、本色传神

徐敏杰的家乡在三门湾畔的定山平原。此地聚落多在清代、民国时期形成,居民多迁自台州。历史上小麦生产普遍,麦俗文化盛行。大塘“麦糕会”,即为该地区麦俗文化表现的一个典型。象山历史上的工艺美术,有木雕、根雕、竹刻、竹编、刺绣、剪纸等,20世纪50年代,高妙兰农民画自成一家,但却没有麦秸画。徐敏杰钟情麦秸,并非得自艺术传统,而是源于环境滋养与乡俗熏陶,这使其麦秸画创作具有本色基因。

徐敏杰痴迷麦秸的天然金色。为得到色泽油亮、饱满、富有韧性的麦秸,他甚至自选麦种,亲手栽培。麦秸加工,亦注重保持麦秸天然品质。麦秸创作,为凸显麦秸天然之色,有时烙成褐、灰色以作烘托,并以此表达层次,但绝少染色。即使染色,绝不用大红大绿,最多用墨色,以协金色。宋人范安仁院体画《鱼藻图》,原图游鱼黑褐两色,水藻墨色,徐敏杰仿画则易以麦秸自然之色,不但没有破坏原画意境,反而增强了牧歌式抒情旨趣。宋佚名院体画《红蓼水禽图》,红蓼红花、绿叶,水禽墨绿、嫩黄相间。徐敏杰仿画,仍然不施他色,一色金黄,不减清幽之意。

麦秸虽不能有水墨的渗透效果和柔媚风格,却独具质感和力度。徐敏杰创作,强化了麦秸这一特征。他的仿作,多选择宋人院体画中的花鸟画,原因就在于花鸟的细腻、精美,适合其表达麦秸天然质地。如,仿宋佚名院体画《瓦雀栖枝图》,树干旁枝,麻雀细羽,剪麦秸如针尖,或饰一枚而直刺云霄,或叠数枚而跃出枝头,逼真、精致而传神,大有浅浮雕竹刻或象牙雕刻的韵味。

二、景与神会

徐氏麦秸画,其创作方法有二,一为仿作,一为自创。但不管是仿作还是自创,其追求目标却是一致的:以文徵明评黄筌的话来说,就是“景与神会,象与心融”;以陶宗仪题巨然《寒林晚岫图》的诗来说,就是“点画自多高世意,峰头水面自天真”。

《枫竹寒禽》为徐敏杰麦秸画代表作之一,乃根据五代画家黄居寀《竹石锦鸠图》仿作。虽说是仿作,实际是“徐氏式”的再创。原图树木为凋零的栎树,禽鸟为或栖或啄或飞的锦鸠,山石嶙峋而巨大,竹枝隐于树石之间。徐敏杰认为,用麦秸画表达,构图主体应为禽鸟,故应作大幅改动:简化树木,缩小山石,张扬竹枝,以突出禽鸟主体。而为了适宜麦秸表达,又借鉴宋佚名院体画《瓦雀栖枝图》,将锦鸠改为瓦雀。为了营造“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意境,还将栎树改为枫树。于是成就迹简意淡、品高趣雅的麦秸佳作《枫竹寒禽》。仿宋代李迪的《枫鹰雉鸡图》,仿元代赵孟頫的《窠木竹石图》,以及仿当代画家王芹国的《四时风雨得清音》等,徐敏杰皆作深度改编,以合乎他的意境追求与材料表达。

自创的作品,徐敏杰以象山地域文化为素材,融入更多的海洋文化、渔文化元素。《耕海牧鱼》为其代表作之

一。这幅作品,海上行船与搁滩破船相衬,扦网捕鱼与海马滑行互动,枯桩、芦苇点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情景。

枯桩、芦苇的设置,带人进入唐诗宋词的意境。另一作品《长虹卧波》,索塔高耸,帆船破浪,石林峻峭,呈现亦真亦幻、亦古亦今的境界。

三、交相辉映

唐代李思训创金碧山水,画面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金粉提色,阳面涂金,阴面加蓝,成就金碧辉煌的景象。以后金碧两色成为表现富丽、雅正的最佳搭档。明清御制诗文、精抄,纸底或用瓷青纸,泥金书写,或用泥金纸,蓝(墨)色书写。徐敏杰继承这一传统,多用瓷青为底色,与画面的金色交相辉映,造就金碧辉煌的效果。

2005年初,一藏家举办民间对联展,提供一些民窑青花盘子,请徐敏杰做一批创意礼品。徐敏杰经过思考后,创作了青花盘系列的麦秸画。这个系列的麦秸画,以青花瓷与麦秸画相配,刚柔并济,金碧辉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受欢迎,成为其麦秸画当家品种之一。

2015年,徐敏杰始以米黄为底色,于其上构图麦秸画。创作了仿宋人的《雪树寒禽》,仿元人的《窠木竹石》,仿当代画家的《东谷清音》等。画面秀气,格调清雅,风貌焕然一新。特别是《东谷清音》一幅,竹分墨、黄两色,雨后笋长,春时石枯,以淡淡的米黄颜色衬底,真使人有“坐获幽林赏,端居无俗情”之感。

中国的“麦禾崇拜”历史,《诗经》即有记载,其《周颂·思文》云:“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来牟”,即大小麦。至唐代宋,诗文赞颂瑞麦渐多。唐张聿诗《馀瑞麦》云:“瑞麦生尧日,芃芃雨露偏。两岐分更合,异亩颖仍连。”宋代宋祁《景文集》卷一收有《陈州瑞麦赋》,说“接五谷之乏者孰先于麦”,故“视麦禾之最重”。宋代王阮有《瑞麦谣》:“稗草化稻疑谈空,我有异麦真年丰。三歧鼎足如争雄,两歧对秀攒眉峰。”象山历史上亦有瑞麦崇拜之事,见开庆《四明续志》:“淳熙三年,皇子魏王判明州时,象山县麦穗两歧,王闻于上,刻石鄮山堂可考。”

麦禾的祥瑞品性,使得麦秸画同样“祥瑞”。故说麦秸画在隋唐是宫廷艺术,应该不悖传统的“瑞麦文化”背景。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种宫廷艺术为什么会失传上千年,为什么没有在民间发展。今天,徐敏杰作为浙东地区麦秸画的创造者,应当融入中国传统瑞麦文化背景,深入挖掘瑞麦文化内涵,融入当代的智慧,开拓艺术视野,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两个方面的题材可以一试,一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内容,如和合二仙、一团和气等;一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中国艺术作品,如敦煌壁画、苏州园林等。期待徐敏杰的麦秸画,天真烂漫,走向世界。

——钱永兴

(转载自浙江文艺)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