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潮汕看民居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0-12 22:18:45

潮汕城乡建设的日趋现代化,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潮汕民居已非昔日随处可见,与现代人的家居渐行渐远。走马潮汕看民居,真切感受到潮汕地区传统建筑积淀着潮汕历史文化的精华,综合反映出潮汕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地方特色,折射潮汕民俗文化,体现了潮汕文化的人文精神。

  从萌芽状态到成熟发展

  远古时代已有人类生活在潮汕临海的小土岗上,以采集、渔猎为生,并学会了烧制灰陶。潮安陈桥和梅林湖、潮阳左恭山、揭阳地都蜈蚣山都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陶纺轮,是潮汕先民定居生活的佐证。从其生活环境推测,早期只能是巢居、地穴居或半地穴居,后期有可能居住在干栏式建筑,以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普宁虎头埔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窑址,有圆形、方形的地穴式窑,也有结构比较复杂的横穴式8字形窑。这是粤东最早的建筑遗址,说明潮汕先民的土建技术已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

  秦统一岭南,掀开了潮汕地区文化新的一页,土建筑方面也有新的发展。潮汕方言中称碎瓦块为“瓦甓”(俗称“瓦饼”)并保存至今,正是中原移民将瓦屋引进潮汕地区而积淀下来的“语言化石”。先秦时代“瓦甓”释为碎瓦片,汉代起渐被换释为“砖”。潮汕地区秦汉时期的重要建筑遗址位于澄海上华镇,在韩江出海口的制高点龟山上,占地约2万平方米,是一处利用地形高低有序的大型建筑群。遗址出土的铺地砖、瓦是粤东地区已知最早的砖、瓦实物,并有柱基石、夯土墙。这些都是中原建筑文化(包括建筑工艺和建筑材料)向粤东传播的实证。

  两晋南朝,北方战乱频仍,南方比较安定,是北方移民进入潮汕地区的一个高峰期。这时期的居住遗址是在揭阳新亨镇九肚山发现的晋代全木结构房屋,坐北朝南,平面方形,室内长、宽各7.5米,高3.5米,竖木为墙,至顶覆木板,再覆以粘土。墙内壁有壁橱、棂窗、壁龛、甬道。这是已知的潮汕地区最早的木屋遗址。这时期在潮安、潮阳、揭阳、普宁等地均有墓葬,多位券顶砖室墓,也有双室顶砖墓和三室砖墓。墓内有柱、台阶、棂窗、壁龛,甬道拱顶以白瓷土粘合砖缝,墓砖多为网格纹,还有十字纹、蕉叶纹、连环纹、莲花纹、金钱纹等。南朝墓葬规模之大为岭南地区所罕见,反映了这一时期建筑用料及工艺的进步,不亚于同时期岭北文化较先进的地区,从中不难想象地面建筑也有相当规模。这是潮汕建筑的萌芽时期。

  潮汕建筑的发展时期是进入唐代以后,随着各地加快开发,建筑技术迅速提高,建筑业有很大进步。主要表现在砖瓦窑、陶瓷窑成片兴筑,集中生产高档建筑陶瓷,至宋代已大量采用砖瓦,反映了这一时期潮汕地区建筑发展的需要。揭阳新亨镇落水金钟山麓发现的唐代大型砖瓦房遗址,是使用砖瓦为辅助材料的木构建筑的实例。房屋为7间并列悬山式瓦屋,屋前有人工开辟的坪场,旁边尚留未烧过的砖瓦胚,应是砖瓦作坊。从唐代开始,潮汕加快引进中原先进的建筑技术,尤其宋代以后更多地受到由福建传入的建筑技术的影响,石构建筑取得很高的成就,潮汕建筑的风格逐步形成,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贝灰沙开始广泛应用。

  明清两个朝代是潮汕建筑走向成熟的时期,现存古建筑基本上是这一时期的遗存。明中叶以后潮州民系臻于成熟,形成一定的文化素质、审美观点、生活习俗、经济活动特征,并在建筑上得到体现,在建筑风格上形成稳定的地方特色,取得较高的建筑成就。

  从手工操作到机械施工

  古代潮汕的建筑物绝大多数是低矮的平房,到了清代才开始在县治所在地和集镇兴建一些小型楼房,均属土木结构、砖木结构或竹木结构,去取表土、回填沙土,经平整夯实后即进行地面建筑施工。浅基基础工程历史悠久,应用广泛,成为传统施工工艺,延续至今,在一般民房建筑尤其是农村中仍普遍使用。

  清末,汕头地区已开始钢筋混凝土建造楼房。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市区已有一小批3至8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物。新中国成立后多层楼房和大型、重型建筑物逐渐增多,深基基础工程也日益广泛应用,发展成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柱下梁式基础、箱型基础和片筏基础等多种类型,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也随之多样化、现代化,机械化程度大为提高。深基工程采用打桩、灌注桩和人工挖孔桩3种方法。此后,劳动密集型的工序逐步为半机械化、机械化流水作业所代替,有的实行立体交叉平行流水作业,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与立体工程施工更加紧密联结。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出现之前,房屋的墙体是主要的承重物件。墙体工程是建筑物主体工程的主要部分,其施工工艺有夯筑和砌筑两类,基本上靠手工操作,形成潮汕建筑业传统施工工艺。古代以夯筑为多,近代大量发展砌筑。至上世纪80年代,城镇建房的墙体施工夯筑已极少见。夯筑分为沙土墙和贝灰沙三合土墙两种。沙土墙就是用粗沙掺和粘性大的黄山土(红涂)夯筑。贝灰沙三合土则是经过灰窑烧制的贝壳灰(蜊灰)或石灰与黄山土、粗沙加适量水掺和,以捏之成团、掷地则散为宜。这种墙体造价较高,但强度大、经久不坏,有历百余、二百年,特殊加工可达数百年。夯墙工艺俗称“夹板筑墙法”,简称“板筑”,即用两木板相夹,中间装入拌好的沙土或贝灰沙三合土,由人工执杵筑实成为墙体,需2人以上共同操作,密切配合,有时还用唱号来协调动作,鼓动情绪。潮汕地区贝灰等材料丰富,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历来广用此法。笨重的体力劳动十分辛苦,效率又低。1960年前后黄华庭等研制成功电动夯墙机,实现夯墙机械化,提高工效20倍,在城乡广为应用。

  由夯墙到砌墙是材料、工具和建筑结构形式的发展,也是建筑业生产工厂化的进步。使用预制材料,减轻一次性劳动强度,墙体的整体性、牢固程度以及劳动力投放、材料用量、工程造价等都有较科学的计算。砌筑墙体的材料主要有片石、规格石、土砖、贝灰沙砖(俗称灰涂角)、石灰沙砖、水泥沙浆砖、用粘土烧制的红砖以及煤渣砖等。古时多用土砖或片石砌筑墙体,特别是在农村和山区。使用三合土以后,山区多用石灰沙砖,平原与沿海则以使用贝灰沙砖为主。无论是夯筑法还是砌筑法都穿插着门、窗装置工序。杉木是潮汕制作门、窗的传统材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预制水泥门、窗框,80年代以后使用铁和铝合金材料,施工工艺也进入发展新时期。墙体工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批档。上世纪70年代以前外墙批档大都用贝灰沙三合土再加灰浆粉刷表层;以后相继采用水泥水刷石,喷饰彩色涂料,贴上马赛克、瓷砖等,呈现多样化和现代化。

  屋面工程历史悠久,广泛应用的是木架瓦屋面、双泻水坡形,俗称金字顶。近代楼房建筑应用较多的是混合结构、杉木铺设楼板、四方形红砖盖面的天台屋面。上世纪7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浇筑楼板的天台屋面。天台屋面均有隔热装置。公共建筑如厂房、市场、仓库等大跨度屋面自上世纪50年代起即采用豪氏屋架,惯称三角屋架,从木屋架发展为钢筋混凝土屋架、钢筋混凝土预应力屋架和钢屋架,瓦面也有改用预制水泥瓦、石棉瓦、瓦楞铁或构件自防水屋面等,多属组装工艺。

============ GUORUNZHUANGSHI ============

*如果你觉得国润装饰不错

*如果你对我们感兴趣

请关注

微信号:gzgrzs

二维码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