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家园(61)那片土地--王永玲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4-11 21:11:04

那片土地

王永玲

那片土地那群人于营房以北大渠上合影留念

(摄于1971 年/ 聂国梁提供)

左起:索春雨、王永玲、陈玉选、孙国立、聂国梁、

孟祥金、罗松山、梁孟权、赵希荣、冀胜勇


“黑背”的奉献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晚霞映红了生洼地的七连营房,战友们劳动归来高亢的歌声传递着吃饭的信息。看场院的孙京平急促地向连队走来,见到我说:“老王,一会儿去我那里有美事,去晚了别后悔!”然后一溜烟地返回场院。

  虽然妻子已经做好了晚饭,朋友相约应是首位。我急忙向场院那唯一的矮房走去。

        快到场院时,就闻到空气中弥散的炖鸡肉的香味,香味使我精神倍增,于是加快了行进的步伐。虽然我已过上了自己的小家庭生活,但别人家美味的诱惑也难以抵御。

  一进屋,孙京平就说:“老王,这是给你留的。”然后他津津有味地讲述着捉鸡的过程,说场院经常放几个夹子捕捉鸟类动物,这只贪食的鸡被夹中,真是我们的福气!我突然意识到我家养的三只鸡:白雪、芦花,还有黑背,昨晚黑背没有归宿。我走到屋外证实了黑背“牺牲”的惨状。小屋后面一地鸡毛,看颜色就是我家的黑背。反复思量后我做出决定:就让黑背为战友作贡献吧,长身体的战友太需要高蛋白营养的补充了。我没有扫战友的兴,借口清理卫生,把黑背的皮毛、内脏收起来埋在了连队后面的枸杞树下。后来每每走过还真是有些思念。也奇怪,那棵枸杞树结出的果实分外繁盛饱满。

那一刻,我很自豪

  看文艺演出是连队战士文化生活中最渴望的事。七连排练的革命样板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十二团团部礼堂公演时,序幕拉开,灯光照射震惊全场。原因之一就是布景制作的变化多样、鲜艳夺目,使观众如临其境。我虽然失去了那次目睹演出的机会,但是听战友们述说和赞美的那一刻,我很自豪!

  我接受了宣传队队长马树志关于布景制作的请求,大胆地将自己微不足道的美术基础应用于实践中,这也许就是兵团战士战天斗地的勇气在鼓舞着。缝纫组的朱春凤拖着患有严重风湿性关节炎的腿踩着缝纫机,把战士们的旧衣服一件件连成4×5 米的布景基布,那种不辞辛苦忘我工作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动。我把布景基布固定在粮食库房的墙上,废寝忘食地用大量颜料和画笔投入制作,在制作中欣赏,在欣赏中钻研。战友们风趣地说:“我们在烈日下割麦,你却在阴暗处作画,该揪出来晒晒太阳。”

  让战友们享受那一幕灯光照射的场面,也是我在那个年月献给连队文化生活的一个美好的回忆吧。

快乐的港湾

“食堂事件”之后,气氛给天真活泼的战友带来很大的恐惧和压力。指导员张鸿仁召开全连大会,宣布了所谓家庭有历史问题的一些班排长“下放”基层的决定,于是我这个炊事班班长被“发配”到后勤的铁匠炉。战友们投来惊讶的目光,好像在说:老王能打铁吗,瘦弱的身板,书生气十足。也有人“阶级觉悟高”,从此对我敬而远之。我是一个内心很坚强的人,铁匠炉是我知青生活中又一个快乐的港湾。我与褚玉芳努力学习技艺,后来又带了两名徒弟:魏浩金、陶顺林。没有拜师仪式,相处得好似亲兄弟。我们多次去周边老乡的铁匠炉学习粘接、淬火技术,,换来了更多时间的研究与创新,为连队打造了多种农具,如:黄叉、四齿叉、锄片、火铲、火钩以及大车班马车用具、链条、转环等。

        大家一定记得兽医王斌吧,她是一位善良、开朗、正直和值得敬佩的战友,常常扬鞭骑马飞驰于团部至连队间,为连队默默奉献。有一次,她拿了一把兽医专用工具,找我帮忙照样子打一把。我没有拒绝。凭借着认真劲打出的那些专用工具,既快又得手用,比她原来的还好使。这工具的谜底就是“劁猪刀”。

      此外,我们师徒还打造了几件小玩意,如小斧、小锤留作纪念。看到它们,那段快乐港湾的乐趣就清晰地再现于眼前。

为了战友的渴望

  夏天里的一个傍晚,我像往常一样,每天例行的班务会结束后,喜欢独自在大渠上漫步。

        ,特别是因家庭出身问题被撤销炊事班班长之后,我习惯于在四野空旷的黑暗中沉思默想。

        那几天,索春雨、陈克伟、闫增杰、张敏先后找到我,说他们不愿意虚度年华,想业余学习初中的文化课程,希望我这个老高中毕业生能够辅导他们。

        战友们对学习文化知识的急切渴望之情溢于言表,使我很受感动,心情难以平静。我自幼爱学习,也爱喜欢学习的人,当然愿意帮助他们,但是考虑到自己是被连队“重点关注”的人物,聚拢知青学习文化会不会给自己带来是非?可是又一想,战友们大多数人因“停课闹革命”而中止了学业,实际上连初中文化程度也不具备,确实应当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我左思右想,心里充满着矛盾,在越来越深沉的暮色中坐了许久……

        第二天早上,我高兴地告诉索春雨他们几个人,晚上到我这里来学习。我边讲课边分析,他们边听讲边做笔记。辅导数学、化学、物理课程常常需要演算,这就遇到了麻烦。一开始,我在纸上演示,几个人伸长脖子凑在一起看,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要看清楚非常困难。后来,我们想到了连队食堂旁的小学校。那是专为干部家属子弟开办的,虽然只有一间屋子,条件简陋,但毕竟有一块黑板,可以写板书或做习题。于是我找到小学老师谈庆文,向她说明了我们的请求。谈庆文是北京知青,正直爽快,说:“这是好事,支持你们。”

        从此,这间小小的教室成了文化补习小组学习场所。屋子里的人内心求知的火花闪烁不已,我们的信念是坚定的,向着光明的未来,深信坚持下去就是胜利。

        每次上课前,我总是先备好课,尽管那些初中课程我早已烂熟于心了,可还是反复琢磨怎样才能明了,让知识基础薄弱、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的战友们都能听得懂、学得快,记得住。战友们也特别尊重我,课上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做作业,把学习知识的奔放热情渐渐转为刻苦的自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时间不长,业余学习小组吸引了新战友自愿加入,人数不断扩大。在辅导战友们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我忘记了所有的烦恼,越讲越有兴致,恨不得倾我所有,真的把自己当成“老师”了。

        战友们得到启迪,之后采用多种形式充实自己,没有懊悔自己的青春年华。索春雨利用几年的出工休息间隙,再起晚睡,自学了初中代数、几何、无机化学等科学,作业正确率很高,到后来正确率几乎百分之百。他后来在返城的职考中成绩突出,得益于他之前的努力。

琐事也难忘

  我和妻子王桂珍是连队第一对知青结合的夫妻,我们相恋一年多无人知晓,战友们知道后难以相信。在那个大环境下只能如此。记得结婚时,小卖部的脸盆、枕巾几乎都搬到了我家,那可是400 多名战友日常生活用品不能缺少的呀。薛焱送来相册,仲小路从树林公社挑了一对水桶送来,赵参送的泡菜坛子至今还保存着,宋华民亲手编制的工艺品留作纪念,张敏送来20 元钱比一个月的工资还多2 元呢,孙京平帮我买来并运到生洼地多种家具,两位徒弟魏浩金、陶顺林从杭州买了丝绸被面……更重要的是,大家帮我们整建起最初的安乐窝,战友情谊永在心中。

  小家庭的生活自然比食堂丰富了许多。一天,我与王桂珍准备了玫瑰豆沙馅和从生洼地村买来的黄米面,兴致勃勃地做炸糕,那浓香的气味被东北风吹散到连部方向,嗅觉灵敏的梁孟权首先来品尝,他“很自觉”只吃了两块,随后马树志、王希荣等也随即而来……最后我们夫妻俩只各品尝到一块,心里还是很美的。战友是我一生的亲人哪!现在说油炸食品不利身体健康,在那时却是难得的美味佳肴。

  盛夏的夜晚,连队北面大渠两旁的草丛和小渠中青蛙很多,杭州战友扎青蛙技术一绝,他们请我打制了很得手的工具——扎蛙叉,手电筒一照顺势将青蛙捕获。在杭州兵指导下,我将田鸡腿在酒精炉的油锅里炸熟,再配上白酒,真是味美至极。

  还有赞不绝口的食物让我垂涎三尺。麻雀在后勤的粮食库筑巢是常事,司机班的石金玲捕雀技术高超,用衣服袖子打,使麻雀晕厥趁机捕之。开水烫皮毛,小刀去内脏,白酒去腥味,油炸后便可食用。但我俩只做过一次,因为它们毕竟是小生命,是益鸟。为了保护动物食物链,我们控制着自己的食欲。

  2014 年纪念兵团组建45 周年聚会,我因故未能参加,特写小诗一首,与战友共勉:“凡事顺其自然, 遇事处之泰然, 得意之时淡然, 失意之时坦然, 艰辛曲折必然, 历尽沧桑悟然。”

  兵团岁月是抹不掉的记忆,时常从往事中想念我的战友,司机班的房延良、曹连贵、徐建、李嘉林、贺启良、周嗣琦,还有天津的战友安兰增、王德成,祝你们健康幸福!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