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你了解多少?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3-20 01:27:54

清明又叫踏青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
扫墓

按习俗,人们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将食物供祭在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新土,折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并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插柳


“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插柳戴柳也被人们用来辟邪,象征吉利。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食俗


清明前一两日,恰逢古时的“寒食节”,古人为纪念春秋时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选择在“寒食节”禁火吃冷食。久而久之,许多地方便在寒食节中创造出各式的“寒食”:馓子、青团等,历经数代沿承至今,成了一道道独特的清明时令小吃。


1
撒子


油炸撒子最早起源于山西临汾地区的洪洞县,洪洞县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这片土地曾经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所以,南北各地都有撒子的制作。 “撒子”古为寒食节的“寒具”,是著名时令美食。


2
青团


时近清明,浙江省都有食用青团的风俗,最近塘栖水北街的店铺里也出现了许多青团。人们把清明果叫成青青裹、清明团子、艾米果、清明粿等,塘栖人爱叫“青圆子”。一般选取的野草主要是艾草。艾草做的清明果为深绿色,有股浓郁的艾香味。取当季的野草做成新鲜绿汁液后,混入糯米团中蒸制而成。


清明节假期


2018年清明假期为:4月5日——4月7日;4月8日(本周日)上班;

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时间:4月5日零时至4月7日24时   

温馨提示:根据天气预报显示,假期内全国多地气温普遍较低,大家出行请注意防风保暖哦~~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