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敏:欣逢阳光岁月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2-02 04:08:24

虚娃,年方七十有四,至今未婚,五保户。村里男女老幼都叫他虚娃,从未有人按他的年龄和辈分所称呼,但他也从不计较,做到叫有所应,问有所答。习惯就成自然了。虚娃的“虚”字在字典里注释是:空,不真实的。说来也怪,虚娃向人们吹嘘自己本领,以及传播社会新闻时总有些夸张,村里人都说虚娃说话要跑“水分”。由于有了这个名声,大家都拿他取乐,所以在小场合范围内都把他当开心钥匙。虚娃在庄稼活计上称得是行家里手,在摆弄各种新鲜玩意上 爱钻研心灵手巧,大家都说他是“十能人”。


虚娃年幼丧父,十几岁时母亲带着小弟改嫁异乡,他成了孤儿。


我们记事起虚娃在农业社“大锅饭”时期,大伙称他为“公家娃”。每到上冬时,公社民政部门都发给他一套过冬的蓝棉衣和一床绿棉被。由于他是独身,平时也不洗涮,经常是崭新衣服上沾着污迹,看起来极不协调。记得大家在描述虚娃生活环境时,村里有几个年轻秀才,为在劳累时解闷取乐,给其专门编了一段顺口溜:虚娃家住山西AB村边/进东门拐北弯/便是家园/破破窑露天厦/神仙所在/住土炕溜席片/人间天堂/麦秸火满屋烟/泪流满脸/吃抹面带撒面/美味香甜。在那个吃穿紧缺的年代,正常人家过日子都举步维艰,但对于一个独身汉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困境,他却有他的生存之道。每当下地回家后,就先到生产队打麦场抽些麦秸,由于他身份特殊,私拿集体物资大家也无动于衷。然后在布满浑尘的破罐里,舀半碗用石瓯捣出的高粱面,再加少许冷水,用手搅拌均匀后捏成饼状。并放在′铁锅的边沿上,冒着烟火进行翻烤,烟熏的眼泪和饥饿的口水同流,烧烤的时间与高粱饼的生熟与否也只有他知道。漫长的冬夜是他最难熬的时段,宙短夜长。出了一天力的他忍饥挨饿,盖着一床破烂不堪的棉被,萎缩一团,在点着豆粒大的煤油灯下,观赏着样板戏连环画小人书,苦度人生。而炎热的夏夜对他来说最为开心,每晚都有极度的兴奋点。当时,由于文化娱乐活动单调,每天只有县广播站的三次播音。当一轮明月挂在中天时,姑娘、媳妇们三五成群,围坐在较宽敞人家的门前摇车纺线。这一时段,就是虚娃吹嘘自己走南闯北种种趣事的平台,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每晚笑声频率都在数十次左右,声音的高度都在80分贝以上。每次笑声后就有一段精彩故事。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虚娃版笑话:《赶车》《抓特务》《下盐池》《当厨师》《坐火车轴》等著名段子.......


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虚娃的身份在“公家娃”的基础上又过度到“官娃了”。男劳力在外工作的家庭,地理的庄家活就成了难题。面对紧缺的劳力户,他成了村里的“抢手货”香饽饽,整天走东家串西家,收秋种麦,平田整地,盖房打墙,铡草垫圈忙的不易乐乎!求助的农户在排队,虚娃的身价在提高。在乡亲们生活质量略有好转后,虚娃在吃喝穿戴上也有了新的突破,在吃饭上各家都有所长,白面馍馍是常态,油饼包子调样换。在赠给的衣物上,虚娃由饱和型过度到选择型,颜色,质量、时尚是他的首选。更有甚者,有时还能挣点三五元的零花钱。随着时代的变革,虚娃眯着半只眼,抽起了带把的香烟。在人多的地方还拿出个半导体收音机显摆显摆。居住环境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走出破窑漏厦,搬进了本村学校迁移后的教师宿舍.......


时过境迁,如今的虚娃已是七十高龄,但他有一颗不老的心和一双勤劳的手。平时虚娃在蜂窝煤厂制造蜂窝煤,而频繁出现在乡亲们视线里的是在村里红白事上,他的工作是处理事中的污水,据说事主不但有数条香烟的回报,还有一笔可观的辛苦钱。大家每每遇到他穿着人造革皮裤,推着自制的污水车,挂着4个污水桶,左右摇摆的走进人群时,大家都连忙躲闪离他很远,但怕被污水溅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人人都不愿搭理他,村里却事事离不了他。乡亲们坐下来谈论到虚娃时,大家都滔滔不绝,不肖一顾地赞扬他过着吃穿不愁的现代生活。据说家里的电器设备洋洋齐全,光电动自行车已骑坏两三辆,手机已更新了N部,而目前他手机是最新款的OPPO 5.0屏。面对虚娃如此的幸福生活,乡亲们普遍都觉得他遇上了好时代.......


▋作者:田敏,山西万荣县人。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九十年代开始创作,著有小说散文诗歌集《银苑情结》。先后创作万荣方言笑话剧《麦田风波》,被录入《万荣笑话剧作集》;创作小品《暖情》《暖春》姊妹篇,分别荣获山西省五一文化奖提名奖。


猜你喜欢: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