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拜温公祠(五) 涑水书院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1-11 21:31:26

左转往东,进入涑水书院。书院是一舍新建仿古四合院。此书院最早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当时,司马光把皇帝赏赐的一笔银子派人送回老家,捐款办起了书院,让家乡子弟学而有所。如今,在此举办过多期地方名人书画展。

              

  生产大队时期,书院北边是大队的油坊,那时候生产队种棉花,脱粒出的棉籽就在这里被轧制成油,是全体社员的生活食用油。油坊厅下是一大石碾子,地面上用青石铺成圆圈,和碾麦用的一样大的石碌碡用木杠与中心固定点连接起支撑作用,木杠前有铁杠由电动机带动,牵引着石碌碡绕中心点滚动旋转。青石上铺放棉籽被碾压,压碎后的棉籽放入压油机去压油。对于这个电动滚压机械,我们很好奇,经常站在旁边观看。油坊轧制房间里很热,油工要用火抄熟棉籽,他们就是冬天也是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干活。当年在校办工厂,周日加班时我们就去讨些油,从家里带上馍做油炸馍片。在缺衣少食年代,能吃一顿油炸馍片也是美食。记得当年邻居分家,儿子一家分得半斤油,竟也吃了半年时间。

    现今,油坊所在地已修建了花园和亭子。

                                

书院东边靠北是大队磨坊,社员按家庭人口及挣的工分分配粮食(小麦、玉米、高粱等),自己去磨坊磨成面粉。那时候经常停电,磨面需要排队,晚上几点来电就几点去磨坊,有时候坐在磨坊等,一般都是后半夜来电。磨面机噪音特别大,磨完一次面耳朵嗡嗡作响好几天。

书院东边靠南是大队农场骡马圈,养着几匹高头大马,有一次学校参加公社组织的劳动,大队还套了马车载我们去。有一年突然来了几个人,说是公社兽医站的,来检查牲口是否得了四号病。过了几天,公社通知说大队农场的一匹马和我们第五生产队的一匹骡子得了四号病,必须马上送到公社。而这匹马和这匹骡子是全大队最好的牲口,膘肥体壮,干活最有力气,社员们心疼不已,但那个年代必须服从上级指示。过了几年,有人看见这马和骡子在公社的农场依然健壮的干活!啊哦,那个四号病!啊哦,那个才成立的农场!

南侧是一排大队成立后盖的房子,是大队办公用房,当然现在已经全部拆除。当时小晁生产大队由四个自然村组成,祠园东北的三贤庄,祠园东边的梁家庄,和祠园南边的小晁村、小晁庄,与祠园的距离约三到五百米,我们温光的后人全部居住在小晁庄。小晁村和小晁庄几乎相连,中间曾经是小晁小学,就是我上小学的学校,也是生产大队成立之前的村公所和生产大队拆分后的小晁村委会。这个区域数百年来不建宅院,传说是祠园坟茔前碑楼里龟趺(也称赑屃)的头正对着这里,怕被它吃掉;而离祠园北五公里外的西下晁村,在龟趺的尾部方向,说是吃了前方,会“拉”到后方西下晁村。传说而已,现在这个区域已经盖满了住宅。

                      

小晁大队在七十年代后期曾短暂的一拆为二,即三贤庄、梁家庄合称为前进大队,小晁村、小晁庄合称为胜利大队。期间三贤庄有一家农户着火,有人通知县里消防队,消防车开到村边,消费队员问:哪里着火了,一村民答道:前进,前进!,消防车呼啸而走,被传为笑谈。改革开放后,撤“大队”改村,恢复了小晁村、三贤庄村。

据家谱记载,现居小晁的温公后裔是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由浙江绍兴而来。北宋被金灭,宋高宗南渡,迁都临安(杭州),当时司马光的四世孙、吏部侍郎司马伋为了不让司马家族沦为异族奴隶,遂将族人迁往浙江会稽(绍兴)。司马伋临终前嘱咐子孙:等到北方收复,你们一定要回到夏县故里,到祖宗坟前祭拜。直到400多年后的明代,温公十一世孙、十二世孙、十三世孙陆续回到夏县祭祖。明嘉靖年间,温公十五世孙司马相,“官至按察司答从,事便道谒(ye)温公墳,慨夏邑无人,归语子孙曰,得一子若孙嗣业故都,吾死无憾已,后孙司马晰(xi)、司马(wei)同叔父司马?(zhi)来夏”。明万历元年(1573年),是大比之年,司马?司马晰叔侄二人去省城参加乡试,司马晰高居榜首为解元。第二年,司马?在殿试时,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陕西太扑寺少卿,后返回浙江。司马暐也于万历四年中举,官至嘉兴教谕,历任信丰、仁化知县。司马晰为了守护祖宗坟墓、继承祖业,没有去外地做官,只在当地兴办教育,培养读书之人。至此,经过几百年岁月,由解元司马晰繁衍的后代在小晁已到温光第三十二代,数百人。

其实三贤庄也和司马光紧密相关。司马光为人诚实,治学严谨,在史学研究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而受到世人的敬仰。他一生的朋友很多,以至于去世后,曾经受过他教诲的人,经常来拜祭陵墓,题铭刻石,有的竟长期住下,不愿离去。元朝末年,河南祥符有个叫归旸(yang)的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和礼部尚书,因敬仰司马光的人品及学问,毅然辞去官职,来到夏县,居住在司马光墓旁,潜心研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温国公文集》等著作文章,以文会友,著书立说,过着简朴恬静的田园生活,死后就埋葬在司马光墓旁。不久,又有山东临朐名叫张谦的儒生,慕名前来,也住在司马光墓旁,张谦学识渊博,在此办起学堂。张谦去世后,他的学生也把他埋葬在归旸墓旁。司马光、归旸、张谦三冢并立于鸣条岗上,蔚为壮观。后人为了纪念这三位贤达,便把旁边的小村子叫做“三贤庄”。(我小时候还能看见祠园东边百米处有大墓堆,现在已消失)。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