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常山老人开口唱原生态音乐 真该让他去好声音试试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9-02 18:22:20


“欸噜哇——咚,哦噜喂——咚,啊欸噜——咚,啊欸噜——咚!”



号子声声,木槌咚咚,从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的一间油坊传出。这是榨油的季节。



唱号子的人叫黄金水,76岁了,从24岁起在油坊里讨生计,一直到现在,仍然是这间传统榨油作坊里的老师傅。



山茶树,中国古老的食用油来源。


常山,是中国油茶之乡,黄塘村是常山油茶的主要产区之一,和机器榨油不同,黄塘村里保留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木榨榨油法。



这一天的工作,从流水声中开始。


水流冲刷在老旧的水车木轮上,带动着木齿轮“吱吱呀呀”扭动,槽里的油茶籽被磨轮碾碎。传统的榨油坊,都会临水而建,向水借力。黄金水现在干活的这间油坊已经搬入了新房,但传统的工艺却保留了下来。



干燥的油茶籽壳倒入土灶中,成为生火的燃料,油茶籽研磨成茶粉,放在这个土灶上蒸,这是榨油前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



将茶粉打包成饼的是47岁的黄国华。现在他是油坊里最年轻的人。


木榨榨油的工序繁细,除了采果、堆沤、晒果、脱壳、晒籽这些前期工作外,油坊里还需要经过碾粉、过筛、烘炒、蒸粉、包饼、榨油、过滤才可见最终的山茶油。



黄国华的爷爷是油坊主,父亲承包过油坊,他自己从14岁进入油坊,兄弟三人中唯一得到父亲真传。



黄国华正在干的就是包饼工,他用稻草将蒸过的茶籽粉包成饼状,才能放入木龙榨中。


包饼的过程非常有讲究,饼包太厚或者太薄都影响出油率,一车木龙榨里,放上38至40个饼,接下来是山茶油制作的核心环节,利用木槌或者石槌敲打,从饼中榨出油来,俗称“打油”。 



包饼和打油,非老师傅不可。其他步骤,都只是称为小工。油坊里,能但此任的是黄金水和黄国华。



传统手工榨油,精髓在这木龙榨上。



明代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记载了这种木榨器具,其中保存的图示结构,和现在在黄塘村能看到的一模一样。



这种榨油工艺,在村子里已绵延数代。黄金水是和黄国华父亲一起的打油工,也是三代打油家族。


黄金水说,木龙榨里面有4块木板有点诀窍,一般年轻的人不知道,这4快木板不能随便放。



打油的时候,用一根长2米多的木槌,中心系着一根粗麻绳挂在梁上。黄金水往手心吐口唾沫,双手一搓,握住长2米多的木槌的一头,利用钟摆原理,让木槌撞上木龙榨身上的扦头,挤压茶饼榨出油来。



76岁老人打油动作依然矫健,势头起来,他会吼起打油号子,这是打油人摸索出来换气法门,在高强度的劳作中,让自己依然能保持呼吸的节奏。



吼号如歌,尤其是黄金水的号子,铿锵有力,穿透力极强。再配合咚咚作响的撞击声,这是山村的原生态音乐,一曲古法榨油的的交响乐。



在成百上千次的打击中,清香明亮的茶油从榨口慢慢流出。每50公斤油茶籽,可以打出13到14公斤山茶油,一车装满的木龙榨,可以打出40公斤山茶油。



榨油效率,比不上机器。但古法榨出的油,却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市场地位,在黄塘村,每天都有人驱车30多公里,从常山县城赶来,只为买上几十斤木榨山茶油。



黄金水说,机榨油和木榨油相比,木榨油打出来要香一点,但木榨榨的不太好看,机榨油稍微好看点,但香味不大好的。



在机械化生产的包围中,古老的“木龙榨”依然维持了顽强的生命力。


在油茶之乡,榨油机的轰鸣并不能掩盖木龙榨的号子。它比机器多了一层人情、文化以及传承。


“木龙榨”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坚守。




编辑:小G

责编:梅玲玲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