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涌庐江,一代枭雄遗存诸多胜迹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3-06-05 09:59:46

>>庐江爆料+小编微信:mllj01经采用红包奖励!

-->下载“魅力庐江网”APP为你提供庐江最新最全资讯

开始投票啦!

赶紧来投票

庐江建材城“2017年台历宝贝”开始投票啦!赶紧动起你的小手,为喜欢的宝贝投票吧!报名及投票请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三国时期,庐江是魏吴拉锯战激烈争夺的地方,因此,曹操在这里遗存下来的胜迹颇多,充分见证了庐江气势恢弘的三国文化。


01

曹操其人


曹操(155~220年)即魏武帝。、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操是一个千百年来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的人物,对他的说法评价之多,意见分歧之大,世所罕见,其民间形象则更是不堪。后人评价曹操,或称“汉贼”,或称“奸雄”;或称“功臣”,或称“英雄”。千百年来,莫衷一是。究其原因,或因时代环境不同,或因各人看问题的角度有别。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对曹操的评价有四点:其一,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其二,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其三,曹操是个办事人;其四,曹操豪爽多智。:其一,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其二,曹操这个人也不简单;其三,,也是诗人;其四,曹操了不起;其五,曹操也有缺点,有时也优柔寡断;其六,、军事家对统一的贡献以曹操为最大;其七,曹操的文章、诗应当学习。




02

遗存胜迹


庐江境内,曹操遗存的主要名胜古迹有:


马场岗

位于庐江城南3千米。据说当年曹操为了进攻濡须,在白湖里操练水兵,在南门县河设立了水码头,岸边广阔的绿地山岗是曹军放马的场所,故名马场岗。后人把“场”字改成了“厂”字,后来的马厂乡、马厂村均因此而得名。





避暑台

在县东北隅的城隍庙。据说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交兵,曾驻过这里,做过点将台和避暑的地方,因此而名。1935年,怀宁人汪培实任庐江县长,此人当时在新生活的思想影响下,他带人打毁城隍庙菩萨,撵走了当时庙里的住持人,将县衙由现在城南小学(原县衙址)迁移到城隍庙。历经70余年,直到1998年县政府新办公场所建成后,才离开了城隍庙老址。汪培实除了搬迁衙署外,还为庐城大街铺了麻石条路,修了环碧公园。当时环碧公园大门有副对联:“春秋多佳日,园林无俗情。”





帽子墩

在县城北约2千米处,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土墩,名叫帽子墩。据传说,当年曹操率兵南下攻吴,大军路过庐江时,在此安营扎寨,操练兵马。一日晚间,他走出中军帐,对月饮酒,吟诗作赋,并乘酒兴阅军,下令所有将士将自己的帽子摘下来,然后装上土,倒在阅军台前。阅军毕,土堆得像座小山。曹操大笑说:“我统兵百万之众,势大谁能阻挡?一人吐一口吐沫,也能把吴军淹死。”时隔不久,曹操的军队与孙刘联军交锋于赤壁,结果80多万人马几乎覆没,他本人也险些丢了性命。百姓听到消息后,给这个土堆起名“帽子墩”。民间还流传民谣一首:“曹操兵马一片云,帽子端土堆成墩。口称强大难匹敌,原是一伙豆腐兵。”帽子墩经过千年雨淋水冲,现在成了一片杂草丛生的荒滩。





盔头畈

据传说,当年有一天,曹操从大城出发,领着一队人马向东南方向巡视,走到了10多千米处,来到原沙溪乡境内。曹操发现眼前一马平川,不由得心血来潮,马上一鞭,那宝马立即四蹄撒开,向前飞驰,转瞬间把部众落下一箭之地,于是曹操急忙勒马,宝马立刻站定,,好在曹操常年骑马,经验丰富,连忙拖住马头,。然而,头顶的钢盔还是由于飞驰的惯性跌落于马前几米开外。后人据此事命名该平畈为"盔头畈",所在村为盔头村,所在乡为盔头乡。





柴埠渡

原天井乡与原胜岗乡交界处有一条黄泥河,联结黄陂湖和县河而通江,顺黄泥河而下不足10千米处,有一个古渡口。据清光绪《庐江县志》载:“距治南二十五里,俗传曹操行军令兵卒各执柴一把填塞济之。”当年曹操领兵要从此处过河,可是河上没有桥梁,好在曹操早有准备,事先命令士兵每人各带一捆柴草,等大家都上了河堤,曹操一声令下,士兵们一齐把柴草扔向河中,于是转眼间,一座柴草渡桥搭成,这样曹军便顺利过河而去。当地人为纪念曹操的聪明才智,便命名此渡为“柴埠渡”,所在村为“柴埠村”。在柴埠渡的北面有一处高高的土墩子,名叫点将台,据说是曹操当年在此点将渡河所用的。在柴埠渡的南面有一片滩涂草地,据说曹操渡过柴埠渡以后在此放马,因此后来人们把此处叫做“放马滩”。





失曹岭

位于矾山镇境内,有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岭,山间小溪清澈迷人。据传说,当年曹操来到此处,深深地被此地的景色所打动,命令随从下马休息,自己孤身一人走入丛林,一时与部将失去联系,吓得部将慌忙寻找。后来,此岭便得名“失曹岭”。岭下有一条河,源出矾山、钟鼎山,北流经矾山、龙桥镇,在龙桥镇的夏家嘴附近入黄陂湖,长9千米,流域面积23平方千米。据传说,也是当年曹操来到此处与部将失散,后来,此河便得名“失曹河”。




兆河

原名操河,亦名造河、皂河。清《巢湖志·河汊》载:“皂河为人工河,在巢县马尾河内,相通可十里,为曹操所开,水入巢。”兆河据传说是当年曹操所开挖。故名。位于县东北,流向由南向北,是沟通黄陂湖、白湖、巢湖的枢纽水道。河分三段:由缺口大桥下至白湖一段叫塘串河(原名大缺口、麻线河、荒草沟、塘缺河)约5千米;塘串河至姥山颈一段叫新河(系白湖垦殖后新开河),纵穿白湖农场,长15千米;自姥山颈至马尾河口一段叫兆河(原名皂河,系人工河),长12千米,是庐江与居巢区的分界线。支流长河(又名盛桥河),源出二蛟子山,由西向东经盛桥镇入兆河,长21.5千米,集流面积85平方千米。顺港河源出东顾山东麓,过蜃山经董湾入新河,长11千米。白湖的东环圩河环绕东大圩,南北两端分别与新河相汇,长21.3千米;西环圩河环绕西大圩,南北两端分别与新河相汇,长23千米。东西环圩河,既是泄洪道、航运线,又是白湖农场与周围县的界河。兆河是庐江与居巢区的界河,河东为居巢区,河西为庐江县,中间有桥闸连接。






金城寺

距盛桥镇东北近2千米,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曹操在此驻兵,并筑城开池,以御孙权,故名金城。后有浮屠善询者,因见金城于方圆数里突显其高,且面水背岗,白湖、巢湖控带南北,幽深闲寂,乔木参天,修竹千竿,碧云苍雪,蓊郁荫翳,不与民居相混乱,故在此创寺。虽历经隋、唐、宋废兴不一,屡遭兵燹,但仍香火不断。至元壬寅年间(1362)曾恢复兴建,又遭兵燹,明永年初,僧侣真器宗宇重建金城寺,复其旧制,殿宇堂皇。丙午年(1426),方丈净观台居于此,并与其僧徒筹划重建宝殿,扩大规模,建造斋官、香房宿舍、厨房、浴室,并于大殿两侧建马棚、饲马场、谷仓等,使金城寺成为当时方圆数百里最大的庙宇。当时,无为州状元邢宽,赞佩净观方丈的精神,欣然命笔,写下两块碑文,置于金城寺大门两侧,其碑文如两扇大门,如今仍存于双井、松柯两村,虽历经近600年,字迹仍可辨。此后数百年,香火渐盛,于清代中期,这里仍为信徒们的圣地。时有庐江进士孙维琪,还为此撰联两副。1941年,日本军侵占盛桥,庙宇、尼姑庵被毁坏。所剩房屋建国后为小学,。碑刻、文物大多分散于民间。金城寺仅存遗址。金城寺为千年古迹,庐州府志、巢湖志均有记载。






旗杆夹石

位于金牛山上有一旗杆石,亦称夹板石。山石体一式两块组成。高2.4米,宽0.44米,厚0.22米。偏上端各圆孔两眼,为立杆升旗之用。此石镌立时间较长,已纹理斑驳,遍体鳞伤,标识全无。1953年被挖移至农村作池塘水埠用。2003年秋南阳寺化善缘,将石取回。但有一块已断残不全,只得按原形仿配之。将竖立地点由原先的南岳殿门山前山坳南坡上,改置现寺西院墙外碑廊边。此石原先竖立于何时,传说不一:(一)东汉建安十三年(2008年)前后,曹魏和孙吴,都曾在这此驻兵时立竖,据询访耆知故识,附此说者较多。且更偏于曹魏。(二)南北朝,北魏(386~534)西汝南郡治置安城,即今金牛镇时立竖。史见志书,而议立石者少。(三)1859年秋,湘军李续宾部为攻取庐州咽喉山河镇前,驻兵金牛岭时建竖。后为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听用。两方驻军《中国近代史》和历史小说《曾国藩》均有记载。而民间有此说者较少。






冷水关

冷水关位于庐江县城西15千米的万山镇内,两边山岗夹道,地势险要,相传三国时魏在此设关隘,明代设水关巡检司,清乾隆年间裁撤。冷水关高146米。原水关乡因此而名。相传曹操重兵踞此,设水关、土关、石关以御东吴。岭有冷泉,峰岩耸峙,岩石中裂,夹石如门,雄伟峻丽。冷水关素有冷泉赤谷盛名,四季水温9℃左右,曾建有冷泉亭,后毁。山间有石刻、古迹,历代文人曾有不少题咏。苏林三有诗咏此景:“峰岩耸峙石门山,魏拒东吴设三关。英雄豪气传今古,弹指千年云烟间。日暮乡关人不识,明月清辉转玉盘。此地空留泉水冷,书卷无声圣贤闲。”宋志灵有《冷水泉》诗:“井冽出寒泉,不盈亦不■。穴石得其髓,幽清鉴毫发。陆羽茶经漏,刘伶酒颂阙。天欲私吾乡,深藏未肯发。”而今冷水关已荡然无存,只留下遗址。冷水关遗址四周,佳景宜人,胜迹遍布。



马槽山

距庐江县城西20千米有一连绵山脉,名叫马槽山,山的半腰有石槽,大者长7米,小者3米多,形自天成,槽旁有人马迹。相传曹操立寨其上,名金子寨,据志书记载:“金子寨,一曰天子寨,在马槽山,山势险峻,曹操常屯兵于此。”其高处名刘郎寨。而今人们统称汤池境内的山为马槽山,马槽山却有大马槽、小马槽之分。与马槽山相连的山脉有王跸山,在柯坦境内,“世传曹操屯兵拒吴尝饮马于此”。当年曹操在王跸山上屯兵养马,下有饮马池。县志载:“魏武驻跸于此地,后人立庙曰曹王”。古往今来,吟咏赞颂马槽山的诗篇不计其数。清光绪《庐江县志》记载有《饮马池》诗:“魏武拒吴意志坚,跸山饮马大河边。前人留下曹王庙,今忆三国话古贤。”马槽山中有打鼓岭,相传曹操常登岭击鼓调兵。据当地老人说,山中地皆曹军所屯垦。游人夏晓华有《马槽山探古》诗:“叠叠青峰涧水清,曹公扼守凯吴营。屯田已备耕千亩,打鼓犹闻调万军。霸业偏延晋唐宋,江山总属赵钱孙。唏嘘古道湮荒草,枉费深山一度心。”



柯坦河

古名曹王河,位于县西南柯坦镇境内。曹王河早在汉代以前就已形成,河水滔滔,川流不息。曹王河的命名,还是从曹操拒吴时说起。传说三国时期,曹操率领83万人马下江东,沿江设防,并将大营设在城池埂(今柯坦镇内),命令士兵一方面筑大城,固守阵地,一方面挑土筑古埂,蓄柯坦河流之水以便运送粮草,训练水军。闲时驾舟沿河操练,战时顺流而下经菜子湖直达长江。此时庐江这块地方成为三国纷争的拉锯式战场。曹操占据柯坦有山有水有良田的有利地势,平时筑埂兴水利,屯田种水稻,在王跸山屯兵养马,驻扎在马槽山、牛王寨、老和尚包、百花寨、轿子顶、龙池山的崇山峻岭之中,击鼓练兵,粮草供给依靠曹王河水路运送,至今留下古埂、城池埂、大城坂、曹王庙、马槽山、王跸山、饮马池等遗址遗迹。




大城

天下名胜志载,大城在庐江县西南15千米,曹操拒吴所筑。汉献帝建安四年(199),曹操与袁绍、袁术相拒,孙策与周瑜率兵自九江攻拔庐江,庐江太守刘勋率领部下投降曹操,被封为列侯。此时“庐江郡自舒徙居潜山之皖城(县),刘勋始移治焉”。后来,曹操与孙权相持,曹占领了庐江郡舒县治,为加固军事设防,筑大城于城池埂,地名大城坂。至建安十九年,孙权、吕蒙等攻破皖城,庐江太守朱光败,“吴拔皖城,吴庐江郡仍治舒(今庐江县城池埂、大城坂)”。魏庐江郡治阳泉(今霍邱临水镇)。《庐江县志》记载:“大城,在城池乡城池村,城垣基脚断续可见,护城河明显。相传为曹操抗吴时新筑”。至今民间仍流传着曹操的许多故事。诗人癸水《大城》诗曰:“阿瞒挥鞭拒东吴,古舒旧址筑大城。秦汉砖瓦今犹在,胜迹寻踪基脚存”。


来源:微聚庐江  责编:珮酱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