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赵寨,我的家!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0-18 20:04:13

美丽的赵寨,我的家!


赵寨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赵寨人杰地灵,是我生命开始的地方,她哺育我成长20年,给了我美丽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今天的赵寨变化巨大,开元大道修到了村边,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街道笔直,绿树成荫。整齐划一的住宅,宽阔平展的广场,快乐生活的父老乡亲,这一切一切勾起我无边的回忆。


一、上学路上


天刚蒙蒙亮,勤快的雄鸡不知疲倦地一遍遍地啼鸣,迷迷糊糊中也不知道鸡子叫了几遍。生产队的大钟(挂在大树上的水车轮儿)敲响了。大人们快速起床,嘴里不停地叮嘱:米汤滚着哩,起来看着点儿;馍在蒸笼里;一会儿切几碗红薯长到锅里;快点儿起来,要是熬干锅了看我不打死你!这是当年大人早上下地前叮嘱的老一套几句话,自己真不想起床但还是强撑着起来。去上学还得走二里多路哩。

把大人们交待的活儿干完,大人们也下早工了。一碗红薯汤,就着腌萝卜丝儿菜快速地吃下肚(这种吃饭速度,后来到部队真管用了,因为部队吃饭是有时间要求的),把分到的一个两掺馍(白面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蒸出来的馍)拿在手里。一是舍不得一下子吃完,二是等到同学们来了可以炫耀炫耀。有馍吃是很荣耀的。

这时有同学就在门外叫了,拿起书包和村里的男女同学在西沟口儿聚齐,一起去上学。

我们赵寨村是个大村。分好几条衔。有小寨里、大街、二街、后门(门内一个外字),寨门儿,新华街,寨门外,丁府店,所以得聚齐了一起走,西沟口儿是去学校的最后一个路口儿。

学校在离村子二里多的小镇上(火神凹)。所谓的小镇也不是乡镇所在地,实际是个交通要道口。顾龙公路(一条东西向大马路,由顾县镇通到洛阳市的龙门桥)和火焦路(火神凹到焦村)丁字交叉。三条公路向南一直通到大口公社和县里的重要企业焦村煤矿,向西通到洛阳龙门,向东通到顾县镇。从顾县镇往北可以过岳滩到县城,向东可以经过营房口村到巩县的回郭镇。这个丁字路口是县里的一个交通要道。学校就坐落在丁字口的正北方,坐北朝南,,,。学校分高中部和初中部,赵寨村、半个寨村、高崖村、五岔沟村、辛村、逯寨村、左村等几个村庄的学生在这里上初中。

去学校的路是生产路,中间还要经过我村的一个自然村(丁府店),还有几个同学在等着一起走。在田野里行走着,总有几个顽皮的男生搞恶作剧,损坏生产队的庄稼,去生产队菜园弄点儿西红柿、黄瓜之类的。后来女生们就不愿和我们男生一块儿走了。于是有的男生把搞来的战利品分给女生们吃,这样就又能够结伴而行,短短的上学路也因此有趣了许多。


二,分菜 


下午下学早,大人还没下工,看菜园的老头在街口儿喊:“分菜啰!”我们放下书包,找到家里的竹篮,跑着玩着去生产队的菜园地领菜。看菜园老头儿己经一行行分好了菜,每行前放了几块儿土坷垃,几个就是几口儿人的,很自觉就到第几行把菜放到篮子里,然后跑到菜园儿的井上去玩儿。

毛驴拉着水车一圈圈地走着,井拔儿凉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特别特别清凉甘甜,喝上几口真凉真美。把鞋子一脱开始打水仗。先把女生们打跑了,男生们开始脱光在井台儿下的水池儿里美美玩上一阵。天黑了,看菜园的老头开始卸了牲口,井水没了不得不回去了。

那时两三天生产队菜园就会分一次菜,韭菜、长豆角、四季豆、西红柿、金达菜、黄瓜、茄子等。回到家里,大人们少不得要训一顿:“咋回来振(这么)晚?等着下面条哩菜再拿不回来啦,人家谁谁家都喝上啦!”知道玩水时间长了自知理亏也不敢吭声。

一般家里晚饭是汤面条儿,豆面和白面两掺儿。头碗儿是大人的,小孩儿在后。那时候也不知是不是豆子多,面条儿锅里总要放些白豆(黄豆)。我喜欢吃锅里的豆,特有味儿。锅底豆儿多,就去锅底找。两碗三碗的喝下去,肚子喝得圆圆的。只要生产队菜园分西红柿和长豆角了,第二天中午必定是西红柿豆角捞面条,这是过生日才能吃到的好饭。两大碗,吃着特别美,有味儿。因为是炒菜了还放了棉籽油,特香。五料面儿(五香粉)也特有味儿。自从高中毕业,入伍当兵后再也没吃过当年那样的西红柿豆角、棉籽油、五料面儿炒菜捞面条儿了,很是想念。


三,驯怪羔儿

 

中秋节后,中午气温还是有点儿热,生产队正准备拾掇地,骡子、马、驴将成为主角上场。大胶车送粪、犁地、耙地、平地等主要农活儿靠牠们来完成。前半个月生产队库房的豌豆每匹牲口每天按二至三斤标准分配。牲口们在饲养园里也是分等级的,一般分三大级别。一级的都是些驾辕骡子、马,个子大,膘肥体壮,只有这样才能驾住大胶车。再有就是怀胎的马、驴,这类属一级保护对象,基本上每匹按三斤豌豆配麦麸。二级是牙口在三到六岁的骡、马、驴,正壮年的也按小三斤配发。其余的属三类,七八十几岁牙口的和三岁以下的按一二斤或更少一点儿。毕竟是农活旺季,都得出工嘛,改善生活才能有劲干活。各种用具如犁、耙等都己修缮完毕,套、夹板儿、围脖儿等配套行装该换新的都己去关林会上购齐了,鞭把儿的鞭竿、鞭绳都已收拾整齐,鞭鞘儿都配了好几副,一切准备就绪。

 

有天中午吃罢午饭,大人们午休了,我们学生们还没去学校,都在各自家的土门楼儿下玩儿。男的打面包,女的跳皮筋儿、掷籽儿。这时听街上的人说俺队饲养园儿里今晌午驯怪羔骡子哩。俺队的饲养园儿在寨门外,男同学听说要训怪羔骡子,跑着去看。到大门口儿,大人不让进说危险。没法儿我们几个跑到饲养园儿西墙有点低的围墙处,爬到墙头上看。只见我村五个生产队的正副鞭把儿都到场了。我村共六个生产队,少来了一个队因一队是个自然村有点远没来。这时只见俺队的鞭把儿大勋放出一口黑骡子,这口黑骡子是前些天从关林会上刚买回来的,黑明发亮,膘肥体壮,很精神,扬头撅尾,放开后牠在院里撒欢儿。这时俺队的主鞭把儿扬起鞭子,连打了几鞭子。黑骡子不但不停,反而脾气更暴臊,踢得更厉害。然后二队、四队、五队主副鞭把儿轮番上阵,但无济于事。该六队主鞭赵海巨上场了,“啪!啪!啪!”三鞭扬起落下,只见黑怪羔骡子立马站定那儿一动不动,四腿发抖。人走到牠跟前拍牠牠也不动,听见全场说驯住了。后来听大人们说赵海臣鞭子打得准,打到了骡子耳朵后跟儿上,一鞭下去再怪的骡马一下就服了。看完了驯骡子,结果我们几个到校后迟到了,我们几个受了老师的训,没有鞭打,站了一节课。


   四,当干部


1977年7月,我们生产队毕业了三个高中生,赵占威、赵志中和我。大队老支书和大队工作员老吴,在大队部给我们开了个小会,为了我们第三生产队干部年轻化,让赵占威担任队长,配了一个老农当副队长,我任会计,赵志中(憨蛋)任保管员(保管员分现金保管和实物保管。现金保管叫出纳)。我们四个人组成了新的队委会。

偃师县是优质棉花主产区,高龙公社村村种棉花,亩产皮棉能够达到120斤以上。

棉花采摘以后通过轧花,把棉花和棉籽分离,带籽的棉花叫籽棉,没有籽的棉花叫皮棉。棉籽可以榨油,工艺是先把棉籽炒熟,用粗麻编成辫子包括棉籽,上机器榨油。榨油机是一个长长的木槽,工人们在两端装上厚木板,然后用大木槌把木楔子一个个打进去,靠挤压作用榨出棉籽里的油,经过沉淀、过滤,获得“棉籽油”。剩下的麻饼俗称“麻襂”,是牛的精饲料。包括麻饼的麻辫子叫“油麻头”,是妇女做棉鞋垫底子的填料。

皮棉经过弹花工序变成虚泛的棉花,人们用高粱杆做芯把棉花搓成“花剂搓儿”。花剂搓儿经过纺车纺成线,这些线团叫“穗子”。穗子从纺锭上退下来的时候中间有一个眼,用“线锥儿”插进去,再把线从穗子上取下来,绕在“框”上,这个过程叫“框线”。框好的线要经过上浆处理,这道工序叫“糨线”,糨线要用洗去面筋的澄面糨,目的是增加硬度。糨好的线穿在木杆上晾晒,期间要不间断的用加了木柄的石椎旋转拧挤,然后再用面杖使劲往下扥,还要用棒槌捶,为的是让线蓬松不板结。

糨好的线从框上倒到“月儿”上,月儿一字排开,布面越宽,需要经线就越多,一根经线一个月儿。然后就是“经布”,按照要织的布的长度分等份在地上楔撅,把月儿排成一排。线头引出来,经布的人左手持“溜子”,经线通过溜子多股合一,右手持扖杆(长木杆上绑一个叉头)往两边送线,两头各有一人“挂橛”,挂橛的基本上是小孩,没有技术含量。

经好的线团放在木板上,上面压上重物,用力绷紧卷在织布机的大卷轴上,这个大卷轴名叫“引子”这个过程叫“引布”。还要经过“掏综”,两副综的作用是让经线一上一下错落,便于梭子穿过。掏综的人是技工,她要间隔分出经线。她的工作叫“掏头”,相对的另一方叫“递头”,小孩子也可以。过了两付综的经线还要经过“闯杼”,用一种特殊的工具“闯杼篾”把经线一根根的穿过杼间,闯杼篾是用竹子削成的薄竹片,一头削尖用于纰线,另一头有一个缺口,用于把经线穿过杼齿。杼牢固的安装在机头上,它的作用是让经线间隔均匀,并且在织布时用于砸实布匹。

全部前期工作完成以后,开始上机织布,用细竹管截成一寸多长的小节做成“穗符筒”,在上面绕上线做成纬线,安装在梭子里。为了控制温湿度,织布机一般放在“地窨子”里。织布的时候,工人坐在织布机上,用脚踏板控制综的上下分开经线,向前推送机头,在和综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通道,左右手投送梭子来来往往就织出布来。梭子一般用枣木雕制,表面光滑,也有用牛角做的,价格较高。熟练工织起来节凑均匀,动作协调,俗语说:“织布扛梭,一天俩多。”说是快手一天能织两个多布(一丈二尺长为一个布)。

加工棉籽油的地方叫油坊,高龙公社的油坊在大屯村。加工香油的地方也叫油坊,高龙公社加工香油的地方在高龙村。当年,高龙公社流传着一句话:“高龙街的好香油,五岔沟的好木头(棺材)”。高龙街制作香油的人姓郝,叫郝富生,祖传手艺,当年的香油多用于外贸出口。现在,老郝去世了,他的孩子承接了这门手艺,你到高龙街还能买到正宗的小磨香油。

 

五,担油

那时的生产队一般一年分两次油,八月十五和年下(春节)。每年生产队的棉籽儿都存放在有油坊的村换油。

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五前一个月,我们就去油坊(大屯村)去靠(安排)日子儿,说定哪天去担油。头天下午,保管员(憨蛋)就给队长赵占威和我说了,让安排明天起早去大屯担油的人员,把棒劳力派好,担油的水桶靠好,钩担靠好,水桶,钩担检查好。这些琐事由我负责检查和靠。水桶要用油试好,确保不漏。关于用谁家的水桶是队长赵占威指派的,因为油对每家太重要了,如用了谁家的桶,分油后回家能控出不少油,炒好几天菜哩,可不是小事情。队长在排桶前是和我、保管(憨蛋)、副队长商量过的,我们四位队委,还有出纳,记工员这六个桶确定下来后,记得共十二个桶,六担油。剩余这六个桶可难为坏了我们这四个队委了,好一会没人发表意见,因为各自心中都有想法,是派给自家的“一自己”(本家)的还是派给孩子多累手大的家?最后队长推荐了五保户赵狗娃家一个桶,我推荐了一家军属一个桶,(憨蛋)推荐了鞭把儿家一个桶。当年的生产队鞭把儿是家家用得着的人物,不管是盖房子,拉石头,拉煤,都得给鞭把儿说好话哩。副队长推荐了一户弟兄六个在生产队属大户棒劳力,骨干,按现在说法是劳动摸范家庭。剩余两个桶派给了打麦场场长家和一家贫困户,这样才按排妥当。天擦黑儿我把这些事一一落实到位,认真检查了每只水桶,也就是第二天的油桶,十二个劳力也排好了,都是生产表现好的。我和保管都得去担油,因为到油坊后还要试油、挑油。油坊的人炸好麻糖,去的人都要试吃几根,也属美差呀!

第二天天不明,我们担油的队伍出发了。到了大屯油坊要排队,因一天几个生产队都来担油,我们排了第二名。大概上午十点多,都试吃了麻糖,异口同声说油可以,香!

两人一副担子换着挑,到家后下午三四点了,队里的库院各家油罐早已排好了队,油罐上都是新换好的提油罐儿提绳儿。为啥要换新提绳儿?不解释也清楚,因为这是半年的全家宝贝,全靠这些油来吃饭、管老师饭、管工作员饭、盖房招待匠人、定亲聚妻、姑娘回娘家炸麻糖等重大事件都少不了它,提绳儿断了油撒了可是不得了。小孩儿是绝对不允许到场的,直到天黑前分完了油,我提上我家的桶回了家。我妈先用菜擦了桶边儿上的油,然后把桶倒过来放到盆上,等第二天早上盆里己有油了,还不少,炒菜用了好几天,当年的棉籽油,太贵重了,所以才记忆深刻。

【作者简介】:赵献军,男,中共党员。1958年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县高龙公社赵寨大队。1978年3月入伍,先后任00429部队安装修理营战士、连队文书、营部文书等职,专业:车工。2018年从洛阳市水泵厂退休。

业余爱好:钓鱼、打篮球、写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