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下的新中考,未来升学路怎么走?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2-27 20:01:58

漫漫升学路,与你相伴。

困惑与迷茫,一起探讨,
经验与信息,共同分享。
只为托起我们心中的太阳,
升学路上步步踏准!


昨天中考政策出来,很多家长群都炸了,所有各方的反应是:惊讶,头晕,看不懂。实际上每一种新鲜事物的产生,都会对我们原有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亚于一场刮过平原的飓风


在分析这次新政前,我听到有关新政的两个小故事,想给大家说一下。当听完这两个小故事,大家会对中考新政,有更好地理解。


。在蝌蚪密度大的池塘里,蝌蚪能从肠道中排出有毒物质,该物质到了一定浓度,就会使同一池塘的蝌蚪死亡率增加.这是由于同种个体之间,因食物、栖所、或其他生活条件的矛盾而发生的同种之间的残杀。


而目前的情况是,教育的生态,与池塘里的蝌蚪非常类似。为了争夺好生源,有些学校想尽办法。到最后,争到好生源的学校,越来越强大。而没有好生源的学校,越来越衰弱。这违背了国家现在要求的:公平教育的原则。


因此,学校选择生源,将受政策限制。而新中考政策对学校选择生源的冲动,将起到抑制作用。


另一个故事是,教育改革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是,孩子们都能选择家门口的学校,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只有10分钟。早上可以多睡,下午3:30放学后。孩子们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在操场上踢球,唱歌,弹琴,玩游戏。没有择校,没有焦虑,大家在家门口学校里,快乐成长。


这印证了:教育改革不希望看到学校选择生源,也不想看到家长们择校,更不想让择校产生的各种焦虑情感泛滥。


总结上面的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国家发展教育的趋势是:


公平教育

均衡教育


把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学校不要选择生源,家长不要挑选学校。


这是这次中考新政出来的大背景。具体,我们来看细则。

全科都要学,科科都要考


中考增加了考查与考试科目:




计分科目,一共是8门

非计分科目,一共是7门

总体上是:15门课


实际上,这与我们高考的主张是一样的,没有文科理科划分,需要文理平衡。科科都学,门门都懂。



我们看一下变化:


1. 语数外的变化体现在:


A.英语增加了听说测试

B.数学与语文,根据北京中考的细则是,语文更难,数学变简单。上海中考的方向也是一样。


2.读背能力减弱,能力要求上升


新增的历史课,道德与法治课,都有30分的开卷考试。很多人解读为,这两科就是装点门面一下,实际上没有什么难度,毕竟是开卷。实际上大错特错


记得有位中国高中生去了美国,惊讶地向国内的父母描述,美国的历史考试,从来不考历史事件的发生年月日,而且根本没有填空题。完全开卷,但是你却感觉无所适从,难度无边,比如像这样的一道开卷历史题:

在20世纪开头6位美国总统中,任选一人。假定这位总统在任被刺杀。通过分析当时国内外各种社会、。。把它编成历史故事,并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像这样的题目,以后开卷考比比皆是。此外,还有跨学科案例分析,物理  化学实验等。


其实上海新高考后,一些学生叫苦不迭:上海高考的题目太活,完全不是靠刷题能提高成绩的。需要思辨能力,综合思维水平,全方位的知识素养


因此上海中考这750分的总分,以后将有很大比例,考的不是记忆能力,不是刷题能力,而是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整合能力,真正的历史素养,文学素养,科学素养。也就是在书中找不到现成答案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占比会逐渐扩大。


大家问:考试科目增加,考试综合难度增加,说好的减负呢?


实际上:这是对记忆背诵与题海实行了减负处理。

            素质能力进行了加强处理。


减负并非是不学习。


大家还是要辩证地看待减负。不要真的以为减负了,可以撒欢玩起来了。清醒一下吧。不学习,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存活吗? 减负的主要目的是:减掉不科学的不合理的负担。

高中招生录取改革


在看新中考的招生录取新方案前,我们把我们目前的中考政策拿来看一下:


目前的中考招生分为提前招生统一招生。而提前招生,分为推优,自荐。统一招生,分为:零志愿,名额分配,平行志愿。


我们来大致说一下每个项目的意思:


提前招生,也称作自招,也就是高中学校自己说了算。市重点有40%的人数是通过自招录取的,其中四校自招可以达到50%。


在自招里,推优占的名额为20%-30%。每个学校有7%的推优名额,但是否录取,还是由高中学校经过考核来决定。


自荐,是每个人都有权报考。录取名额占比:10-20%。在个人报考后,高中学校通过第一步网上筛选,决定是否发邀请函。在收到邀请后,高中学校,再当面进行考核筛选,然后决定是否录取。


统一招生,这一块分为零志愿,名额分配,与平行志愿。 零志愿是外区重点学校分配到各区的名额,占比15%。 平行志愿,就是纯粹的裸考,完全拼分数,占比30%。 其中的名额分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区的学校,具体对接哪一个高中学校,需要靠抓阄来明确。这部份占比15%


那么再看现在新中考政策的变化:




自主招生现在占比约15%,比以前的提前招生比例下降了。这表示高中学校的自主招生数缩小了一部份。统一招生录取,与目前的比例差不多。


这次最大的不同是:多出来一块名额分配


而这块名额分配就意味着:教育主管的权力增大了。那么怎么来分配这一块巨大的录取人数呢?30%分配到各区,与以前的零志愿概念差不多,只是比例放大了。另外有70%分配到各初中学校。其中这句话,是所有人最疑惑不解的地方:

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每所初中学校 (并逐步扩大该比例)


大家的疑问集中在:


1.哪些是不选择生源的学校?

2.民办以后就要被排除在名额分配以外了?

3.普通公办能分到多少市重点名额?


如果我们再次回到文章开头去读小蝌蚪的故事以及家门口学校的故事,就明白了,新中考这个政策的核心就在这里:


限制择校

让大家乐意去家门口的学校


: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每所初中学校。“每所”这两个字包含 了: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只要民办学校不择校,也能有名额分配的机会。那么现在的问题是:


当民办不再选择生源,

当家门口的普通公办初中也能进优质高中,

教育的生态与格局会发生怎样变化?


我们来看三方面的情况:


1. 一流民办,它可进可退。退一步说,选择生源或不选择生源,横竖都厉害。


不过,这些TOP一流学校,会为了学校声誉,为了社会责任都会自觉减少,甚至不再挑选生源。一流民办,主动与公办学校,以及家门口学校结成对子都有可能。为了获得长久生存的空间,他们一定会带头遵守公平与均衡的教育发展要求。


2. 二流民办, 如果不再能挑选生源,到底还能不能超过普通公办? 这个很难说。


这也就是二流民办正感受到的压力。近年来,公办们最为不服气的是:二流民办不比他们硬件好,不比他们师资好,只不过靠生源优势,就把他们甩下。


而现在生源站在同一条线时,二流民办的存活空间有多大?估计,自强不息的一波,会自练苦工,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做出好口碑。而另一波民办,如果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将会在行进的潮流中,失去竞争力。


3.公办学校。 好的公办学校在政策的鼓舞下会更加好,而普通的家门口的学校也将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


这些学校历来就没有机会选择生源,也是长期被选择生源所压迫的一批学校。这次学校在政策的照顾下,会通过名额分配的渠道,有更多的学生进入市重点。


这些学校的长期趋势:生源会越来越好,二流民办生源回流到公办,出口也会更加好,机会更多。


有家长问:这些普通公办学生靠分配,进入了四校八校,能跟得上吗?这不是找虐吗?


事实上,中考改革了,高考更是改革了。现在不再应试为上,不再以分数定天下,一切按综合素质来考量,对人才的定义将是多维度多角度进行。那么普通公办学生进入四校八校也就同样如鱼得水。


当全世界的重金涌向迪拜的时候,这个寸草不生的沙漠之地建起了绿洲,拥有了繁华,变成了全世界仰望的时代之都。


当布什因为校友子女的录取原则进入了哈佛,哪怕他的功课离开合格有相当距离,最后也顺利毕了业,当上了总统,竟然还连任了。


当机会给到,政策给到,尘土里都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只不过是从普通公办学校进入市级重点,那将是稀疏平常的事情。

总结


经过这一轮轮的整治,大家不用再怀疑国家对教育整顿的勇气与决心。中考新政让大家了解到公平均衡教育的核心点,在于:


学校不要选择生源

学生不要挑选学校

重新建立教育新生态

择校现象会慢慢减弱。而不择校,就在家门口读,也会有很多升学到市重点的机会。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就不用学习了?


当然不是,这意味着你需要更加努力的学习。理由在于:


1. 15门学科放在那里,你需要更努力,更用心地学习,才能在学校里冒出头来。在任何一个学校里,居于前面的等第,才能获取更多好机会,也才能享受到新政的暖阳。


2. 当学校在均衡发展时,而你却有更远大的目标,想个性化发展,怎么解决?好好利用下午3:30以后放学的机会,用心规划。当总统的女儿伊万卡让年幼的孩子在努力学中文,当何猷君没有假日地在拼命干活,普通家庭的孩子哪有理由不上进?


减负不是不学习,减负是要求会更聪明地学习。


3.时代瞬息万变,所需要的知识结构,需要的知识技能,都在做颠覆性的改变。国家只能尽可能做到教育的公平与均衡,不可能为每一个体进行量身打造。


如果对孩子有更高的期望,那需要依靠父母的规划力量。每个父母的眼界,将代表着孩子未来的高度。

中考新政,变了很多: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变了,

总分变了:从630到750,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完善了,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了。


然而还是有一个原则,始终如一,从未改变:勤奋努力与上进才能让未来希望无限!


公众号:相伴升学路

微信群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家长群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