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访谈 | 汪云飞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09-02 23:17:33

文学小镇

访

嘉宾 | 汪云飞    主持 | 薛兆平

作家

简介

  汪云飞 , 江西抚州市东乡区人。1961年6月出生,1977年8月参加教学工作。

  业余坚持文学创作,主攻小小说、散文,迄今为止已在全国各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800多篇,其中300多篇入选《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杂文选刊》《微型小说选报》及各类微型小说、小小说、散文年度选本、丛书。《小小说选刊·作家存档》《微型小说选刊·当代微型小说百家》,《微型小说·名家有约》等多家报刊先后作过介绍。

  目前,已出版小小说集《离婚的理由很简单》《灿烂在心里的阳光》《玉蜻蜓、紫蝴蝶》《出乎意料的爱》等4部;散文集《为爱种一片森林》,旅游散文集《桨橹声中游乌镇》等两部。近年来,潜心研究东乡地方文化,先后出版《品读东乡》《东乡历史名人的故事》《东乡历代诗文选读》三本专著,其系列丛书《风情东乡》已完稿待出版。

  近20年来,先后荣获抚州市政府颁发的文学创作“金叶”奖,全国廉政散文创作一等奖,全国小小说征文比赛三等奖。两部微电影作品在甘肃电视台播出,其摄影作品多次获奖并在报刊发表和采用。2005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协会,。,,。


  薛兆平:您好。读者想要知道的是您怎样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请您谈一谈好吗?

  汪云飞:您好!谢谢您的专访。我从事文学创作已经有30多个年头。上初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爱好写作,经常向报刊投稿。高中时教我语文的是当时全县最优秀的语文老师,古文功地深厚,作文教学方法新颖,批改认真。一次,他在我的作文后面写的评语是:这篇作文是你自己写的吗?如果是,的确不错!我一看觉得奇怪。为了打消老师的疑虑,第二篇作文我更加认真的写了,老师看了非常高兴!又写了这么一句话:写得很好,继续努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中国文学巨浪翻卷的时代。当时,文学成为年轻人追求的时尚。从城镇,到乡村,文学爱好者多如牛毛,各种文学创作班、培训班、函授班人满为患。各种文学刊物如雨后春笋横空出世,尤其是一些指导性、针对性、辅导性较强的刊物深受读者和业余作者的青睐。当时,我出校门,一个人在一所村小学担任民办教师,一边教学,一边阅读订阅的文学报刊。其中有一本专门辅导创作的刊物我特别喜欢,每期都盼着它准时到来。有一段时间,连续下大雨,山洪暴发村后,进村的道路都被洪水淹没了。没想到,邮递员肩扛自行车,头顶邮包,穿着那件厚厚的防水裤蹚着一米多深的积按时将杂志送到了我的手中。见此情形,我身为感动,就写了一篇通讯,寄给了《抚州日报》。没想到几天后竟然刊登出来了。第一此在报纸上读到自己的文章真是无比激动和兴奋。邮递员后来告诉我,文章登出后,领导表扬了他,当年还评了先进。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功能。后来,我看到《抚州日报》“牡丹亭”副刊经常登一些短小的小说,觉得它贴近生活,意味无穷。一时兴起,就根据一次进城购物的经历写了一篇题为《沾光》的小小说投给了《抚州日报》,没想到很快又被刊登出来了,当时担任责任编辑的龚家庆老师还特地跟我写了一封信,什么写着:“汪云飞同志,你搞创作有一定的功底,希望坚持下去……”

  收到样报和从未谋面的编辑的来信,我激动不已。私下里默默地想,努力就会成功,梦想总会成真。尽管当初我没有想过我要成为一个作家,我会成为一个作家!因为在我的浅意识里,作家是神圣的,是可望不可及的。也许是我比较幸运,无论什么体裁的文章,包括小小说、散文、诗歌、小品、戏剧,我的处女作几乎都发表了,这就无形中增添了我的自信,鼓舞了我的勇气,增强了创作的毅力。之前,在乡村从事教学工作时,家中还有一份责任田,加上通讯不便,信息不灵,十几年所发的作品不多。九十年代中期进城后,空闲的时间多了,与文友、作家、编辑的交往频繁了,生活阅历丰富了,素材积累厚实了,发表的园地也多了,投稿和与编辑沟通也方便了,发表的作品渐渐地多起来……


薛兆平:看得出,文学创作给您带来无穷的快乐,您觉得从事文学创作有什么益处?

  汪云飞:爱上文学创作之后,可以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记录身边的发展变化、记录社会的文明进步,表达对家乡、友情、自然的热爱和颂扬;通过文学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真诚重义,品格高雅、淡定清纯的朋友,用平常心过自食其力、平凡普通的生活。当然,因为文学也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身的命运,赢得了尊严和声誉。

薛兆平:一路走来,你对那些作家印象深刻,您的创作又受了那些作家、作品的影响?

  汪云飞:起初我比较喜欢乡土味浓郁的作品,看过刘绍棠的一些文章,之后写过一些农村题材的小小说。之前,我主一直写小小说。期间,得到抚州小小说作家刘国芳、樟树已故作家张桂生、《微型小说选刊》主编郑允钦、《小小说月报》主编赵禹宾、《鹿鸣》主编马宝山、《小小说大世界》主编谢鹤鸣、《微型小说》主编陈亚美、《金山》主编唐金波、《百花园》主编杨晓敏、《星火》主编刘华等老师的帮助和鼓励。这些刊物包括《抚州日报》《玉茗花》《抚河》都先后发表过我不少作品。《微型小说选刊。当代微型小说百家》《小小说选刊。作家存档》《微型小说。微型小说作家介绍》《打工文学》先后做过我的介绍。多篇小小说、微型小说入选各类版本的年选、专辑。对于这些老师我一直铭记于心,感恩于心。


薛兆平:在您的创作历程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汪云飞: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抚州日报》副刊发表小小说处女作《沾光》。其次就是《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先后推出的对我的介绍。在这些刊物露脸之后,激励我一直坚持小小说、微型小说创作。不过,身为小小说作家,虽然有多篇小小说、微型小说获奖和入选,但精品不多,力作难现。对此,深感愧疚……


薛兆平:您最新作品有哪些?或者您近期的创作计划是什么呢?

  汪云飞:小小说、微型小说可以直面的反映现时生活,快速地折射时代变迁。但是,散文却可以打捞尘封已久的记忆,追忆朦胧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的本真。近十年来,我还花了不少精力写散文。写我游历中的所见所感,写我对故乡的真爱和怀念,写我对真诚、亲情、友情的理解好,写我对生活的品味。应该说,我的散文应该有一些影响。除此之外,我还写过戏剧剧本《绣花楼》《黄嗣贞》等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这几年,主要从事地方文化研究,通过对历代东乡县志和各主要文化古村族谱的收集、钻研,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整理出一大批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并以散文化的语言创作并出版了近百万字、取名为《品读东乡》《东乡历史名人故事》《东乡历代诗文选读》《风情东乡》文化系列丛书,为建县500年,近期又撤县设区的东乡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

  薛兆平:在这次专访结束的时候,您还想对全国读者和文学爱好者,或者特定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呢?

  汪云飞:在物欲横流、泥沙俱下的当今,从事文学创作实属不易,也是作家热爱生活,崇尚自然;追求淡定,甘于清贫和寂寞的品质反映,也是作家关注社会、吟诵美好事物的性情使然。文学陶冶情操、滋养容颜、净化心灵,希望有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加入到作家队伍中来,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成功,只要有梦想,理想迟早会实现。

  谢谢!


文学小镇

作家访谈

作家汪云飞

嘉宾

湿地如歌


文 / 汪云飞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一段话。其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描述的正是鄱阳湖最大的岛屿长山群岛渔民身披夕阳满载而归的热闹场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傍晚,家住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的唐代文学家王勃从水路乘舟路过江西鄱阳县。时值深秋,一场细雨过后,虹消云散,天色转晴,阳光朗煦。当船行驶到位于鄱阳县城东南一侧的长山岛时,王勃的眼前突然出现这样一幅美景: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暮色中,从渔舟上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鸣声到衡阳之浦为止……

  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让鄱阳湖上的长山岛从此名闻遐迩。一个初冬的日子,我有幸来到隶属于江西鄱阳县双港镇的长山村并亲睹它的风采。长山村位于长山列岛最大的岛屿——尖峰顶山麓,尖峰顶海拔141米,面积176.8公顷,村舍就海岸线呈U字形舒缓地展开并依次往山坡堆叠。置身其中,宛如山城。小巷交错,曲径通幽。时值初冬,鄱阳湖早已进入枯水期,无数条渔船停泊在湖畔的草滩和淤泥之中。站在村口往西南方向远眺,除了一桥之隔的龟山以及与之比邻的座山、对鼓山、横山等岛屿外,几乎看不到尽头。苍茫的天底下,只见一簇簇的渔船,一片雾蒙蒙的水面。这数百条船横七竖八、稀稀疏疏地横卧在湖畔其阵势是那么雄壮,场景是那么宽阔,俨然一幅美丽的画卷。近处,渔船上的夹板、鱼舱甚至机轮清晰可见;远处,船舷、旗杆乃至机器的轰鸣仿佛与天色容为一体。风动云动天不动水不动,浩瀚的鄱阳湖竟然这般温顺和淡定,让我们惊诧不已。

  然而,在春夏两季,这里便是另外一番景象:春天,伫立在鄱阳湖中的长山岛也和江南一样草长莺飞,山花烂漫。和煦的阳光下,新叶爬满枝头,一片生机勃勃。夏天,鄱阳湖水日渐聚集,转眼之间,长山列岛共13座小岛便一齐沉浸在水中。这时,位于尖峰顶的长山村和位于座山、渚头岭下的下山村都成了“湖上夏威夷”,与湖外彼此相通的道路全都被茫茫的湖水淹没。那时候,你在船上看渔村,仿佛就像是意大利水城维纳斯。在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面的映衬下,长山群岛宛如几条巨型的战舰徐徐地行驶在浩瀚的大海之中。压阵的则是长山村所在的尖峰顶。那时,你搭乘渡轮或是渔舟来到长山列岛,无论站在那个方位,几乎都看不到湖岸。微波荡漾时,仿佛山在移、房在走,人在游。环顾四周,均为水面。长山村也就成了湖上的一叶扁舟,一艘战船。不过,若是到了开鱼期,整个长山列岛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那时,千船竟发,风帆点点。几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驶向湖中,其阵势仿佛排山倒海,惊涛拍岸……

  可惜,我们没有在那个时节光顾这里……


  湖水退去,遗留在码头或是岸滩的水迹渐渐地淡去,一望无际的滩涂却早已露出了它灿烂的笑脸。在渔村吃过农家宴、饱尝了主人精心烹饪的来自鄱阳湖的多种鱼类之后,我们搭乘长山至店前的客运班车,在长山村东南那条据称海拔在15米以下、蜿蜒在一片滩涂之中的水泥小道来到了位于东南方向的泥坊湿地。在这条仿佛镶嵌在滩涂绿草中的飘带上举目远望,眼前几乎都是草滩和芦苇。时值冬季,厚厚的绿草依旧绿油油的,像是给湿地铺上了一床巨大的绒被。一簇簇芦苇随风摆动,不时地掀起波浪。一杆杆的芦花在阳光的映衬下晶莹剔透,光芒四射。芦苇、绿草一侧,一条刚刚退去活水的宽阔的沟痕隐约可见。沟痕随地势蜿蜒,残留的水迹在阳光照耀下散发出熠熠的光彩。沟痕一侧,映入眼帘的是一团一团艳丽的色彩。走近才发现,那就是鄱阳湖最常见的、就着地面生长着的蓼草。蓼草个头不高,花朵不大,却暗藏馨香。就是这一朵朵细小的、紫色的花朵连成一片,便将没有青草和芦苇的滩涂染成了殷红的颜色。一望无边的湿地中,一片蔚蓝的天空下,白色的芦苇,绿色的野草,紫色的蓼花,让这数十万亩湿地变得五彩斑斓、气象万千。在裸露的滩涂中我们还发现了鸟类留下的密密麻麻的脚印。向导说,这便是天鹅和仙鹤在此栖息和活动的印记。傍晚,成群结队的天鹅、仙鹤将来此落脚、过夜。这些湿地正是这些天之骄子的天堂。正说话间,头顶传来一阵阵天鹅和大雁的叫声。抬头仰望,只见一群群天鹅和大雁从天边飞来,又从头顶飞过。那简洁的队形、清脆的鸣唱唤起游人的沉思。就在我们的头顶,就在这片湿地的上空,曾经划过多少的历史印痕。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长山岛上至今仍存有古战场和洪武庙。多年来,地处西河和饶河进入鄱阳湖要塞的长山岛,让诗人墨客为之倾倒。在游人眼里,长山岛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像一艘永不沉没的航船。


  长山据称是东海龙王一位性情倔强的王子变化而来的。这位王子在水族肆意妄为,惹祸不断,蠡山老母施法将他降伏并将他压在蠡山附近的山下,可他还是不思悔改,常常蠢蠢欲动、伺机逃脱。于是,蠡山老母再动怒火,挥鞭将他赶往鄱阳湖中。这便是鄱阳湖中长山岛的来历。

  都说靠山伐木,临江捕鱼。长山村的村民祖祖辈辈以打鱼为生。汛期,他们黎明出船,黄昏归来,渔船总是沉甸甸的。禁渔期,他们收网上岸。正是渔民自觉适应这种调整,才使得鄱阳湖生生不息,青春不老。

  为了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提升渔业效益,在政府的引导下,长山群岛也推广了网箱养鱼技术,同时鼓励年轻人外出务工。为了弥补禁渔等造成的损失,国家给予了一定数额的补贴,对于特别困难的村民有关部门进行了结对扶贫。说来也巧,那天为我们提供农家宴的那户人家便是扶贫对象。他们家建有三层楼房,平时还兼搞农家乐,主人的厨艺不错,收入肯定不低,怎么还要扶贫呢?原来,他家好几个孩子在读大学、考研究生。这是多好的一个兆头啊!家住湖心岛、世代打鱼的人家竟然连出几个大学生,这无疑预示着渔村的未来和希望。其实,像他们家一样,建有楼房,购有渔船,日子过得还殷实的人家在长山村比比皆是。

  离开湿地的时候,我的眼前仿佛出现这样一幅美景:夕阳下,无数条渔船满载而归,无数只天鹅在头顶飞翔。我向鄱阳湖是宽阔的,置身其中,一望无垠,目光辽远。鄱阳湖是深邃的,徜徉其间,心平气和,淡定自如。鄱阳湖是圣洁的,遐思之余,心际无暇,心潮澎湃。鄱阳湖是无私的,品味其韵,萌生激情,大爱无疆。期待每个去过渔村、来过湿地的游人留下祝福,带走印痕,让湖水常清,湿地长绿……








乡村摇篮曲


汪云飞


  月儿明,风儿静,树儿遮窗棂,

  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

  琴声儿紧鸟儿动听,摇篮轻摆动,

  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呀睡在梦中……

  类似这样的词儿的摇篮曲几乎谁都听过,每个做母亲的也都唱过。在母亲那独特的哼吟声中,哭闹的孩子悄悄地入睡了。世间没有一个孩子是母亲抱着长大的,也没有一个孩子没有睡过摇篮,尤其是家住农村的孩子。由于父母都要下地干活,婴、幼儿睡在摇篮里的时间更长,有的学会了走路,要睡觉了,母亲还将他放在摇篮里,一边轻轻地摇晃,一边哼着孩子喜欢的曲调。尽管唱词不尽相同,孩子也不一定听得懂,但是,那熟悉的面容和微笑,那熟悉的声音和气韵以及摇篮在母亲手里摇动的频率、晃荡的力度孩子是感觉得到的。这是无数次反复的结果,也是母爱的伟大和光辉。摇篮,就像是母亲心灵的港湾,每一个孩子都要从这儿起航。

  小时候我也睡过摇篮,也像所有的母亲一样摇晃过摇篮。记忆中的摇篮,大多由乡间手艺人,确切地说是由篾匠师傅用竹篾编织出来的,形状类似变形的箩筐,长一米见方。由篾筐和支架两部分组成。中间设有隔板,隔板上夏天垫凉席,冬天铺棉絮。还可以支架蚊帐防蚊虫叮咬。孩子哭闹欲睡或是大人有活干要忙乎的时候,便将孩子安顿在摇篮里,一边哼曲子,一边摇晃,动作由快到慢,哼声由大到小。不一会儿,摇篮里便传出了孩子的鼾声。这时,妈妈便在孩子的额头上轻轻地一吻,而后会心的一笑。

  几十年前,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摇篮。有的家庭一家三代,共用一个摇篮。这样,一个摇篮往往要用上几十年。爷爷、父亲、儿子睡了,儿子、孙子接着睡,家中若是有几个孩子同时降生,还得轮流着睡。有家底不殷实,无钱买摇篮的得向人借。就这样,看着孩子在摇篮里长大、长高,大人们或是长辈都非常高兴。支撑摇篮的木架在地上摇晃的时候,常常发出有节奏的声响,那声音几十年仿佛还回旋在耳畔。


  近年来,传统的竹编摇篮似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金属或是木头制作的童车。它虽然也具备摇篮的功能,看上去精致美观,可是一则价格不菲,二则容易生锈或是损坏。大凡用过的都说它使用寿命远不及竹篾摇篮。于是,上了年岁的人觉得还是先前的摇篮实用。金属和木质的摇篮只能朝前后匀速运动,而且不能发出声响,而哭闹的孩子往往需要一定分贝的响声的相互影响才能促使他渐渐地入睡。而传统的摇篮可根据孩子进入睡眠状态的进程控制摇晃的动作、频率及速度。可是,当人们念及摇篮的这些好处时,才发现传统的竹制摇篮几乎买不到了。

  一天,我在东乡县城一条小巷里,意外地看到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篾匠正在一间小屋里聚精会神地编制摇篮。出于好奇,我停住脚步,贸然进屋察看。经打听,才知道,这位个头不高,人很精瘦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已经八十来了。老篾匠姓王,大名唤作九俚,愉怡邹坊村人,十三岁跟房下妹夫乐雪良学徒。乐师傅一生没有离开过篾刀,到99岁才去世。王九俚跟他学徒四年,深得师傅的教诲。四年期满后还跟了几年,之后,他便另起炉灶,一个人挑起担子,走村串巷,帮人压竹席,制竹椅,编箩筐和摇篮。几十年,王九俚凭着精湛的手艺在其家乡谋生,方圆几十里都有名声。期间还曾进过县篾器社。他的三个儿子都跟他学过手艺,如今没有一个在干这一行。老二手艺学得最精,却第一个先改行,办了一家公司,年收入上百万,在东乡、南昌都买了房子。老二不止一次对他说,老爸你年纪大了,就不要再干篾匠这门活了。王九俚说,每次儿子都大把大把地给他零用钱,可他就是闲不住。


  王九俚一边干活一边和我唠叨。别看他八十来岁,腰不驼、眼不花,无论是编压竹篾,还是抛光竹片,都得心应手、一丝不苟。他说,这几年,找他编摇篮的多起来了。去年一口气就编了七、八个。用了的人都说好,后来一个传一个,今年找我编摇篮的越来越多。我手里这个是外婆准备送给外孙的,早就付了定金。这位外婆是个急性子,摇篮没编好,便来看过好几次了。

  老篾匠说,编摇篮是我的绝活。我编的摇篮不仅样式好,做工细,使用寿命长,而且旺子旺孙。后一句话我一时没听出什么意思。老人解释说,就像郎中大夫若是医术精,手气旺,看过的孩子就很快会康复。同样睡过我编制的摇篮的孩子一个个都健健康康,不仅能竹笋成林,还能传宗接代。老人蛮健谈,说话随和动听。

  我问他为什么传统的竹编摇篮还这么受欢迎?他说:一是价格便宜;二是经久耐用;三是功能多样。比如保暖,竹编摇篮就远比市面上出售的童车要好。它冬暖夏凉,可适时调剂衣被。况且它的使用寿命特别长,一个竹编摇篮至少可以用30年。我将信将疑,他告诉我说,他用来做摇篮的都是上等的竹子,且关键部位用的是本地小青竹的上层表皮。这些用小青竹表皮抽取的上等篾片经过高温炆煮质地更佳。说着,他打开那个正冒着热气的锅盖,原来里面正用滚烫的开水在煮青条细篾。那股味道闻起来香喷喷的。老人说,做手艺的人都图个名声和口碑。编摇篮多用蒸煮过的上等青篾不仅扎实,而且防腐防虫,无形中延长了使用寿命。

  既然这么受欢迎,且编织一个摇篮要三、四个工时,为什么只要三百多块钱呢?老人说,现在编摇篮成本是高,竹子是买来的,配用的摇手木架我还得请木匠师傅定做。可是,趁机涨价我心中有愧。我80来岁,凭这门手艺每月还有两千多元的收入,够吃够用了。我担心的是,包括篾匠在内,传统的手艺都将在我们这一辈手里失传。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神情凝重。

  说话间,老人新年新编织的第一个摇篮便有了雏形。看着它,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这一情形:夏天,皎洁的月色下,一家人在门前的草坪上乘凉,孩子的妈妈一手摇着摇篮,一边哼着那首熟悉的摇篮曲。星星和月亮的影子在孩子明净的眸子里一晃一晃的……

 往期精选 


沂水县安全小说大赛150篇作品展

小作家作品展 | 一朵调皮捣蛋的云

作家访谈 | 顾文显    作家访谈 | 曹化君

作家访谈 | 凌鼎年    作家访谈 | 鲁   冰

作家访谈 | 黄丽娟    作家访谈 | 流   冰

作家访谈 | 张庆和    作家访谈 | 唐波清

作家访谈 | 杨   明    作家访谈 | 林美兰

作家访谈 | 张爱国    作家访谈 | 金明春

作家访谈 | 秋子红    作家访谈 | 丁迎新

作家访谈 | 余书林   作家访谈 | 顾晓蕊

作家访谈 | 何仙草

女性访谈 | 在全国飞来飞去的女孩

男性访谈 | 靠厨艺打拼天下的暖男



  文学小镇(公众号:zhaopingshuzhai)专注于访谈、文学和情感三大品牌栏目。由作家、编剧薛兆平主持,其主要作品有小小说集《父亲的煤炉》、中短篇小说集《心灵的救赎》、畅销书《好婆媳相处的66个妙招》《保鲜爱情保鲜自己》以及电影《嫁给安平》《深度猜疑》《心路》等。征稿启事

文学小镇高庄镇 

378798635@qq.com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