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对夫妻硬是送了我们2个咸菜大饼,一如20多年前的那个味道...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0-11-06 19:28:55



上周的【城市记忆】,原本以为是一篇“很小众”的文,默默地就炸开来了。一时间,后台炸出了好多陶山人民,很多吃着上街头拉面长大的人民,大家齐刷刷在下面“忆青春”的感觉,特别泪目,特别美好。


也有来“找茬”的,一本正经地表示:在陶山没有“下坡道”的说法,陶山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阶头岩”(街头岩)。特别喜欢你们的正气,真的好像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有个最最好吃,提起它,好像整个人都会发光。这时候,我们根本容不下任何人的质疑,包括时光的质疑。



本周,我们继续把目光拉回到大塘下。3月份里,最被你们期待的一期合集,还记得某可疑团伙,当时到处打探塘下的美食机密吗?想想真的佩服我们自己,一连吃了十几家店... 每吃一家都感觉不能再吃,但付完款出门,转头又继续踏上了寻找美食之路。


满满的12个小时里,我们的“最印象”就是这家“咸菜大饼”,20多年过去了,早已成了老三中的一道风景线。看似平常的烧饼,却在咬下第一口瞬间被征服,好脆!咸菜馅的甜度控制得刚刚好,价格简直白菜,突然明白,能开20多年是有道理的。于是,有了二顾【老三中大饼】


?这可能是塘下“标本级的老饕指南”

一不小心,我们就吃了300年~




 用一口“流利”的本地话 

 打探到的故事 


C姐发话:这次我不参与你们,全程自己采访沟通哈。emmmm,都知道平时我是话最少的一个,至于沟通方面...我还是个三岁孩子啊…


全程都是用非常不流利的瑞安话,本地话掺杂普通话的那种,你懂发?好了好了,先听故事。如果你没有在这一代生活过,估计就会把它当成很普通的摊子对待了。确实其貌不扬,位置也不扎眼,二十多年来,一直都是夫妻二人在打理。


夫妻俩并非塘下人,当年他们从文成赤手来到塘下打拼,迫于生计,最后选择在街头支个摊子开始卖咸菜饼,从此便扎根在了塘下,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最开始的时候,这附近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大楼,甚至连车都非常少见。那时的咸菜饼才卖五毛钱一个,一天里最多也只能卖出二三十来块。这些年来,也靠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兢兢业业,他们手里的大饼慢慢地被越来越多吃货的认可,也结识了许多常客,从客人到朋友。





 一天只卖几个小时 

 从下午3点到晚上6点 


咸菜大饼的一天,从醒面开始。每天一大早,夫妻俩就开始准备面团、炒咸菜,下午再一起穿着“情侣装”出摊。忙的时候手根本停不下来,时常会站在腰疼腿疼,没空坐下休息一会。


我问叔叔:这么辛苦,有没有想过不干了。叔叔说其实早就已经做腻了,也想过老了,要过点轻松的日子,但是没办法生活要继续。这时阿姨突然开口,讲了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别人都说我做饼,做的脸蛋都变白嘞”。


(确实还挺白)


夫妻摊最打动我们的,是两个人的配合。如果一人慢了就出不了好大饼,这是几十年生活的心有灵犀。


他们家的大饼是不加葱的面皮是厚的,用的是菜籽油,闻着特别香。里面是均匀的咸菜,咸淡味道恰倒好处,阿姨讲起自己的饼,毫不谦虚的说,“别人都说我家的饼特别香,我这个油跟别人用的不一样。每天的油都要用掉100块钱嘞,饼几乎天天都会卖光。”



叔叔阿姨特别有耐心,经常是手里的动作不停,还要跟我们聊天,路边车杂声十分吵闹,但好像从来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心情。


听旁人说,偶尔还会看到光临,还多次将他们驱赶,有时甚至会把车子、东西收走,讲起这件事,阿姨叔叔脸上满满的是无奈,但无奈的表情只停留了几秒,下一秒,他们又投入了新一轮的“战斗”。





 在这里,没有身份地位的区别 

 如果路过,便不会轻易离开 


短短的采访时间里,我们看到了无数人,开着豪车,或者货车、三轮车,从公司职员到个体户,70多岁的奶奶,刚刚放学的小学生。


见到了一位很热情的阿婆,每天路过都会带个饼回家给自己的孙子,还极力推荐我们吃(其实我们早已偷偷买了好几个,都在肚子里了)


熟悉这个饼摊的食客,也都纷纷替叔叔阿姨打广告,一个劲的夸。似乎面对这个老摊位,心里总有一个地方为它保留,如果路过,便不会轻易离开,定会停下来买个烧饼。不急不催,就看着叔叔阿姨,一个一个地做。




最开心的是学生放学那段,看着这些孩子们,他们时常会想起自己的子孙。


有个刚放学的小男孩,走来摊子前问,“婆婆两块钱的现在有吗?”“两块钱的饼还要再等等,现在只有三块的”。男孩咽着口水犹豫离开,却又忍不住回头走回摊子前,掏出三块硬币,接过冒着热气的咸菜饼,迫不及待打开,咬上一大口。刚出炉的饼还有些烫口,男孩呼呼的朝饼吹着气,再咬下一大口。



这样的场面,每天都会上演。尤其是过年那段,许多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瑞安人回来过年,都会带着自己的伙伴或孩子,特地来他们摊子上。人在外最想念的就是这口味道,他们之间,会像老朋友一样问候对方,也许能被念念不忘的,也不仅仅是这咸菜饼。




 你是不是也曾手捧过 

 热乎乎的咸菜大饼 


我很喜欢吃“饼”,妈妈也经常在家里鼓捣做饼。而我呢,则担当她的美食评判家,总是“嫌弃这嫌弃那”,“妈,你今天这个咸菜炒的太咸啦”、“妈,你这个怎么煎焦了”,虽然她每次被我的吐槽气到爆炸,批斗我没良心,但过几天,依然会在厨房看见她鼓捣的身影。她总说我越长大嘴越“刁”,明明小时候一包“熊猫牌榨菜”,就可以把我打发掉,现在...


我还偏爱咸菜,喜欢那种炒得嘭香嘭香的。爸爸说他的读书时代,奶奶会炒一大碗咸菜,装在一个小袋子里,打包着让他带去学校。在没有老干妈的年代,他们是靠咸菜下饭的。这些物美价廉的小吃美食,它们几十年如一日,成了记忆中的温暖所在。


而对于如今的物价来说

加肉馅的咸菜饼卖三块钱,便宜无比

他们没想过涨价,也没想过要更新口味

只想本本分分地做好每一个饼


如果没有下雨,或检查,每天的每天

叔叔负责擀面、做饼、下油锅
掰下一块面团放手心里压出一个凹度
把准备好的咸菜包在里头,捏成团
用擀面棍捋平,小心翼翼放入油锅
悄悄告诉阿姨哪个是有肉的哪个没肉的


阿姨负责煎饼、出锅、装袋收钱
娴熟的把饼来回翻动
不时地要注意饼的状态是不是可以出锅了
菜籽油的香味弥漫四周
差不多的时候把咸菜饼来回转两圈
夹出来列在架子上等待表面的油留下来
这样简单的动作一直重复着
一个两个三个...


虽没有表明身份,但也许看出我们的媒体属性,抑或感受到我们的关心,临走前阿姨送了我们两个咸菜饼。这哪好意思,我们把钱给她,她还不肯,硬塞回来。于是我们见机把钱放进盒子,撒腿就跑。


这座高低不平的城市里,曾经的这些小摊,喂饱了多少批学子。而当城市进展越来越快,老房逐渐被拆除,街道被拓宽,传统美味逐渐在消失,所有关于这个城市的记忆,逐渐变成了钢筋水泥混合成的高楼丛林。


我们能做的,似乎只有用更快的脚步,追逐上她未曾改变的样子。在有限的时间内,用肉眼、用镜头,记录下她美好的旧时光。每一个【城市记忆】,都是一次时空隧道,带你重逢。如果当年错过,不如从今开始相见。和你,和我。



版权归大搜罗©️所有

本期创作成员:

X /阿群 /Zo /na风

责任编辑:某C


?掏出秘籍!猜猜今天我要安利什么菜!

小龙虾+强大炒菜,霸气承包你的夜!


?敲肥敲入味!还有¥288元的霸王餐

秦记香辣蟹开启假期疯狂

送送送模式!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