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地区饮食习俗、种类,你都了解吗?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2-27 02:49:20


点击「青岛灿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关注


饮食

变迁

新中国成立之前,境内居民饮食以高粱、玉米等粗粮为主,少数富裕之家食用较多的是细粮或粗细兼食,常年食用细粮者极少。不少农民将自产的细粮到集市上换回粗粮食用。居民喜吃用小米、玉米、大豆、高粱、地瓜干等粗粮磨面制做的饼子、窝窝、煎饼。早晚加喝小米稀饭或玉米面粥,少数者喝绿豆小米饭。居民吃的细粮,一般以小麦磨制的面粉做成馒头、咸卷、烧饼、烙饼、包子、水饺、面条等食品。居民有吃单饼的习惯。城乡居民视水饺为上等食品,且在节令、祭祀或待客时食用。居民口味多以咸、酸、辣、甜为主,大部分偏重于咸。一般人家习惯一日三餐,早、午餐称“吃饭”,晚餐俗称“喝汤”。佐餐常食萝卜咸菜、辣椒等,夏季辅以茄子、瓜类、野菜,冬季多吃粉皮、粉条、白菜、豆腐。普通人家冬春以食杂粮为主,夏秋农忙时节及春节期间多食细粮,贫苦人家则终年食粗粮,常以地瓜、胡萝卜、南瓜、糠菜、麸皮等代粮充饥,终年难吃一顿细面饭。仅有极少数富裕之家常年食细粮。逢年过节、婚娶丧祭、待客迎亲方做面食或肉食。新中国成立之后,居民生活不断提高,特别是1979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杂粮比例日趋减少。居民饮食结构有很大改善。家常主食为白面、大米制做的馒头、面条、干饭,居民食烧饼、油条、蒸包、水饺、馄饨、油饼、面包等花样食品较为丰盛。家庭收入较高者,肉、蛋、奶及各种水产品已成为家常食品。普通家庭常食的蔬菜有白菜、菠菜、芹菜、萝卜、韭菜、黄瓜、辣椒、土豆、西红柿、藕及鲜菇等。至于饼子、煎饼、窝窝头、杂面条、咸菜、小豆腐、绿豆小米稀饭等已成为调剂口味的传统小吃。

待客习俗

境内居民走亲访友,多数是上午去下午归,主家待客以午餐为主,少数也有晚饭后才归的。遇有重大节庆或接待贵客有摆宴席的习俗。农村居民家宴设在堂屋(也称北屋)明间里,摆一八仙桌,长辈亲友坐正面,上下首分开,次之在左右两边就坐,陪客和主人则坐在下首,面向主客。旧时农家招待客人为4盘、8盘菜肴,招待贵客(新女婿)则先上茶,接着吃饺子,然后上4个或8个果碟,随着上10个或12个(盘)菜,再后上两个大件。近年通行4菜1汤、8菜1汤、10菜2汤等。

上菜的顺序、摆放的位置也有一定规矩。一般是先凉菜后热菜,通常各半;大一些的宴席,都有整鸡、整鱼。鱼,必须全头全尾,端来时以肚对主客,上鸡、鱼之前必斟满酒。食鸡、鱼时,全桌人必干杯,过后再分别向主客敬酒。等主客催促用餐时,先上馒头,再上8个碗或10个12个碗。上席时通常以洋粉(用细粉条或粉丝饪上荤汤)为先,以糖饭结束,中间有方肉、条肉、藕合、肉丸子(或四喜丸子)、醋白菜、烧排骨、红烧鸡块等8—16种不限。其中“丸子”这一道菜,只能在中间时上桌,绝不能最后上。据说最后上丸子,对客人不尊重。吃菜也有一定讲究,主客不动筷子,其他人不能先吃;鸡头必须是主客家桌上的长辈人吃,其他人不能吃。据说,这种风俗兴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当乞丐时即爱吃鸡头,当了皇帝后,与他同桌用餐,谁要吃鸡头就有杀身之祸。吃鱼时,如果客人先翻鱼身,则是对主人不尊重。鱼,一般由主人翻,并且翻时不语或日“正过来”。敬酒也有许多礼节。主人或陪客者提议举杯,然后全桌人起立连敬主客3杯;3杯过后,再轮流给主客敬酒。敬酒者必须先喝,或是与主客碰杯同饮,然后客人回敬主人。凡有新客,必用上等酒具。新中国成立之后,酒具一般为粗瓷小酒盅、锡酒壶,后多用有机玻璃等。

境内有饮茶的习惯。但新中国成立之前,一般农民只在节庆或待客之时,平时仅饮用白开水或以小杂粮熬制的米汤,故有称喝水为“喝汤”者。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中共十一届后,居民不仅以茶待客,而且有的家庭饮茶已成嗜好。居民喜饮花茶,而且档次也不断提高。在少部分高收入居民中,各种冷饮及低度酒已开始成为家常饮料。嗜好饮酒者也越来越多,并逐渐由低档酒向高档酒发展。

部分传统饮食种类

窝头  将干面加水和成面团,挖一块面放于左手掌中,用右手拍平,然后将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入面团中,两手配合,左手上下颤动使面团转动,右手二指不断下压,将面团捏成中空状,口朝下扣到笼蓖上上,大火蒸熟即可。早期的窝头以高粱面为主,后来高粱少了,便以玉米面为主。为了使窝头好吃,磨面是大都或多或少地掺些黄豆。实在没有黄豆便蒸纯玉米面的窝头,只不过和面时加水不可以过多,也不宜反复用力搋,以免蒸出来的窝头太死筋。纯高粱面的窝头太难吃,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做,实在没有办法了就掺一些糠和菜,以使其不至于太硬。粮食收成不好的年份,农民们大都连净面的窝头也不舍得吃,常常掺一些榆叶、榆钱、槐花、野菜、地瓜叶,甚至棉籽,加点盐,做成有咸味的菜窝头。不管吃起来感觉如何,只为了填饱肚子。

馒头  俗称馍馍,大都以纯白面做成,亦有掺些杂面做成杂面馒头者。和面时加入面角子(或称“发面头”),醒一会儿后上蒸笼蒸熟即可。纯白面的馒头只在过年过节或者待客时才做,平时偶尔吃掺白面的杂面馒头已经算是奢侈了。

卷子  多用发面做成,可用纯白面,也可掺高粱或玉米等杂面。将发好的面团在案板上搓成长条状,用刀一截截剁开,上蒸笼蒸熟即可。旧时常说某人家吃的是“一块面的卷子”,指的就是这种纯白面的卷子。掺粗粮面蒸成的叫“杂面卷子”。将白面团擀成饼状,抹上油,撒上细盐和花椒面,再卷起来剁开蒸成的卷子叫“油盐卷”或者“花卷”。一层白面加一层高粱面蒸成的卷子叫“金银卷”。旧时的农民能吃上一顿掺了“假”的卷子,也就算是改善生活了。还有一种被称作“卷卷”的饭食也很常见,就是用韭菜或其他菜加调味品后做成馅儿,将面团擀成饼,再把馅儿摊在饼上,卷起来,两头压紧,上笼蒸熟即可。

 饼多用纯白面做成,白面不足时也掺些杂面。饼大体可分为单饼、油饼、蒸饼三类。单饼和油饼都是放在鏊子上烙熟的,蒸饼是放在篦子上蒸熟的。单饼和油饼均用死面,只有油饼可以用发面。吃饼用面粉较多,因而民间有“面条省,馍馍费,吃了油饼卖了地”的说法。

面条  面条也是主食,旧时多安排为晚饭,因为晚饭后不用再干活,吃面条可以省一些。面条有白面和杂面两种。将面团擀成大面片,折起来切成细细的面条,下到开水锅里煮熟即可。吃时多沏一些葱花油盐汤浇在碗里,以调和口味。白面条可擀得薄一些,杂面的则需要厚一些。杂面调以绿豆面条最受欢迎。旧时吃的面条多是自己家里制作,买干面条者少之又少,挂面只有产妇才能吃得上,一般人无福消受。

水饺  也叫“小包”,多用纯白面做成,亦有掺些杂面者。馅料有肉馅和素馅两种。肉馅用猪肉、羊肉、牛肉掺碎菜调成,素馅则用韭菜、萝卜、白菜、芹菜等调成,有时加入一些炒熟的鸡蛋。水饺多在过年过节或有重要客人时才吃。冬至那天几乎家家吃饺子,谓之“安耳朵”。家中有人出远门时也常以饺子送行,谓之“起脚饺子落地面”。

包子  也叫“大包子”,以发面做成,馅也分荤素两种,多掺粉条,质量比饺子馅差一些。旧时农家在过年时才蒸几锅包子,平时是很难享受到的。

枣卷  将馍馍面做成剂子,擀成长条,把干枣卷在里面,上锅蒸熟即可。也有的是以面饼为底,然后将用条面卷住的干枣摞在上面,层层内收,最后形成一个尖山形状,名曰“花糕”或者“花山”,上笼蒸熟,吃的时候需要用手掰开或用刀切开。因花糕个体较大,蒸时比较费火,故平时无人做,只在春节做几个,专供串亲戚用。

发糕  将玉米面或米面掺些白面,放进发面头,加水搅成软面,待发开后摊在篦子上,蒸熟后用刀切成方形或者菱形即可。这种面食平时少做,也是只在春节期间食用。

豆沙包  馅是用红枣和红小豆、绿豆煮成泥状的豆沙馅,适当加些糖。包子皮可用黏面(黍米面),也可用白面发或者米面,皮内加馅,包成圆形,蒸熟即可。这是一种过年过节的特殊食品。

黏糕  以黍米面为原料,和成面团,蒸熟后进行二次加工,揉成粗如茶杯的条状,盘在面盆中醒几天,使之饧化。食用时做成扁饼,用油炸透或用炒锅煎透即可。因为黍子产量低,种者少,黏面难得,故家庭中做此食品者不多。

黏窝窝  将黏糕面加去核切碎的干枣,反复搋揉,待面与枣充分结合后捏成窝窝状,上锅蒸熟即可。这种食品一般人家很少有做。热的黏窝窝极其容易与别的粉状物粘在一起,故有“黏窝窝掉到灰堆里——吹不的打不得”的歇后语,老百姓还常用“黏窝窝”形容好纠缠不清的人。

面不几  旧时白面少,平时不舍得蒸馍馍。小孩子嘴馋了,大人便弄一小块儿白面搓成粗条状,绕在木棍或秸秆上,埋在灶膛内的灰火中烧熟。这种特殊的面食外焦里嫩,小孩子很爱吃。

炸丸子  一直到上个世纪末,这都是一种比较高档的主食。做法是将面粉加盐和食用碱后搅成稠糊状,以手攥成圆球状,用小勺子挖入油锅中,炸成金黄色即可。这就是面丸子。如果加入粉条、萝卜条和葱姜蒜末炸成菜丸子,口感更佳。炸丸子多用白面,如果炸的是绿豆面丸子,还可以做成丸子汤。这种饭食集市上常有,家庭中不多见。

面托  将嫩南瓜。嫩笋瓜等擦成丝,加入盐、面、水调成面糊状,拍成小饼,用炒锅煎熟即可。

棉籽丸子  棉籽多用来榨油,但是困难时期也被老百姓用来填肚子。将带皮的棉籽在臼窝中捣碎,掺入榆皮面和少量盐后活成软面团,做成扁球形入锅煮熟即可。这种饭食不乏香味,也耐饿,但口感粗糙,难以下咽。

地瓜  地瓜产量高,可生吃,也可熟吃,既可以充饥,又甜美可口,故旧时几乎家家种地瓜,户户有地瓜窖,贮存得好的可以一直吃到来年春天。新中国成立前后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地瓜是主簿营人不可须臾或离的主食。三年困难时期更是老百姓的保命粮。当时文艺节目有这样的唱词:“说地瓜,道地瓜,山东地瓜人人夸。小伙子吃了长干劲儿,老头子吃了不硌牙。”鲜地瓜可蒸可煮,唯独炒菜口感不佳。地瓜切片晒成地瓜干,吃法更多。经水泡后可蒸熟或直接食用,也可磨成面掺上其他面和榆皮面做成各种面食。困难时期,在“粗粮细做”的口号下,黑黑的地瓜干面被做成了各种花样,但结果仍只是果腹渡荒,口感实在是不敢恭维。在口粮定量供应的年代,地瓜和地瓜干也被搭配作口粮供应,一般是四五斤鲜地瓜顶一斤成品粮,一斤地瓜干顶七两成品粮。至于地瓜成为做粉条、粉皮的主要原料,地瓜干成为酿酒的主原料,则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了。

饸饹  也称作“河漏”,是一种粗粮细做的主食。做法是将杂面活成面团,放入一种圆筒形、底部有孔的特制工具里,上面用一种活塞状的东西直接压入开水锅里,煮熟后似粗粗的圆形面条,捞到碗里加入调料即可食用。

提溜  也称作“角子”,实际上是一种杂面包子。将蒸窝头用的面团拍成面饼托在手里,另一只手把预先调好的菜放在面饼上,两手捧住轻轻掐挤,让面皮抻展将菜包住,做成圆形或棱形,如果蒸熟即可使用。做提溜的菜多为白菜老叶、萝卜、嫩南瓜丝、荠菜、树叶和野菜等,是一种粗面与杂面综合利用的吃法,就是常见,今几乎绝迹。

菜团子  当面少菜多,不便于做成菜窝窝或提溜时,便将面与菜混合,(有时加点儿盐以调和口味),直接做成球形的团子放在篦子上蒸熟充饥。

锅饼  以粗粮面做成。做时需用烧柴禾或煤炭的尖底生铁锅,先将锅里的水烧开,然后将蒸窝头的面团轻轻地用两手拍成椭圆形的饼子,以此贴在铁锅上部内壁上。生饼子遇热粘住,十分牢靠。如果锅不热,饼子便会向下滑入水里。村中有“凉锅贴饼子——黏溜”的歇后语。贴饼子的锅里可以放水,也可以加入一些小米熬米汤。锅饼蒸熟后,靠锅的一面有些糊吃起来香。家境殷实的人家常常用白面与杂粮相掺贴锅饼,锅里再炖上小鸡。这种做法有个特殊的名称叫做“老鳖靠河涯”,过去一般人难以享受到。

蒸菜  当菜多面少,蒸菜窝窝、菜团子都难以成型时,便把菜洗净切碎,撒上一些干面拌匀,摊在篦子上蒸熟,然后用蒜泥或者辣椒酱拌着吃。蒸菜所用的食材五花八门,常见的有扫帚菜、面条菜、猪毛菜、麦闸子、灰灰菜、洋槐花、萝卜条、地瓜叶、胡萝卜缨、芹菜叶等。困难时期有的人家连洋槐叶、嫩柳叶、白杨狗都吃,但是需先用水浸泡,以除去毒性和苦涩味。

炒菜  旧时一般是不动锅炒菜的,只是在过年过节待客时才偶尔为之,常见的也只有炒肉、炒鸡蛋、炒豆芽、炒白菜、炒萝卜条、炒鸡块等,而且炒肉、炒鸡块时要加上许多配菜,图的是好看又节省。

酥菜  即过油菜。常见的有酥肉、炸鱼、酥藕条、炸豆腐等。这些菜绝对是过年或者摆席时才做的,而且需二次加工。还有炸藕盒和炸茄盒,是将藕或者茄子切成两两相连的的薄片,当中夹上肉馅,裹以面糊,下油锅炸制而成。

烩菜  即将多种菜混在一起,先炒后炖,吃时每人半碗,分工包干,多可剩,少可补。烩菜优势也会有几片肉或者几个丸子,至于数量多少,那就是听天由命了。这种菜一般人家也是不常吃的,多出现在过年过节的餐桌上。

馏菜  即将切碎的菜加葱、姜、油、盐拌匀,放在一个大碗里,上笼蒸熟,然后一家人围着吃,或各自扒在窝头里面找地方去吃。吃这种菜需人人自觉谦让,谁也不好意思多吃多占。好过的人家吃这种菜时往往会打上一两个鸡蛋或者加入一些腊肉丁,贫穷人家则只好放些辣椒以加重口味。

凉拌菜  这种菜有凉拌黄瓜、凉拌白菜心、凉拌藕片、凉拌菠菜粉条、凉拌豆腐丝、小葱拌豆腐、凉拌鲜地瓜叶、凉拌茼蒿、凉拌莴苣丝等多种。凉拌菜做法简单,只需加入蒜泥或者芥末、盐、醋,拌匀后淋上一些香油即可。

面辣子  做法是碗中放葱姜末、切碎的干辣椒、虾皮、盐、食用油和适量面粉,加水搅拌成稀糊状,入锅蒸熟。中间需要搅动一次,以防沉淀。这种菜右脚“辣面糊”,特点是简单易做,吃起来别有风味,和窝头一块吃口味尤佳。

腌菜  即盐渍菜,旧时几乎家家都做,球后将白萝卜、胡萝卜、荠菜疙瘩腌起来,供冬春食用。这种腌菜俗称咸菜,腌透后可切丝生吃,亦可加鸡蛋或腊肉丁后炒或馏,农民冬天经常食用。老咸菜最好用老油调拌,既好吃又不易变质。加些辣椒,味道更好。除此之外,有的农户还腌荠菜缨、腌糖蒜、腌嫩黄瓜条、腌韭菜、腌蒜苔、腌青辣椒、腌洋姜和螺丝等。

芝麻盐  将炒熟的芝麻加细盐,放在面板上用擀面杖压碎,即可食用。如家中有现成的芝麻,这是一种简便易做的佐餐品。

腌蛋  鸡蛋、鸭蛋、鹅蛋皆可腌,方法是将完好的新鲜蛋洗净晾干,放入容器内,再将加盐的花椒水倒进去(煮后晾凉使用),腌至蛋黄冒油时煮熟食用。有一则谜语说:“一个小罐儿,里面腌着两样咸菜儿。”谜底就是腌蛋。

豆糁  也叫“酱豆子”。将黄豆煮熟霉变晒干,然后与菜瓜、冬瓜、西瓜、白萝卜、花生米等配菜混在一起,加佐料与碎盐后拌匀,装入小口坛中,密封一月左右即可开坛食用。可直接吃,亦可加葱、姜、辣椒烹炸后食用,在饭桌上很受欢迎。

黄酱  熟的黄豆面霉变,加水、盐、佐料后放在阳光下晒一段时间,一盆自制的黄酱便做好了。旧时几乎家家都晒酱,这种酱即可直接当菜吃,也可作酱油使用。

蒜泥  将去皮的蒜瓣加盐捣成泥状,是老百姓喜欢吃的佐食佳品。蒜泥加点儿醋叫“蒜汁”,可用馍馍蘸着吃;蒜泥和煮熟的鸡蛋捣在一起叫“鸡蛋蒜”,可卷饼吃;蒜泥和青辣椒捣在一起叫“辣子蒜”,可抹着吃;蒜泥中加上麻汁叫“麻汁蒜”,其味儿又香又辣。蒜有消毒、杀菌、防病的功效,据说是用蒜泥拌面条吃,吃了可治肠炎。

糊涂  一种在开水了加入粗粮面粉做成的糊状物,也可称之为“粥”。用玉米面或者小米面做成的叫“黄糊涂”,俗称“白粥”;用高粱面或者地瓜干面做的叫“黑糊涂”;掺上胡萝卜段的叫“胡萝卜糊涂”;掺上南瓜的叫“南瓜糊涂”;掺上菜叶、粉条再加点盐的叫“浆糊涂”,因为经过发酵有点特殊的酸味。这些糊涂,多喝些都可以充饥。

米汤  以水和小米煮成。农民为了省柴禾,多在馏干粮的锅里放点儿小米,干粮热透了一起出锅,没有熬的过程,小米不过刚刚“开花”而已,因而汤比较稀,味道也不佳。要喝稠米饭,需多加米,小火慢熬,至黏稠为之。这种稀饭就着咸菜可顶主食,但因为一般家庭中小米不多,很少有人舍得放。小米汤中加点儿绿豆,便成了“绿豆米汤”。另外也有以玉米糁代替小米的,但因为玉米难熬,又不宜喝稀,故玉米糁子汤多单做,比较稠些。

疙瘩汤  面粉中洒水拌成疙瘩状,下到开水锅中煮熟便是。疙瘩汤有很多种:将很少白面放入盆中,边洒边搅拌,至面粉皆成疙瘩状为止,这种疙瘩叫做“硬疙瘩”;将面粉加水搅拌成稀糊状,慢慢滴入开水锅中成型,这种疙瘩叫“软疙瘩”;将面和成小块面团,用手慢慢揪下放入开水锅中,这种疙瘩叫“拽疙瘩”;将较稠的面糊用筷子顺碗边一条条地拨入开水锅中,成型后状如小鱼,这种疙瘩叫做“面鱼”;用杂面拌成的疙瘩叫做“黑疙瘩”。其中的拽疙瘩和面鱼常被当作主食。

面叶  也叫“面旗”、“豆旗”,将面团擀成面皮,用刀切成菱形,下锅煮熟便成。面叶汤做稠了可做主食,与面条相似。因用面不同,面叶有白面叶、黑面叶之分。

菜汤  将切好的菜放入锅中,加水烧开,再稍微用面浑浑汤即可。常用来做菜汤的菜有菠菜、白菜、萝卜、笋瓜、茄子、菜瓜、洋槐花、灰灰菜、面条菜、木耳菜、杏仁菜等。用白萝卜条、茄子条、洋槐花做汤时,一般先将洗净的菜拌上干面,放在炒锅中煎熟,再加水烧开成汤,这样的菜汤口味更好一些。

注:①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②整理自《莘县志》、《主簿营村志》、网络、实地访谈;

        ③文中难免有遗漏和错误之处,烦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直接在文章下方留言即可),不胜感激。

村情访谈


—文章无需打赏,转发点赞就是我们的动力—


有更好的意见建议

或相关内容投稿

可直接在文章下方留言

欢迎联系我们

注我们,了解更多,获取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提供业务咨询。“立足基层、传承文明”,青岛灿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专业提供乡镇、村落、社区志书编纂,企业史书、志书编写,家族家谱编纂、家族史撰写,个人传记编写,古籍校对,广告宣传,村庄宣传片,纪录片,微电影拍摄,村史馆设计,村庄规划等文化传承、传播类服务项目的文化公司,欢迎联系我们。

青岛灿成文化 立足乡村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