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随笔:炒股辛苦不辛苦?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31 21:32:25


  看到一则报道,某分析师吐槽:做A股太辛苦!

  在很早之前,就可以在网上看到“炒股太难、太累、太辛苦”的诸多报道,说的都是作为股市弱势群体——散户的心酸和无助。其实,这种所谓的辛苦,是自己的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一大早起床,看各种新闻,读各种研报,请教各种老师,四个小时的盯盘并不可少,盘后还要各种复盘,看各种股评,听各种培训,买各种宝典,内心各种煎熬,情绪各种波动……遗憾的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自己的股票账户丝毫不为所动,该亏还是亏,真是各种辛苦喂了狗。

  也有人说,炒股之所以辛苦,是因为需要掌握的知识太多了!金融、经济、证券、财务、技术面、基本面、、军事、文化、历史、哲学、数学、美学、法学、心理学等等,涉及到各个行业,还要懂得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机械、媒体、汽车、地产、煤炭、石油、水泥、建材、钢铁、化工、科技、电子、生物……等等各种行业的基本盈利逻辑和发展前景。单把这些行业名字罗列一遍,就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累觉不爱。

  对于散户而言,要凭一己之力,把上述知识粗略地了解一遍,都已经相当困难,更遑论要精通了。对于机构而言,如果要进行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再由一个又精明又有背景的领导来统管,在股市里的盈利能力自然是要远大于孤军奋战的散户。但话又说回来了,分工明确、管理到位、执行得力、领导精明、富有资源,这五个基本要素,岂是一般公司可以具备的?这个市场里,很多小型机构只不过是靠天吃饭,饥一餐饱一顿,外表光鲜,日子清贫。

  所以,分析师吐出“做A股太辛苦”这样的槽,虽然少见,但并不奇怪。

  做股票本来就是一件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复杂的事情。开个账户,登录进去,点击买入,输入代码,输入股数,等着卖出,就这么几个步骤,很简单。可是,一进一出之间,是盈利,还是亏损,这就不是一件很容易可以控制的事情了。就像是做手表,设计外壳和指针很简单,但内在的机芯和部件构造,可就不简单了。

  手表的机芯体积很小,但结构精密复杂。大的手表,机芯直径不超过30毫米;小的手表机芯直径不到20毫米。而这么小的机芯,要用几十种优质原材料精密制造的一百多种零件装配起来。手表机芯是一分一秒昼夜不停运转的机械。如果按每小时21600次的高频手表来计算,机芯里的摆轮每天就来回不停地摆动五十一万八千多次,一年就是一亿八千九百多次。

  此外,手表中各种零部件的加工,质量要求十分严格,比如,一根头发丝那样粗的摆轮轴项,它的公差只允许0.005毫米,用四十倍显微镜检查合格后,再与摆轮铆合。夹板的机构形状变化最多,尤其是夹板的结构更为复杂,具有大量的孔和凹槽,不但在平面有孔,在侧面上也有横的几何孔,孔的尺寸大小和形状种类很多;凹槽中还有许多不规则的几何槽形,其位置分布在夹板的两面,有些还要相互穿透;此外,主夹板上还有不少的桩和凸坛。

  手表里一个最小的螺丝,比芝麻还要小得多。而一根摆轮轴颈,只有头发丝那样细,以致装配时,只能依靠放大几十倍的显微镜来精心调整。对擒纵机构零件,要用投影仪放大五十倍,一只只的检验。当一只手表装配完成后,还要进行十几天的全面校验,经过模拟、实走、对秒、测振幅、电子校仪测试、外观等考核合格后才可出厂。

  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篇关于瑞士人制造手表的报道,其中讲到了瑞士人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他们分工明确,有负责基础零件制造的部门,有负责零件打磨抛光的,有机芯组装,还有最后的测试等等,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并把手上的工作做到极致。瑞士人对准时的概念苛刻到了什么程度?如果你约一个瑞士人十点见面,他不会提前或是迟到几分钟,而是踩着点在时钟正好指向十的时候出现。在瑞士人心目中,准时并不仅仅是一种与人为善的表示,更不是一时兴起的行为,而是一种深刻的有关生活安全感满足感的来源。正因如此,像劳力士、江诗丹顿、百达翡丽、爱彼、欧米茄、浪琴等世界级的手表品牌,都是出自于瑞士。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瑞士人之所以能造出全世界最好的手表,或者说,瑞士人之所以能把手表造得全世界最好,是因为他们的工匠精神,是因为他们的艰苦奋斗,是因为他们的精诚合作。同理,我们想要在股市里有所作为,仅凭一腔热血、一夫之勇、一身怨气,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随随便便都能在股市赚钱,那么,作为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的股市,谁来亏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想要在股市里成为赚钱的人,本来就应该要比别人更加能吃苦。否则,只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当然了,如果仅仅是鼓励大家去吃苦,那这篇文章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干货还是要拿出来一点,这里有两个:

  第一,将股市的涨跌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联想和对接,找到其中的乐趣,这么一来,就无所谓辛苦不辛苦了。

  我在很多年前写了许多理念随笔文章,比如《散户必须打游击战》,讲到了游击战的一些理论意义和实战应用,再把游击战套用在股市里,发现其实道理完全是想通的。再比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篇文章,将佛学的一些思想和禅机拿出来,作为炒股的心态梳理工具,个人感觉效果也不错。至少,我认为我的心态还不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于我对佛和禅的粗略理解。

  当然,也有一些股市书籍作者,给技术面的各种形态按上各种莫名其妙的名词,如:九阳聚鼎、三阳开泰、飞龙在天、乌云盖顶、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一口恶气、发飙在即……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归纳与总结,认为历史会重复,编制一系列的词汇来指导下一次的操作。尽管随着股市结构的变化,这些词汇未必还有用,但至少,作者编制词汇和读者通过词汇联想形态的这个过程,还是愉快的。

  第二,该吃的苦要吃,不该吃的冤枉苦就不吃了。

  散户的钱不多,心却很大。就那么几万或是几十万,却恨不得买下股市里的所有股票。老夫闲得蛋疼,来给大家算笔账:目前两市3328只股票,所有个股的均价是15元左右,我们每一只股票最少要买100股,那么,每只股票都买的话,最少需要4992000元,也就是500万左右。当然,这有点夸张。实际上,我见过很多散户都把自己当基金搞,账户里动不动就是十几只股票。那么,问题来了:这十几只股票都了解吗?一旦出现风吹草动,来得及操作吗?如果买的是自己根本不了解的股票,这也算吃苦吗?

  我见过的几乎所有炒股厉害的民间高手,都讲究精而少。一个原则:宁可不买,也不瞎买。没有不赚钱的股票,只有不赚钱的操作,只要我们把一个行业,甚至一只股票给研究透,找出其中的涨跌逻辑,就足够了。比方说,我有个朋友,从2003年至今,从来没有买过房地产版块以外的任何一只股票;比方说,我有一个朋友,他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在云南白药这只股票里面波段操作,来回倒腾。事实上,这两位朋友都有很不错的收益。

  贪多嚼不烂,道理谁都懂,可真正执行到位的没有几个人。我们在股市面临的诱惑太多,偏偏抵抗诱惑的定力不足,很容易像猴子掰玉米棒子一样,总是想要掰个最好的,结果力气耗去不少,也未必能掰到自己心满意足的玉米。其实,同一块田里的玉米和玉米之间又能有多大的区别呢?所以,我们很多股民之所以觉得辛苦,是因为吃了不必要的冤枉苦。

  掌握了这两点,或许,能让我们不那么觉得苦,或是少吃一些苦,但该吃的苦,还是要吃。你说,你如果连什么是K线、什么是市盈率、什么是股权变动、股票是什么行业、行业发展前景如何、政策风向怎么吹……这些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如果炒股还能赚钱,那运气该好到什么程度?而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知识本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该吃的苦还是得吃。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五个字:苦中作乐呗。这个呗字多余,纯粹是为了凑数。


  番外话:这篇文章3000多字,写得挺苦,但也是苦中作乐。

       番内话:手表知识我不专业,因此,文中关于手表的描述,基本都是转自网络。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