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特辑 屯堡人家的“四坊五匠”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1-10 04:10:40

明代“征南”的十几万将士化剑为犁,被留在山高林密,地广人稀,四境不与外省接壤的黔中屯田垦荒,尤其是“徙江南巨族号称二十万入云贵”的大批伕役工匠入黔,无疑给重山复岭,蒙昧蛮荒的黔中,带来了大批靠家传手艺吃饭的手艺人,为屯堡人家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四坊五匠”,提供了丰厚发展的土壤。需要说明的是:“四坊五匠”只是概数,与屯堡人家生活习习相关的手工业,远不止这个数。这些为满足市场需要而别具巧思的手艺人,在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几百年里,不仅有力推动了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也地带出了一大批从事各种行当的能工巧匠。


榨坊



是先将油菜籽、茶籽、桐籽和黄豆、花生等植树的果实炒焙、磨碎、由碾槽由碾砣压成粉末后,放进一个特制的“斗甑”里蒸熟,倒在地下等其凉透后,用铲子铲进稻草垫底钢箍(圈)里包成直径一尺左右的油饼,再将油饼排进用非常坚硬的檬子树或梨树挖成的榨筒,用撞竿不断地向榨筒加进木楔将油挤压出来。油压榨干净后油饼的油饼叫油枯。黄豆、花生的油枯可以食用或作饲料,菜籽、茶籽、桐籽的油枯则可以用作肥料。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式榨油机械的出现,屯堡人家的一间间榨坊,早已退出了生活。

粉坊



先将大米浸泡后碾碎,蒸成半熟的粉粑,将粉粑放进用底座装有金属小孔的木质榨筒,再用杠杆不断加力将粉粑挤压成粉丝,让粉丝流入水早已烧沸的大锅里煮熟再捞出来,就可以食用或是送到市场上去销售了,大量食品机械的出现,粉坊已经绝迹了。

糖坊



将大米、糯米、大豆等粮食浸泡蒸熟后,用发好的麦(老麦)芽挤出水来让其发酵,挤出汁熬倒入锅里熬制半成品的饴糖。因刚熬成的饴糖颜色“老”(黑褐色),要将饴糖在搭糖钩上反复拉白后,再用炒熟的糯谷、黄豆去壳磨面做窝丝糖、豆面糖、包心糖、枣子糖……这种用传统工艺生产,不含任何化学物质的糖,不仅是屯堡人家远销到贵阳、安顺及周边县市的特产,而且直到今天也还很有市场,现在九溪村还有多家糖坊。

面坊



是利用畜力或水力将麦子磨成面粉,再将加工成俗称切面、挂面的面条。

豆腐坊



将黄豆浸泡磨成的豆浆煮沸,滤去豆渣,用酸汤或卤水使豆浆凝聚,再放进框中榨去多余的水份就是豆腐,因豆腐还可以再进一步加工多种美味佳肴,恕不赘述。

酒坊



俗称烤酒,将大米糯米、高粱小麦等有丰富淀粉的粮食作物蒸熟后,用酒药使其发酵后酿成含乙醇,度数高低不等的饮料,酒坊很多,最有名是双堡的“西屯酒”。

染坊



由于安顺僻处既不沿海也不沿江的西南腹地,穿的衣服、用被褥都是自家用棉花纺的纱线,织的小布来缝制,颜色则是用一种像烟叶的植物,铡碎后在塘里沤烂,捞出渣渣杆杆后将其沉淀土靛与马桑叶,岩果柴一道来染的,不过现在染坊已经绝迹了。

布庄



亦称机行,顾名思义就是用木质布机纺纱织布的地方,现布庄已经绝迹了。


木匠




种类很多,习惯上是将原木用解锯锯成木枋、板子的叫解匠,穿枋斗榫地修建房屋、制作床柜箱台、桌椅板凳的叫木匠,雕梁画栋的叫细活木匠,打缸盆捅甑叫带箍木匠,雕面具脸谱,制作各种工艺品的叫雕匠,车菜刀把、针筒,各种珠子叫车车匠……


石匠




开采石料和用石头砌墙或制作器物,在屯堡民居里已略述、恕不罗列。

铁匠




从事冶炼、铸造、锻打各种铁器的手艺人,安顺的“三刀”(菜刀、皮刀、皮刀)非常有名,而在城里从事“三刀”生产的,绝大多数是头铺麒麟屯一带的屯堡人。

篾匠



先将竹子划(剖)成篾片或篾丝,再用篾片或篾丝编织箩筐、斗笠等各种用具的手艺人,不过屯堡山歌里的“细篾斗蓬飘带长”的细篾斗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

窑匠



用不同质地的泥巴,烧制成砖瓦、水缸、油灯、花钵及坛坛罐罐的手艺人


其它像泥瓦匠、皮匠、阉匠、补锅匠、小炉匠等五行八作的匠人很多,就不一一罗列了,这些珍贵的技艺就像是岁月赋予屯堡人家的无价财富,而匠人用他们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将这些手艺坚守下去,这就是屯堡的“四坊五匠”。


*编者申明:文章来自安顺微旅游,作者吴之俊,推荐关注,仅供学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后台君阿付,微信fuzhenxing_wx/电话15801451085,欢迎交流!)


-----------------------------本周推荐阅读-----------------------------



-------------------------敬请关注:旅课草堂-------------------------

旅途,是最美的课堂||乡村,是最美的世界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