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土地情怀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9-26 22:59:56

难 忘 母 恩 

母 亲 的 土 地 情 怀

 老山兰

 母亲这一辈子对土地爱得深沉,她常说:土地是个宝,你种啥它长啥,只要你对它好,它绝对不会亏待你。在母亲的心中, 土地是她永远的希望。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颗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心血, 每一个农民都深爱着他的土地。七十年代中后期,父亲在外地上班,母亲和我们生活在老家岐山的一个小镇,父亲一年只有一个月的探亲假,他通常会把它分成两次休,一次是夏收,一次是春节。因此,平时家里三亩多地的耕种任务,就落在母亲的肩头。母亲既要种地,又要操持家务,其中的艰辛只有母亲自己才能体会。

每年农历七月,母亲叫人用拖拉机把地深耕两遍。八月中旬, 母亲要种上两亩多麦子,到月底,又要种七、八分地的菜籽。

十一月份,母亲说:要让麦苗饱饱的喝一顿水。那时候,地里有机井往上抽水,抽上来的水流到地头的大渠里,浇地时再往地里引流。母亲每次浇完水回家,都是满腿泥水满脸疲惫。幼年的我,从母亲身上,深深地懂得农民种地的辛苦。冬天两场大雪后,母亲总会笑眯眯地对我们说:这两场雪下的好,咱家的麦子盖着大雪睡,明年肯定是个丰收年。

待来年春天,冰雪融化,百花盛开,沉睡了一冬的麦苗, 在春风的吹拂下,伸展着腰枝,飞速地长起来,地里的农活开始多了。

首先,母亲既要拔地里的草,又要匀菜籽苗。每天早上, 母亲会挎着盼笼,里面放上一把小铲和一瓶水,去地里拔草。初升太阳照着田地,也照着母亲的脸。母亲到地里弯下腰开始拔草,顺便把又肥又嫩的地儿菜放在盼笼里。拔草是个慢活,要弯着腰,一点一点往前拔,腰弯的时间长了会酸疼,母亲拔一会,就站起来直直腰,再继续往前拔,实在是太累了,就坐在地埂上稍作歇息,喝几口水,缓一缓再拔。到中午十一点多时,母亲才拖着疲倦的身体,提着满满一盼笼的地儿菜回家。于是,我们中午的大宽面里就有那嫩嫩的,绿绿的地儿菜。晚饭时,母亲会把地儿莱洗干净后在开水里焯一下,再放上盐醋、辣椒凉拌一下,装在盘子里,又红又绿,看着人都眼馋。第二天,要是有空,母亲会到街上称上一斤豆腐,再炒两个鸡蛋,配上地儿菜,我们便能吃上香喷喷的地儿菜素饺子。那份野菜的淡淡的香味,多年以后,一直在我的唇边萦绕……

拔完麦地里的草后,母亲又要去菜籽地里匀苗,就是把长得稠密的地方拔一拔,留些空隙便于菜籽苗通风透光,拔下来的嫩苗,母亲是舍不得扔掉的,总是把它们提回家,洗干净后给我们凉拌着吃或者做成浆水吃。过上十几天后,母亲开始给麦苗打农药了。她每天会背着喷雾器去麦地里,给麦苗打农药,防止麦苗长出蚜虫。


三月份,关中地区的油菜花开了,远远望去,一望无际,犹如一片金黄色的海洋,花香飘千里,沁人心脾。美丽的蝴蝶在花上翩翩起舞,勤劳的小蜜蜂在花上忙着釆蜜,放蜂人在油菜花地头紧张的忙碌着,满脸都是愉快的神情。啊,美丽的油菜花,你赐予我们的不只是花还有蜜和油。

四月初,麦子扬穗了,过不了几天,在一个清爽的早晨,母亲会满脸喜悦地告诉我:小麦开花了。母亲的眼前,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丰收景象。四月中旬,母亲要收菜籽了,收割回来的菜籽要放在场上晒上三、四天后,母亲就把莱籽摊到大场上,用棒子敲打,黒黑的菜籽就会从豆荚里脱落出来,然后用簸箕簸干净,晒干后装起来,等闲了再去榨油。

端午节前,母亲就开始做夏收的准备了,找好绑麦子的长绳, 再磨镰刀。母亲拿出磨刀石,往上面洒些水,两手捏住刀柄使劲磨, 一会儿,母亲手中的刀片就会锃亮锋利。端午节后,过不了几天,麦子黄了,整个关中八百里平川,一片金黄,麦浪翻滚, 麦黄就是命令,一场收割麦子的战斗打响了。父亲因为工作忙,没有请上假回家,于是,整个夏收的任务就落在母亲的肩上。割麦子的前一天下午,母亲会发一大盆面,烙上几个又软又暄的大锅盔。凌晨四点,母亲就起床烧水,再给架子车打足气,母亲就拉上车子领着我们去地里。地里已是人声一片,热闹非凡,村里除了老人和小孩以外,其他人都上阵了。母亲把架子车放在地头的树下后,就戴着草帽去地里割麦子了。只见母亲弯下腰,左手拢住一把麦杆的中部,右手握着镰把,刷刷几下,割下一大把麦子,两手拢着,麦穗朝下,在地下轻轻磕上两三下, 然后直起腰,把手中的麦杆分成两半,熟练地在手中打个结,一个漂亮的麦捆腰腰便在母亲的手中亮相了。母亲把腰腰分开放在麦茬地上,然后弯着腰,开始割麦子了。不一会儿,便割了一片麦子,母亲放下镰刀,两手抱着一大抱麦杆放到麦腰上,弯下腰, 半跪着右腿用膝盖抵住麦子,两手各抓住麦腰的一头,左手往里拉,右手往外拉,再使劲的按压几次,然后两手在麦腰上打个结, 把一头别进麦腰里,两手一提,一个麦捆就站立在麦地里了。陕西的夏天特别热,地里温度高达三十七八度,大家的脸上晒得都红红的,汗如雨下。我提着昐笼去给母亲送水和馍,顺便捡上落在地上的麦穗。我看见母亲的头发被汗水浸透了,一绺一绺的, 母亲直起腰用毛巾擦把汗,又往前割了。快到中午时,母亲和哥哥俩人用绳子把麦捆背到地头,装车回家,装车时,母亲把麦捆一层又一层地交错码放,母亲告诉我们,这样可以防止路上颠簸时麦捆滑出,装好麦捆,母亲又用长绳把架子后前后绑紧。到了麦场后,把麦子一捆一捆的取下来麦穗朝里,麦杆朝外摞成麦垛, 怕的是下雨,如果麦子淋雨了,麦面吃起来口感差,既沾牙又发甜。因此,每天拉回的麦捆,母亲都要小心翼翼地摞好,才能放心地回家。吃过午饭,母亲会睡上一个小时后又要去地里,我看着外面特别热,对母亲说:“妈,咱再睡一会吧。”母亲说:“咱现在是龙口夺食哩,哪敢再睡呀。麦黄了要赶紧割,不然麦粒就会落到地里了。"五六天后,在亲戚的帮忙下,我家的麦子终于割完了。

接着,就要开始碾场了,碾场是整个夏收中最重要的。一是要选个好天气,二是要干活的人多。那时候,好几家人合用一个打麦场,碾场时大家都是互相帮忙。轮到我家的前一天晚上, 母亲会买上几盒香烟和一斤茶叶,晚上又是烙锅盔又是收拾东西,天还没亮,母亲就起来忙乎了,烧水做饭。忙完了,赶紧把农具往架子车一放,去麦场。不一会,帮忙的亲戚也陆续的到了。母亲热情地招呼着亲戚,让这个抽烟那个喝水,母亲是个麻利人, 嗓门又大,满场子都是母亲快乐的声音。大家先把麦场扫干净, 然后从麦垛上取下麦捆摊场,摊场时要麦穗朝里,麦杆朝外,一圈一圈的摊开。一会儿,碾场的师傅开着拖拉机,后面拉着一个大石滚来了,在麦场上来回转着圈碾。碾完两遍后,人们赶紧拿起叉翻场,就是把刚碾过两次的麦草翻到下面去。待碾完场后, 人们快速地起场,用铁叉把麦杆挑起来,一边挑一使劲抖,顺手把麦粒抖落下去,最后剩下的是麦粒和麦芒皮,大家把它们扫成一堆,要开始扬场了。扬场是个技术活,关键要掌握好风向和力度,在吹风机的吹动下,扬场人要铲起一掀麦子和麦芒皮的混合物,顺风一扬,麦粒落地,麦芒皮会随风飘走。


麦子打完了,紧接着开始晒麦子了。麦子只有晒干后,才可以入仓,每天早上,母亲会把粮食一袋一袋地装在架子车上拉到晒场上,铺上旧凉席,把麦子倒在上面,再用木耙把麦子推开晒, 每次晒麦子,从早上六、七点忙到下午五六点,夏天暴雨多,麦子晒上是不能去远处的,母亲便和我们坐在麦场附近的树下乘凉。晒上一个多小时,母亲会拿着木耙把麦子来回搅动,为的是把麦子晒透,大概晒上五、六天后,母亲会蹲在地上,抓起几粒麦子放进嘴里嚼一嚼,试麦子的干湿度,当母亲的脸上露出笑容时,我也会高兴地笑起来。我知道,麦子终于晒干了,我也快吃上新麦面的白馍了。第二天早上,母亲会拉上两袋麦子去磨坊磨面,中午,我们便吃上那又筋道又透着麦香的干拌面,我端着碗, 美滋滋的吃着面,小小的心里装满了快乐,盛满了幸福。下午, 母亲还会蒸上几锅白馍,还有我们最爱吃的糖三角,每次馍馍快熟时,满院飘香。我每次都要馍馍夹辣椒再洒点盐,美美地吃个够,那个香,永远忘不了。麦子终于入仓了,母亲心里的一颗石头也落地了,紧接着母亲找人把麦茬地耕上一遍后,要赶紧点种夏玉米了。


母亲点玉米时,要挖一坑放上一两个玉米种子,一窝和一窝要有半步的距离,垄与垄之间要留空行。母亲告诉我:玉米长得高,留空是为了玉米长大后,既可釆光又要通风,便于玉米长得颗粒饱满。待玉米长到拔节时,母亲开始给玉米定苗、锄草、拥土、浇水。每天清晨,母亲会扛着锄头去地里。首先是定苗,因为点玉米时,有的一窝出来两株,有的一窝里没出来苗,母亲会在没有苗的地方挖个小坑,再小心翼翼地从两株苗中带土挖走一株,用两手捧着慢慢地放到挖好的坑里,再用手轻轻地按几下, 稳住苗。其次是一边锄草一边拥土。拥土是为了把幼小的玉米苗稳住,防止幼苗被大风刮到,起到稳固的作用。过上几天,母亲会去玉米地里浇水,这样,前几天拥的土也就会更加结实了,会牢牢的护住玉米苗。最后,待玉米长到一人高时,要再去锄一遍草再浇一遍水。年幼的我问母亲:“妈,你不是已经锄过草了吗?咋还要锄草?”母亲说:“地里的草太多了,会夺去玉米的养分,再说,空行里草不除掉,待秋后收玉米时草会把人绊到的。”农历九月中旬,玉米成熟了,母亲要掰玉米了。同样,母亲也是一早拉着架子车,车上装着背篓和麻袋就出发了。到了地里,母亲就背着背篓一边掰,一边顺手把玉米棒子扔到背篓里,待装满半背篓,母亲快背不住时,就把它背到地头倒成一堆,再去掰。秋天的玉米地里,又闷又热,母亲越往前掰离地头越远,后面掰的玉米就倒在地里,由我和哥哥俩个用盼笼往地头提。待快回家的时候,母亲在地头把玉米棒子装在麻袋里拉回家。玉米棒子重, 每次都是母亲在前面拉车,我俩在后面掀车,我们仨走一程敭一程,路虽远心却甜。等玉米整个掰完拉回院子后,那些天,村子里家家户户院子里都亮着灯,大家都在剥玉米,母亲在院子里搭了个木头架子,我们围着玉米堆,把玉米棒子的皮皮扯下来,并不拽掉,两个绑在一起,再挂到架子上,让风慢慢地吹干。又在架子顶上的玉米上搭上塑料布,防止下雨。

天气渐渐地冷了,晚上母亲会在屋里的地上放一个大箩筐, 我们开始剥玉米粒,母亲用改锥先把玉米粒剔掉几行,这样我们剥起来就容易些,母亲则用一个剥完的玉米棒,代替手去剥另外一个玉米棒。母亲一边剥一边给我们讲故事,什么《狼外婆》,《牛郎织女》,《二十四孝》……母亲都讲得绘声绘色,趣味无穷。我听了一遍又一遍,这些民间故事温暖了我的整个童年。剥下来的玉米粒晒干后,就可以磨了。母亲一次要磨两袋子,一袋磨成玉米面,一袋磨成玉米糁子。于是,寒冷的冬天,外面雪花飘飘, 屋内温暖如春。我们坐在热热的炕上,围着小饭桌下吃着野菜, 喝着又粘又香的玉米糁子粥,心里暖暖的。中午,母亲会给我们打搅团,母亲会把案板洗得干干净净,把打好的搅团勺到盆里再倒到案板上,再用铲子压平,待搅团凉透后,母余会把搅团切成小方块,放上调料,真的是又辣又香。有时候,母亲也给我们烩着吃,就是炒些洋芋、红萝卜、豆腐丁丁,做成汤汁浇着吃,也是一个香。冬天,地里没活了,母亲也可以闲下来好好地敭一歇,母亲就变着法子给我们做好吃的,又是榨油饼又是烙烫面油饼,母亲烙的烫面油饼不仅层层多,而且又软又香,我们总是吃不够。母亲自豪地说:是她种的麦子好,磨的面好。自己种的菜籽榨的油香。我笑了,母亲也笑了,母亲的笑里映衬出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深情!我知道,母亲对土地是那样的痴情与热爱。



1979年春节过后,我们告别了家乡,母亲也告别了她心爱的土地,全家来到了天水新阳镇。离开土地的母亲是闲不住的,母亲开始把目光投入到车站附近的沟沟坡坡,母亲要开荒地了。中午吃饭时,母亲和父亲商量开荒地的事。母亲对父亲说:“我想开上几块荒地,种些菜,我有活干了,就不心急了,咱家也能吃上新鲜蔬菜了。”父亲说:“我是三班倒,工作忙,给你帮不上忙,既然你想种,就少种一些菜吧,别累着。”母亲说干就干,和在老家时一样,每天一大早就扛着铁掀出去了,先是除杂草,捡石头,再挖地。连着十几天,母亲都是早出晚归,干劲十足的忙碌着,半个月后,三块有模有样的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远离故土的母亲终于有了自己的三块土地了。


“庄稼一朵花,全靠粪当家。”种地需要肥料,脊瘠的土地是长不出果实的,母亲瞅准了家属院里的公厕。母亲个子小,又胖,掏粪时很吃力,要弯着腰,手拿着铁掀胳膊上用劲,才能把粪铲上来,母亲的脸挣的红红的。母亲把掏上来的粪用土盖上,窝制上几天后,便成了上等肥料,母亲又用农具把它们打碎,挑到几块地里均匀地撒开。地太干了,母亲又挑水浇地,那时候,家属院里还没有自来水,只有一口井,吃水都是用桶去井里吊,很费力。等地浇透后,母亲又抓起一把土捏一捏,试试土的湿度,如果合适播种,就开始种菜了。母亲沟好垄沟,计划着这块地种什么菜,那块地种什么菜。

首先,母亲先种上一片水萝卜、小油菜、菠菜和葱,八天、十天后,你看,平整湿润的菜地里那些嫩绿的小菜苗,就会探头探脑地破土而出,看着外面的世界。清明节时,母亲会点上一片豆角,四月初七、八左右,母亲会去集上买些辣椒、茄子、西红柿苗栽上。种菜如锈花,是个细致活儿,母亲每天在菜地里忙碌着,像照顾孩子一样。点上的豆角几天后会长出两个花瓣,再过上四、五天,开始扯蔓了,母亲就找来竹竿给豆角搭架,让豆蔓顺着竹竿往上爬。搭完豆角架,母亲又忙着给西红柿打叉,给黄瓜搭架。

种菜离不开水,母亲一个人忙不过来,父亲休息了,去帮母亲到菜地干活,逢星期天,我也去挑水浇地。三块菜地在母亲的精心侍候下,都长势喜人。端午节时,水萝卜长大了,绿绿的樱子,红红的萝卜,母亲提上一篮子水萝卜,给邻居们每家送上两个,当她们夸奖母亲时,母亲自豪地笑了。

夏天到了,母亲的菜地里五颜六色,绿绿的豆角,带刺的黄瓜,又红又黄的西红柿,紫的发亮的茄子泛着光……我家的饭桌上,常常是新鲜蔬菜不断。那时候,我一放学,总爱去菜地里转一转,摘一个西红柿也不洗,在手里蹭两下就吃,那瓤酸甜可口特别好吃。我一口气要吃三、四个才过瘾,吃完了西红柿,再摘些菜,回家时,手里拿根黄瓜边走边吃。

菜地里的菜,我们一家是吃不完的,母亲又是送邻居又是晒干菜。尤其豆角,母亲每年晒的最多。母亲根据节气时令的变化,见缝插针地套种着多种不同的蔬菜,每天有条有理忙得不亦乐乎。菜也像赶集似的又开花又冒新绿。从春到夏,一直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秋天,母亲会挑那些长得端带蒂的红辣椒,五个一小把绑在绳子上,绑满一串后挂在外面的墙上,让它风干。剩下的弯的没蒂的红辣椒,母亲把它们做成辣椒酱,让我们夹馍吃。等辣椒风干后,炒莱炝锅,或者取下来,洗干净后剪成小节,在平锅里烘干后,在礤窝里捣碎后弄成辣椒面。

秋天,母亲把收获的红萝卜绿萝卜拿回去,在院子里挖个深坑埋起来冬天再吃。冬天到了,母亲把菜地整个挖了一遍,让太阳晒着。母亲说:地也累了,让它好好地敭上一个冬季,春天再种菜。整整一个冬天,我们一直吃着从地里拿回家的大白菜,萝卜。母亲把干豆角用开水泡开,洗干净后,切段炒着吃,柔筋筋的,特别好吃。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母亲帮助父亲支撑起一个家,母亲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母亲在地里耕耘着,对土地的情怀一直从未改变过。

             

2018年3月13日


A

感谢阅读

致力原创

敬请关注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