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五天,龙泉寺庙四月二庙会将至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15 19:07:13

龙泉寺四月二庙会

——关于四月二的记忆

梁生荣讲述   张改过

龙泉寺庙会历史悠久,为什么要把庙会时间定为农历四月初二?据说三霄娘娘是云霄、碧霄、琼霄三姐妹,其中大霄,即云霄的诞辰在农历四月初二,最早人们每逢农历四月初二,人们为了怀念和感恩云霄娘娘,就给云霄娘娘过生日,请来了戏班唱戏,人们还到山上叩拜、敬香、献礼。

时日久长,庆祝生日的盛会渐渐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庙会。

每年庙会,由一个梁坡村的人作会长,这个会长由村里人轮流担任。庙会之前,会长安排村里人做灯笼和蜡烛,四月二庙会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了,全村人热情高涨,毫不懈怠。做蜡烛时,用铁杆蒿子在融化的蜂蜡、猪油、羊油之类的油脂里蘸,一边蘸一边冷却凝结,冷却之后又蘸,越蘸蜡烛越粗,用蒿子做灯捻子。在大家的共同参与下,一支支蜡烛便做好了。与此同时还要做灯笼,村里人削竹篾,扎灯笼架子,剪图案,糊灯笼上的纸,贴花,一道道繁忙的工序之后,每家的灯笼也做好了。

四月初一晚上是上灯时间。初一上灯之前沿着龙泉寺山谷东西两侧的山岭,把灯笼挂起来。到了初一晚上,山上的灯笼全部点着,一个个灯笼紧紧连在一起,从山上蜿蜒而下,山上映照得灯光通明,如同白昼。在汭河南岸远远望去,黑越越的龙泉寺山谷两侧一个个连在一起的灯笼,犹如两条长长的火龙从山上奔腾而下,又似双龙戏珠,两条巨龙把龙泉寺环抱在中间。

此夜龙泉寺上厨的人通宵不得休息,赶着油炸馓子,以备第分散给登山上布施的人。庙会开始以后,凡是在寺院布施的人,每人可以领到一把馓子。主管的人把布施的人名写于红纸条上,然后把纸条贴在一块大幛子上悬挂起来,以作纪念。

四月初二是龙泉寺庙会的第一天。这一天有的人抱着红公鸡,拿着香表上山还愿。还有人拴儿女,他们来到子孙宫里把红布条拴在送子观音塑像身上;还有的妇女已有身孕,来年是十二生肖猴年的,就在子孙宫的十二生肖塑猴子像脖子上系上红布条,是别的生肖年份的就把红布条拴在所对应的生肖塑像脖子上,以此祈求神灵保佑孩子出生后健康平安。

庙会期间,山下搭建了戏台,戏台口面对山门,庙会是六天,戏也唱六天。那时候没有修建山门,山门左右的红砂岩自然风化成一层一层的台阶,看戏的人就坐在红砂岩上,手撑布伞,吃着买来的油饼、麻花等,一边说话一边神情悠闲地看戏。从山门到梁坡村口一路摆了很多摊点,有卖吃食的,有卖笼框、耱、木锨等山货的,也有牲口市场。摊点众多,跟会的人来来往往,叫卖声和跟会人的吵嚷声此起彼伏,庙会场面热闹非凡。

据说,每年庙会后都会很灵验,庙会结束之日,龙王便会显灵,一场大雨瓢泼而来。当时人们把庙会后下的第一场大雨叫洗山,也就是洗净山上的污秽。一般时日妇女来了例假不能登临龙泉寺,而在庙会期间则无此禁忌,因为庙会结束后,倾盆的大雨就会洗去山上的所有污秽。大雨下过后,树叶碧绿,草色青青,山上空气清新,山青如洗。

在庙会期间,还有外地人远道而来到龙泉寺朝山,足见龙泉寺在当时颇负盛名,远近皆知。来龙泉寺朝山的是外地的水会子,水会子是外地求雨的民间组织。一帮人仪仗出动,个个头戴柳梢编制的帽子,有的挑着幡子,幡子上有神仙画像,一个个幡子连在一起就讲述了一则神仙故事,犹如连环画一样。有的奏着乐器,鼓乐喧天,长号悠扬,那婉转的声音时断时续,忽高忽低,曲子哀婉绵长,像是缅怀亲人。

本地人求雨不在四月二庙会期间,一年当中逢干旱时就上山求雨,来山上求雨的都是中老年人,因为要长期住在山上,直到求雨的人诚心感动上苍,雨落而止,年轻人急躁耐不住寂寞,不能担当此重任。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县城扩建,有当时所谓的“三角广场”,还修有舞台,四月二庙会就改会场为县城广场,会期由原来的六天延长到十天至十五天。不过还愿和求儿女的人依然去龙泉寺烧香拜佛,敬奉神灵。这时的庙会规模更大,摊点更多。

,四月二庙会就渐渐变成了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交流会的时间一般在 “五一”前后,随着一年一度物资交流大会的举办,市场渐趋繁荣,为当时崇信物资流通和经济繁荣发挥了巨大作用。

作者简介

张改过,生于崇信县铜城工业园区,系崇信二中高级语文教师。热爱文学,喜欢阅读,怡情山水。2004年开始文学创作,写作散文四十多万字,创作诗歌200余首,在各类刊物发表文学作品40多篇。散文《看那桃花开》入选《中国当代散文名作选》一书,并获得一等奖。出版散文集《指尖的阳光》。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