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名家】风采 | 别样坤生——王秋英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09-02 21:38:1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晋青会”

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

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

  ---正乙祠戏楼楹联


名家风采

戏曲流派是指某剧种戏剧风格的群体化现象,晋剧流派主要是指演员的表演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并且这种风格特点得到师承和传播。目前晋剧有三儿生、丁、牛、郭、冀、程、马、花、筱等几大流派以及众多由于传承不力而势微的流派(如盖派等),同时,还涌现出了一批新的唱腔、表演风格(如“爱爱腔”、“鸣琴腔”等)一个剧种中出现不同的流派是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多种流派的形成是艺术昌盛的反映。

在当前的晋剧舞台上,须生主要以丁派为主,故而有“十须九丁”之说法,由此,丁派的受欢迎程度及其传承状况不言而喻。另外,在当前晋剧舞台上的须生里还有马派、盖派等的传人,不同的演唱、表演风格更能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使晋剧的百花园更加妍丽。

“物稀为贵”,可能正是由于大家每日里欣赏的大多数是常见的流派艺术风格,当我们平台与大家分享了王秋英老师的《芦花河》后,引起了广大戏友的欢迎,很多朋友在后台留言,讲述王老师当年风采,询问王老师的近况,是否还有其他录音资料等等……(日后我们将与大家分享更完整版本的王秋英老师《芦花河》录音)

【晋剧遗珍(三十)】王秋英《芦花河》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位就是老一辈晋剧表演艺术张美琴的门徒——王秋英。

晋剧须生名家  王秋英

王秋英,1944年生人,山西平遥人,晋剧须生名家,国家一级演员,主工须生,师承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张美琴。

曾工作于柳林晋剧团,历任吕梁地区晋剧团名誉团长,山西省剧协理事,吕梁地区剧协副主席,吕梁文联常委,。

1997年被吕梁地委、行署授予吕梁人民艺术家称号。1981获山西省先进文艺工作者表彰奖、吕梁地区表彰奖,获吕梁地委、行署颁发的从事文艺工作30年荣誉证书。1986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

代表剧目有:《杀府》《斩黄袍》《反五关》《天门阵》《下河东》《芦花河》《斩子》《秦宫月》《三上桃峰》等。

王秋英《金沙滩》剧照

张美琴(1919—2009),主工须生,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晋剧“张派”艺术创始人。

张美琴是一位享誉华北地区的须生名伶,她在60 余年辛勤而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实践中,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脍炙人口的舞台艺术形象。她冲破了女须生只能文不能武,只重唱不重表演的“ 禁区”,开拓并形成了唱做俱精、文武兼擅的“ 张派”须生艺术风格,使古老的晋剧表演表演艺术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作为坤生,其唱腔表演最大、最直观的特色便是潇洒飘逸,丝毫不露女相)

上世纪20 年代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是晋剧发展史上较为兴盛的时期。从20 世纪30 年代起,年轻的丁果仙、筱桂桃、筱金梅等一大批坤伶成长起来,并逐渐占领了舞台的主导地位,使晋剧跨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变革时期。在这种变革中,须生行当亦出现了由坤角代替男演员的局面。尤其是自丁果仙、张美琴先后成名,并形成各自的流派后,雄踞太原晋剧舞台的须生阵容基本上就是各领风骚的“ 丁——张”两大流派。从那时以来,丁果仙以表演白髯青衫、官衣纱帽一类角色的唱功戏叫绝;张美琴则在操守唱功戏的同时,突出以做功、武打见长的靠架戏、箭衣戏来吸引观众。两派争芳斗艳、独持其妙,自成一体。

她是与丁果仙同时代的晋剧表演艺术大师;她是曾被亲自接见的一代名伶;她是与冀美莲、程玉英并称一时的山西戏坛“三大美女”……

(相关链接,来自网络)


  师出名门振新声

 ——介绍晋剧“张门”弟子王秋英

作者:刘巨才

晋剧须生行不仅有“丁派”、“盖派”、“马派”之说,今天我要给你介绍一名“张门”弟子。吕梁地区晋剧团的须生演员王秋英,以她魁梧的扮相,宏亮的嗓音,潇洒大度的表演,赢得了晋剧观众的喜爱。她功底扎实,唱、作、念、打全面,一招一式还真有点张美琴的风韵。她在晋剧《芦花河》中扮演的薛丁山,《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中扮演的杨六郎,《下河东》中扮演的赵匡胤,无不倾注了张美琴老师的辛勤汗水,较好地展现了“张门”艺术的风彩,以至成为该团的看家戏。

王秋英出生在平遥县香乐村,这是一个有着深厚晋剧艺术传统的古老集镇。本世纪初,这里就有自己的“戏箱”,每年秋收冬藏的季节,晋剧民间艺人云集排戏,春节就能为乡亲们演出,春暖花开就去犁地、下种……村民王光成的父亲,虽是地主,但他是村长。他规定冬天性口不准啃麦田,违者罚款。眼看戏班烧燃吃喝花销没着落,他悄悄把自己家的牲口放了出去,马上告手下人:“是谁家的牲口啃麦地了,捉回来每个牲口罚银20两。”实际是以罚款为名,行资助之实,被传为佳话。半世纪以来,这个村的“自乐班”始终坚持活动。还有邻村的晋剧爱好者自带吃喝去“打娃娃”。

王秋英剧照

王秋英乳名三扣,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受着浓烈的乡音熏陶。她十来岁时,看冀美莲、程玉英等的戏就非坚持看完,自己还照着戏里的人物偷愉扭捏,抖抖架子。郭兰英的师傅郭羊成,别具慧眼,见秋英嗓子好,五官端正,学戏心诚,是个唱须生的好胚子,便欣然收她为徒,传授她《杀府》《采桑》《斩黄袍》等,并为她唱、念、作、打的基本功奠定了一定基础。秋英12岁就能登台演出,那清甜脆亮的演唱,稚态可鞠的表演,赢得了乡亲们的齐声喝彩。

1956年,王秋英14岁,师傅便保送她到汾西县晋剧团当了演员。在《反五关》《汴梁图》《雁塔寺》《打金枝》《乾坤带》等戏中都扮演了主要角色,并和离石县晋剧团的“二奴奴”邓巧英配演《打金枝》《明公断》,初获声誉。

1961年,名贯三晋的女须生张美琴赴老区演出,王秋英看了张老师的戏,对她规范、潇洒的身段和弓架佩服得五体投地,决心投其门下,再求长进。张老师经过简单测试,也看上了这位学艺心切的王秋英。于是每逢节假日,秋英便照例下山,奔走太原,登门求艺。张美琴被弟子的苦心和勤奋深深感动,随到随教,着意传授,不遗余力。教者诚意,学者用功,一招一式辅导,手把手指正,有时候,她的丈夫刀马名师张宝魁(艺名筱吉仙,晋剧筱派创始人)也临场指点,亲自示范。王秋英较好地继承了张美琴表演洒脱飘逸,做戏细腻传神的风范,她的唱腔气满腔圆,扮相、身段、作,派无不使人联想到张美琴当年的音容笑貌,一招一式规矩大方,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王秋英《辕门斩子》剧照

后来王秋英主演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十五贯》《下河东》都得到张美琴的亲传。王秋英尊重师父,深爱“张派”艺术,但她不囫囵吞枣、原搬照学,而是从人物出发,博采众长,合理吸收。 她看过“小果子”马秋仙 、晋剧名伶巩继仙、“丁派”弟子白桂英的《斩子》,她见好就学,如“进帐来先向声宋王爷好,八千岁安宁可安宁”,这两句夹板唱的平稳、舒展,这是学的巩继仙的;而“八千岁进帐来君问臣话,君向臣焉能不理不答,三六九我命他巡营瞭哨,大胆的小奴才敢把亲招”这几句快二性干净利索,她是学的马秋仙的;而杨六郎见到佘太君之后的表演温和、尊重,表现了晚辈对长辈的谦恭,是学的白桂英的。使自己刻划的人物性格雅确层次鲜明,正是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使艺术得以完美。1882年全省中青年演员调演,王秋英以《斩子》荣获演员一等奖。

王秋英演出的《十五贯》《下河东》,除了继承张美琴的艺术风格,还吸收了张鸣琴的唱腔特色,根据自己音色的特点,进行了发挥,使唱腔高亢激昂,字正腔圆,韵味浓郁,行腔刚柔相济,圆润甜美,紧二性垛板的演唱抑扬顿挫,从容不迫,旋律优美,余脉无穷。她的念白吐字清晰、明徹,节奏铿锵有力,干净利索,每场演出都能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王秋英演出现代戏

在现代戏中,她不仅在《柳财坪》《朝阳沟》《》《槐树庄》《三下桃园》等戏中塑造了曹力勋,栓保娘、郭大娘、、女县长等艺术形象,而且在《红灯记》《沙家浜》《龙江颂》《洪湖赤卫队》《三上桃峰》等戏中成功地塑造了李奶奶、沙奶奶、江水英、韩英、青兰等光辉形象,在晋剧观众中留下较深的印象。在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中扮演了韩母,塑造了一个朴实贤惠,不会讲假话的农村大娘形象,这个戏在柳林县连演十几场,坐无虚席。

1963年,王秋英正当风华正茂的年龄,又经名师指点,真是如此添翼,她随团赴兰州、延安等地挂牌演出,连演数十场,场场暴满,名震边城。1978年,她调吕梁地区剧团之后,再赴延安,她演出的《打金枝》,40天连演80余场,甚至出现观众日夜等候在街头买票的盛况,一时风靡革命圣地。之后,她五下呼和浩特、包头等地,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内蒙电台、电视台,多次为她录音录相,广为播放。

王秋英在晋剧《秦宫月》中饰秦孝公

人常说:“故土难离”。王秋英常年奔波的还是养育和滋润她的吕梁山区。她的足迹踏遍了吕梁山的村村寨寨,,辗转于晋中、太原、大同、阳泉。她全身心地扑在晋剧事业上,把自己的青春无私地奉献给三晋父老和家乡人民。

有一次在孝义鱼湾村演出,她高烧不止,可是戏报上是《下河东》,为了不使远道而至的观众失望,她毅然拔下正输液的针头,为乡亲们演出了全剧《下河东》。

在《秦宫月》里,王秋英扮演了厉精图治、发奋图强的秦孝公,既表现了秦孝公对“变革”的辉宏胆略,又表现了在关键时刻对“改革者”公孙鞅的疑忌和忧虑。演唱、气质都有一定突破,这出戏在1987年“吕梁杯”调演中荣获“吕梁杯”奖。

王秋英影集

王秋英舞台艺术形象

王秋英《下河东》剧照

王秋英演出现代戏

王秋英指导学生

王秋英演出《下河东》

王秋英老师近照:



该文图片均由读者后台提供,由于图片年代久远,晋青会对其进行扫描、补光等,分享与大家,为网络首发。

晋剧青年学生会

百年晋剧传佳音

青年戏迷话丹心

做有温度的戏曲微信平台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